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有哪些慢性併發症?該如何預防?看完你就懂了!

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中風(週一)、糖尿病(週二)、高血壓(週三)、冠心病(週四)、骨科(週五)、頸肩腰腿痛(週六)、運動損傷及其他(週日)等疾病的居家康復內容,定期更新,驚喜不斷。

【居家康復第78講】目前,我國糖尿病人的數量急劇增多,在中國約有近億名糖尿病患者,但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因為一旦發生併發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會大大下降,嚴重的還可以威脅生命。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感染性併發症、慢性併發症,其中慢性併發症是糖尿病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據統計,3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現併發症的幾率高達98%,而大約有3/4的糖尿病人最終死於心血管併發症。另外,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與急性併發症不同,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較為緩慢,但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難以逆轉。因此,對於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糖友必須做到積極預防、有效治療,但遺憾的是很多糖友對其並不是很瞭解。那麼,為了讓大家對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有所的瞭解,下面筆者就來說說。

得了糖尿病,有哪些慢性併發症?該如何預防?看完你就懂了!

一、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哪些慢性併發症?

1、大血管病變

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主要累及大血管,引起冠心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大血管病變在普通人群也會發生,但與糖尿病患者相比較,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也較快,致死、致殘率也較高。預防措施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戒菸、低脂飲食、適當運動等。當出現血管嚴重阻塞或狹窄時,可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考慮是否以手術的方式去除阻塞,或口服減輕阻塞的藥物、調脂藥和降壓藥等。

2、微血管病變

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特異性併發症,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微血管病變僅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其典型的改變是出現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膜增厚等典型病變,主要部位在腎(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神經、心肌組織(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而因為腎臟病變容易查出,視網膜病變能夠直接看見,所以臨床上所說的微血管病變主要是指腎臟和眼底病變。糖尿病腎病是常見而難治的微血管病變,糖尿病病程達10年,1型糖尿病患者累計有30%~40%發生糖尿病腎病,是首位死亡原因;2型糖尿病患者累計20%發生糖尿病腎病,在死亡原因中僅次於心腦血管病之後;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半數以上患者均合併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另外,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血管及神經病變的基礎也還是大血管和神經上的的微血管病變。

得了糖尿病,有哪些慢性併發症?該如何預防?看完你就懂了!

3、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與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程度周圍病變相關的足部潰瘍、感染和(或)深層組織破壞。通常是因為缺血、神經病變和細菌感染等綜合因素所致,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並可發生營養不良性關節炎,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截肢的主要原因。輕者表現為足部畸形、皮膚乾燥和發涼;重者可出現足部潰瘍、壞疽。

4、神經病變(以周圍神經病變最為常見)

糖尿病診斷10年內常有明顯的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其發生率與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有關,表現為肢端感覺異常,分佈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後期甚至影響運動。

5、其他

糖尿病還可引起其他眼病,如視網膜黃斑病、白內障、青光眼、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病變等;牙周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口腔併發症;皮膚病變也很常見,多數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但發生率較高,如皮膚瘙癢、皮膚細菌性感染、糖尿病大皰等;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有哪些慢性併發症?該如何預防?看完你就懂了!

二、如何防治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現有的證據顯示:僅嚴格控制血糖對預防和延緩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併發症發生發展的作用有限,特別是那些病程長(10年以上)、已發生腦血管疾病(CVD)或伴有伴有多個心血管危險因子的患者。因此,為了防治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尿病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嚴格控制血糖並保持血糖穩定

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預防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的關鍵措施,而早期嚴格控制血糖並保持穩定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最重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也就說早期發現糖尿病,並將血糖控制合理範圍內,可以延緩糖尿病的進展,預防併發症。有研究顯示,糖化血紅蛋白(一般建議將其控制在7.0%以下)數值平均每降低1個百分點,眼睛、腎臟和神經系統併發症的發生率即可下降40%。同時,合理控制飲食,堅持體育鍛煉,控制體重,嚴格戒菸,不熬夜、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合理控制血壓和血脂,以及服用適當劑量的阿司匹林都是很重要的預防方法。

得了糖尿病,有哪些慢性併發症?該如何預防?看完你就懂了!

2、全面控制CVD危險因素

多項研究均發現:在糖尿病患者中,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有更大的可能發生併發症,且在發生併發症後,前者的疾病進展速度也較快;合併高血壓的糖尿病,更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嚴重肥胖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大血管病變;血脂異常可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病率。另外,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糖尿病患者又經常伴有血脂紊亂、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積極控制高血糖外,還應糾正脂代謝紊亂、嚴格控制血壓、抗血小板治療(如阿司匹林)、控制體重(肥胖者應減輕體重)、戒菸和處理胰島素抵抗等。具體的藥物治療在以飲食治療和適當運動的基礎上,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選用藥物治療。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時,不能只盯著血糖一個指標,血壓、血脂、腎臟功能、體重、運動量等都是控制的指標。

3、定期篩查

尿微量白蛋白測定可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篩查指標,1型糖尿病在診斷後5年開始檢測,每年一次,2型糖尿病診斷後即應開始監測,每年一次;所有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應該進行眼底檢查,若未發現視網膜病變,則建議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眼底檢查,若發現視網膜病變,則以後每年按醫囑增加眼底檢查次數。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就應該及早進行全面的眼底檢查,若未發現視網膜病變,則建議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眼底檢查,若發現視網膜病變,則以後每年按醫囑增加眼底檢查次數,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每6個月進行一次牙科檢查;心電圖可用來早期排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併發症,每半年一次。另外,還要定期檢測血脂、血壓、血糖(尤其是糖化血紅蛋白)、體重等指標。

得了糖尿病,有哪些慢性併發症?該如何預防?看完你就懂了!

4、所有患者都應該定期行足部檢查

糖尿病患者都應該定期行足部檢查(包括足部檢查、保護性感覺的測試、下肢動脈病變檢查等),注意足部的衛生清潔,保持足部血流通暢,並且每天做好全身檢查,尤其是足部,及時發現異常,看是否有擦傷或者傷口,出現傷口時,應該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治療,促進傷口癒合;對高危足應防止外傷、感染,積極治療血管和神經病變,對已發生足部潰瘍者要及時就醫,給予規範化處理,以降低截肢率和醫療費用。

最後,雖然糖尿病到目前為止還缺乏根治的手段,但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可以預防的,要及早發現,積極正確治療,並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使血糖、血壓、血脂等長期控制滿意水平,就可以達到延緩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

要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在下方留言評論,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延伸閱讀:

1、《 》

2、《 》

3、《 》

4、《 》

參考文獻:1、《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751;2、《全科醫學概論》祝墡珠主編,p204~205;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網咯,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