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康熙帝玄烨在位的十七八世纪之际,西方列强尚未振兴,亚洲诸强亦未昌盛,而清朝中原安定,边疆巩固,人口众多,民族团结,幅员辽阔,国力强盛,是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康熙时的中国版图,北达外兴安岭,南至曾母暗沙,东濒大海,西接葱岭,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最为众多、军事最为强盛、实力最为雄厚的大帝国。因此,清康熙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皇帝第三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公元1661至1722年在位。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八岁登基,至六十九岁辞世,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又是我国历史上可数的雄主之一,恰又处在新兴王朝的第二代大好时期上。长时间的统治,雄才大略的进取,第二代皇帝的有利时机,这一切都给康熙的文治武功创造了条件。康熙亲政前,由索尼、遏必窿、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四大臣中鳌拜位尊权重,仰仗着显赫的战功,广植党羽,任意横行,甚至连康熙也不放在眼里,俨然以太上皇自居。他极力反对朝廷任用汉臣,反对学习汉族官仪制度,竭力阻挠封建化的进行。年仅16岁的康熙利用计谋将其逮捕,判以终生囚禁,他的党羽也一网打尽,紧接着推行了一系列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的大计方针,从此揭开清史新的一页。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康熙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各种弊端丛生,康熙要重整朝纲来巩固皇权帝制,所以把他和前代明君雄主相比,他的开明不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从谏如流,他的方法也不像汉文帝那样宽仁轻缓。康熙所钦定的《大清律》及其事例可见用刑之重,那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狱不仅是康熙用刑严酷的明证,而且也是他加强思想统治,扼杀新鲜思想的明证。康熙的暴虐和秦始皇相比,也并不逊色。前有秦皇,后有康熙,这可是思想界的克星。但是康熙的文治仍有许多可值得称述的。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停止田地,治理黄河,减轻水患。康熙还修治大运河,使其全程畅通,沟通南北经济的交流。康熙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皇舆全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颁布法令,规定人丁税据户籍册上现有的人数为准,以后颓外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全国丁银以康熙五十年所征为准,废除其他苛税。到雍正时,进一步“摊丁入亩”,把丁银纳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这有助于封建秩序的稳定,并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所减弱。康熙在位期间还多次免赋税。粗略统计,康熙时期曾经免赋税达五百多次。在用人方面,除健全科举取士外,开博学鸿词科,破格荐用人才。又开明史馆,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这为乾隆时期开四库馆打下基础。因此,康熙统治时号称治平。继任者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沿着康熙的路线向前推进。这就是历史上称道的康乾盛世,或康乾之治。康熙是这一治世的主要时期,又省称康熙之治。因此,庙号“圣祖”。

作为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树,还应该说是那赫赫的武功。他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康熙收复台湾。康熙还有一项大军功是派兵驱逐了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势力,随后进兵新疆和西藏,不仅遏制了沙俄等外国势力的侵略,而且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这是康熙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平定三藩之乱。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在清兵入关后竭尽全力进攻明朝,镇压农民起义,被封为藩王。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三藩之乱是其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镇守福建,三藩之乱是其子耿精忠。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挂举兵叛乱,自称周王。随后尚之信,耿精忠举兵响应。三藩联兵,声势浩大,举起反清大旗,深得汉族老百姓拥护,故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这时西北王辅臣、蒙古察哈尔王布尔尼也起兵响应。南北呼应。清王朝受到严重的威胁。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做出果断的军事反击,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反间攻心等手段,迫使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反正,使吴三挂陷入了孤立。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于衡阳,更加失去人心。康熙帝利用吴三桂进兵武汉划江而守的战机,数道反攻,迫使吴三桂转攻为守并向后退却。吴三桂在穷愁之际死去。其孙吴世燔继位,节节败退。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燔自杀。至此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平息这场动乱不逊于清世祖之灭明,可以说是再造了大清王朝。康熙的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大明遗民的反叛之心,从此政治趋于稳固。康熙扩大战果,借平定三藩胜利之势,于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统兵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投降。至此,在清朝割据了四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大陆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雅克萨之战。正当清王朝内战方酣之际,沙俄侵华军在东北节节深入黑龙江流域。俄军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筑城掠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东巡,在东北地区作了反侵略的军事布防、康熙二十四 年(1685年),清朝正式向沙俄侵略军发出最后通谍,晓之以理。同时派出将军彭春、郎坦率领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水陆两军,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在萨布素的统一指挥下,反击雅克萨的沙俄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踊跃投入了这场战斗。如达斡尔族就有五百人参战。经过激烈战斗之后,俄军统帅托尔布津力竭请降,清军许其退往尼布楚。彭春、郎坦等毁城而归。但是遭到失败的沙俄军仍不甘心,他们经过休整后于同年冬,重返雅克萨,筑土城固守。康熙听说后,立即派萨布素率所部二千人再围攻雅克萨。在雅克萨清军杀死了托尔布津,八百人的沙俄侵略军只剩下了六十六人,粮食与弹药消耗殆尽。清军四面包围,俄军残敌已成瓮中之鳖。正在这时,沙俄使臣赶到北京,请求谈判。康熙接受了俄使请求,停止了对雅克萨的进攻,把围城清军主动撤到瑷珲。清军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东北地区的侵略。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在清政府做出让步的情况下,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以法律形式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东北边疆平安无事。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清初,我国西方和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蒙古族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也有一定发展。早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蒙古封建主接受清朝的各种封号,并保持世代联姻。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廷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沙俄势力的向东扩张,在康熙朝这种关系逐渐破裂,终于爆发了噶尔丹的叛乱。

厄鲁特蒙古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准噶尔部在十七世纪中叶强盛起来。此时正向东扩张的沙俄目标对着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广阔边疆;沙俄极力想把厄鲁特部人民及其土地战为己有。康熙五年(1666年),沙俄派特使到准噶尔部招诱,要其归顺俄国,遭到拒绝。噶尔丹立为准噶尔部大汗后,势力日益强大,他统一了厄鲁特蒙古四部,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城,势力达于青海、西藏地区。噶尔丹为了实现割据称霸的野心,于是与沙俄勾结起来,向东侵扰。当时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蒙古人民在喀尔喀土谢图汗率领下与沙俄军苦战;在这重要时刻,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噶尔丹同沙俄侵略军采取了联合行动,夹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在腹背受敌的情况败退南移,投奔清廷中央政府。噶尔丹率领骑兵数万南下追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率二万多骑兵大举向内蒙进攻,前锋达到距北京九百余里的内蒙古乌珠穆沁部,气焰十分嚣张,清廷大为震动。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噶尔丹的叛乱,不仅威胁清廷的统治,也严重地威胁着祖国的统一,同时也给西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人民就在噶尔丹的铁蹄之下悲惨地生活。他们不仅要缴纳沉重的租赋和贡金,还要承担运输和各种杂役,子女、牲畜受到勒索。噶尔丹发动的战争也给准噶尔部蒙古人带来灾难,民穷财尽,怨声载道。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也为了解救西北各族人民,康熙于二十九年(1690年)秋下令反击。清军初战不利,噶尔丹大军直奔到离北京仅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克什克腾旗境内)。在紧急关头,康熙亲征。他到搏战和屯(河北隆化县境内)视察军队,布署决战。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噶尔丹大败,只带领了几个人向漠北狂逃而去。这就是有名的乌兰布通之战。

为了彻底解决噶尔丹叛乱和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的管理,康熙帝采取政治与军事双管齐下的策略孤立和打击噶尔丹。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亲自在蒙古主持了“多伦会盟”,进一步协调了蒙清关系,在外蒙喀尔喀各部也实行与内蒙同例的盟旗制度管理。蒙古除保留汗号外,贵族王公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封爵。这次多伦会盟,进一步加强了内外蒙同清中央政府的关系,使噶尔丹叛国集团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在军事上,康熙前后三次亲征噶尔丹。继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率三路大军出征。康熙帝亲率中路大军,他手绘阵图,指示作战方略,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役噶尔丹率领三万骑兵,在昭莫多与清西路军遭遇,再次遭到惨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亲征为的是不给噶尔丹以喘息机会。康熙率军进到宁夏,派兵追击溃散的噶尔丹。这时噶尔丹内部己土崩瓦解,众叛亲离,最后在日暮途穷的情况下死去。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对清政府不得不表示敬畏归服。康熙帝宽怀大度,划阿尔泰山以西辽阔土地与之放牧。但策妄阿拉布坦经过恢复之后,又心怀不轨,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再度叛乱,并进兵西藏。尽管康熙已到晚年,内部的皇储之争弄得他焦头烂额,但是仍然果断地在五十九年(1720年)派军入藏,沉重地打击了叛军,驱逐了策妄出藏,使西藏局势稳定下来。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伟大君主之一

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也沉重地挫败了沙俄的东进阴谋。康熙帝不仅稳固了对内外蒙古的统治,而且为继任者雍正和乾隆经营新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帝从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674-1697年)的23年中,战功赫赫,在西南方平定了三藩之乱,在东南统一了台湾,在东北打击了沙俄,在西北平定了噶尔丹之乱,赫赫的武功不仅稳固了大清朝的统治,而且再次稳固地奠定了我国今日版图,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