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看待國產機器人火熱現象,避免再現「晶片」尷尬

冷靜看待國產機器人火熱現象,避免再現“芯片”尷尬

在國產機器人領域可以看見非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產業蓬勃發展,一方面卻是企業營收黯淡、技術發展掣肘。人們常常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這種現象。然而,仔細分析,在火的背後,仍然是冰。

看過一則新聞提到,“截至6月,機器人概念板塊共有26家公司預告了上半年業績,逾90%的公司實現盈利增長,行業整體向好。”似乎國產機器人產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結合更詳盡的數據來看,恐怕並非如此。

中國機器人公司約800家,由這佔比不足5%的26家代表“行業整體”並不嚴謹。同時,中國機器人上市企業的小圈子裡比較,這26家佔比也不足1/3。除了已經披露業績的26家以外,還有大部分尚未發佈報告,背後的具體詳情不得而知。

與2017年同期數據對比,上半年共有59家機器人上市公司,有30家公司在半年報中披露了業務收入。其中機器人業務成為公司主營業務(營業收入佔比超過40%)的僅有12家。這表明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機器人仍然處於研發階段,尚未達到商用水平。這59家上市公司當年上半年共計實現機器人業務收入僅65.91億元,事實上,國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減速器、控制器、伺服機大量依賴進口,且價格高昂,刨除進口零件成本,真正屬於機器人企業的利潤很少。

雖然國產機器人業務盈利表現不佳,但是資本對其卻格外青睞。中國最大的機器人企業新松自上市以來,市值連創新高。市值最高的是2014年1月,其股價曾一度高達每股60多元高價,市值一度超過300億元,成功進入世界機器人企業市值前三甲。

虛火旺盛的背後,是不能掩示的冰冷事實、縱觀整個中國機器人企業,一半的公司不生產產品,80%以上的公司是低端的系統集成,70%-80%的公司是其他公司的代理商。在這個機器人市場上的競爭力可見一斑。儘管技術能力薄弱,市場增長乏力,但是國產機器人的產量卻是節節攀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前五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累計達44360(臺/套),同比增長50.4%。而2016年全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上過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總共只有3.4萬臺。同年,產量卻達7.24萬臺。產量大增,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利潤被擠壓,國產機器人企業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考驗。

國產機器人企業不僅面對著國內的競爭對手,也面臨著國外企業的挑戰。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的機器人廠商正在忙增產能,以應對中國需求。安川電機計劃建設新設施,2019之前將中國的月產量增至現在的2倍。發那科也計劃建設新工廠,將月產量擴大至現在近2倍的水平。

內部是低價競爭,險中求生;外部是外商產能猛增,虎視眈眈。綜上所述,國產工業機器人行業更是“冰”多過“火”。當然,一方面,不該妄自菲薄、自暴自棄,另一方面,也不該以偏概全、盲目樂觀。國產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認識以及對外部環境的準確判斷上,目前,國產機器人產業仍然需要加大研發力度,由注重產量向注重質量方向轉變,防止高端產業低端化。


“也思集成”由也思(常州)系統集成有限公司運營,專注於智能製造領域技術與知識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