莊子:好的人生,就是一個把抱怨活成玩笑的過程

莊子:好的人生,就是一個把抱怨活成玩笑的過程

《齊物論》裡面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幾乎無人不曉,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故事講的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麼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麼?憑什麼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於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麼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這個故事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出處。

一般人在學這個成語的時候,會覺得這說的是某個人想法、做法總是更改,老是變來變去的。其實,“朝三暮四”的真正意思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種自己關於價值的習慣性判定裡面。你習慣了先拿多一點兒,再拿少一點兒。結果有人給你講,先少一點兒,後多一點兒,行不行?雖然總量一樣,卻受不了。

你覺得猴子很可笑吧,其實我們也都是這樣。朝三暮四,是一種靈長類動物普遍擁有的心智模式。你我皆靈長,我們總是很習慣按照某一種內心設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斷,當別人給出的建議與之不符的時候,抱怨就產生了。

莊子:好的人生,就是一個把抱怨活成玩笑的過程

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兒子跟我一起去吃火鍋,他說要喝薑汁可樂,我同意了。不過我跟他說,喝可樂之前必須先吃點兒東西。他就突然很生氣,以絕食相要挾,說:“不吃了,不喝了,餓死我自己。”

我突然覺得很好笑——真是靈長類動物的孩子啊。他心裡面有一個假設的預定——先喝兩大口可樂,雖然還沒有喝上,但他已經體驗到了那種心理高潮。不料這時候,當爹的卻說得先吃口飯。

其實,先喝可樂後吃飯和先吃飯後喝可樂,也就是在一分鐘之內的事兒,到肚子裡都是可樂泡飯。但這位靈長類小朋友,卻覺得受到了莫大的煎熬,就堵在那裡了。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對自己馬上要經歷的狀態有一種假想,哪怕這個假想很愉快,但也會形成一種障礙。這種障礙令我們發現,如果別人給出的條件與自己內在的期許不一樣的時候,哪怕只是順序上的不一樣,我們都會被這個情緒綁架。

“抱怨”的本質,就是後來事情的發展或者別人的反應,與你的期許不同。但別人並不知道你的期許,於是這樣就產生了“怨”這種情緒。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一切煩惱,皆從怨來。對照“朝三暮四”,你就知道原來你的抱怨是如此可笑。

莊子:好的人生,就是一個把抱怨活成玩笑的過程

崔永元在做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叫《口述歷史》。他這些年採訪了很多老人家,一個老先生有一次跟崔永元講,他在監獄裡面,本來應該被萬惡的敵人解決了。結果,那天敵人沒選他,選了另外一個人。第二天,他覺得總該是他了,便很焦慮地等待那個時刻,結果什麼也沒有發生,因為看守他的人喝醉了。到第三天,他聽見腳步聲來的時候,當時那種緊張、痛苦、焦慮啊,簡直難以形容。因為你知道這個人走進來,把你拉出去,你就被處決了。結果,過來打開監獄大門的那個人說:“同志,解放了。”

當這位老先生經歷了人生種種的苦難、生死邊緣的危險以後,他在描述這段故事的時候,完全就像在講一個笑話。將一個自己人生的悲催,變成了一個談笑間的笑話。

好的人生,就是把一系列驚悚、痛苦以及抱怨,最後變成笑話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