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歷史津津有味:火廠坪千錘百鍊鑄輝煌

故鄉的歷史津津有味:火廠坪千錘百煉鑄輝煌

(火廠坪鎮)

地名歷來被視為一個地方的人文烙印。因此,說到火廠坪,人們很自然就會聯想到,此地曾為冶煉鍛鐵場所。

關於火廠坪地名的來歷,《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的說法是:“此地昔有兩鐵廠合而為一稱‘和廠坪’,後以其生意興旺,廠內火光日夜通紅得名火廠坪。”但在邵東縣政協編輯出版的《邵東地名故事》一書中,卻另有說法:“火廠坪的意思是燒爐火的工廠建在坪地上。相傳明朝末年,李氏兄弟在這一坪地上建起了首家鍊鐵廠,規模雖小,但日夜鍊鐵,爐火通紅。人們見狀,也紛紛跟著在此辦起了鍊鐵廠,生意都很紅火。隨著廠子越辦越多,生意越做越大,火廠坪的名字也越來越響。到了清代,火廠坪不僅有集群的鍊鐵廠,還出現了土釘、鋤頭耙頭、鐵鉗鐵瓢等鐵製品加工廠,產品銷往湘贛兩廣。”

火廠坪的冶煉鍛鐵歷史,的確可以追溯到清代以前。光緒《邵陽縣誌》記載“東鄉多冶及攻木之工”,指的就是今邵東境內的火廠坪、仙槎橋鐵匠多。與以“三刀”著稱的仙槎橋有所不同,火廠坪最出名的產品是“三釘”,即馬釘、船釘、樓板釘。火廠坪的“三釘”,除了銷往邵陽、衡陽、長沙等周邊地區外,還賣到了九省通衙的漢口。晚清民國時期的邵東鉅富趙芹芳,就是在漢口開設“天成莊”,專門批發火廠坪“三釘”,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三釘”的暢銷,帶動了大量鄉民開爐打釘。當時火廠坪一帶,家家爐火旺,戶戶叮噹響。甚至有民謠曰:“不打釘子不吃飯,打了釘子吃飽飯。”冶煉鍛鐵產業的興起,帶動了火廠坪集鎮的形成。清朝末年,火廠坪變便形成了一條長500米、寬4米的“久筒街”。

火廠坪冶煉鍛鐵產業的興起,與當地的自然資源有關。火廠坪一帶不僅產煤,而且有赤鐵礦。民國22年(1933年),湖南省地質調查所對邵陽牛馬司、火廠坪等煤田和礦區進行過勘探。在《湖南地質調查所報告第十五號》中,對“邵陽火廠坪煤田”是這樣描述的:“本煤田煤脈,自北而南,中經火廠坪等處。在調查區域內,共長約四十里,再南則不知所屆。境內地質變動較小,開採頗易。且煤層之下,常夾赤鐵礦結核層,可以鍊鐵。故採煤採鐵同時並舉,其經濟價值,實較他處之測水煤系為優。煤層厚者達三公尺,薄者亦在一公尺以上。兩層總厚以四公尺計,煤脈長以二萬公尺計,沿傾斜可開採深度以三百公尺計,每立方公尺以一點四噸計,則其總儲量應為三千三百六十萬噸,為無煙煤,質亦甚佳。”

不過,對於赤鐵礦,報告中也說了,由於“礦床既不規則,成分亦不均一”,“故不適於大規模之開採”。因此,雖然火廠坪冶煉鍛鐵產業從業人員眾多,但一直都是以小規模私營作坊的形式存在,沒有出現大型企業。至1949年,當地規模最大的永吉利鐵廠,也僅僅年產土鐵、鼎鍋約500噸。

當然,也不是未曾嘗試過大規模開發。1951年6月,剛剛執政的人民政府,就曾滿懷信心在火廠坪開辦了邵陽境內第一家地方國營企業石泉鐵礦廠,主產生鐵,並鑄造鼎鍋、犁頭等產品。第二年,該廠又接收洪裕太、萬太恆、永吉利三傢俬營鐵廠,更名新興鐵廠。當年產生鐵359噸,熟鐵136噸,鼎鍋4790個。到1954年時,新興鐵廠形成了採煤、煉焦、採礦砂、鍊鐵、炒鐵、鑄鍋六個部門,年產焦煤7000多噸,鑄造鼎鍋24萬2千多個,據說產品遠銷到了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故鄉的歷史津津有味:火廠坪千錘百煉鑄輝煌

(雕塑《打鐵》)

1958年至1960年“大躍進”時期,全國興起了“全民大鍊鋼鐵”運動。作為傳統冶煉鍛鐵之鄉的火廠坪,迅速掀起了鍊鐵熱潮,各種土爐子、小矮高爐紛紛上馬。國營的新興鐵廠,更是大幹快上,建成了10座小高爐,投產8座,日產量據稱達到110噸。數字看上去振奮人心,可付出的代價卻讓人無法想象。1958年9月,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視察新興鐵廠時,發現熔鍊熱鐵的車間堆放著大堆木材,便問:“你們是燒木柴嗎?”該廠的黨支部書記如實回答:“是的。不過我們正打算改燒煤。”周小舟說:“必須要改,燒木柴是在太浪費了。”據經歷者回憶,當時許多上百年的大樹,都被砍掉用去鍊鐵了。

儘管土法鍊鐵技術如此原始,可新興鐵廠卻成了全國各地學習的樣板。1959年6月,全國小高爐生產現場會在邵陽召開。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長的羅瑞卿,視察了新興鐵廠。當時的冶金部鋼鐵生產技術司還編了一本《1959年全國小高爐生產技術會議資料彙編(高產、優質、長壽經驗)》,其中就有一篇《邵東新興鐵廠5立方公尺小高爐的高產經驗》。

實際上,土法鍊鐵不僅成本高昂,而且產品質量低劣。由於土爐子、小矮高爐的風力和爐溫不夠,許多爐子煉出的都是“油屎革革”(含鐵量不高的鐵渣)。為了完成鍊鐵任務,一些地方只好將農民家的鼎鍋、鋤頭、稱砣等鐵件打爛,作為廢鐵回爐,充當上交任務。

所幸,“大鍊鋼鐵”運動來得快去得也快。由於嚴重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沒過多久便難以為繼。1961年,火廠坪的鐵廠全部關停或轉產。作為樣板工程的新興鐵廠,亦被解散。邵東境內僅保留了位於佘田橋的邵東鐵廠。經過這次大起大落,火廠坪的冶煉鍛鐵產業一度銷聲匿跡。

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火廠坪冶煉鍛鐵產業才開始復甦。當時的火廠坪公社,興起了辦社隊企業的熱潮。特別是公社興辦的農機廠,由五座紅爐、三個鐵墩起家,還自造了一臺“石頭車床”,後發展成為擁有45臺機床,能生產高磷鑄鐵、製造柴油機缸套的規模型工廠,還被樹立為湖南省社隊企業的先進典型。

故鄉的歷史津津有味:火廠坪千錘百煉鑄輝煌

(雕塑《打鐵》)

改革開放後,農民被允許經商辦廠,火廠坪的許多村民重操舊業,幹起了打鐵行當。到1990年時,當地私營鐵器作坊就發展到了240多家。當時的報道描述說:“鎮區周圍十多平方公里,鐵錘日夜叮噹響,熊熊爐火照山村。”

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的主要產品不再是“三釘”,也不是鼎鍋或農具,而是用於工業生產的鋼球、鋼錠和日用五金等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他們的生產手段也在不斷進步,機械設備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打鐵,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此外,他們也不再築爐鍊鐵,而是四處收購廢舊鋼鐵作為原材料,從而又帶動了當地廢舊鋼鐵專業市場的繁榮。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估算,當地廢舊鋼鐵市場的儲量,經常有上千噸之多。

大約在2000年前後,火廠坪鎮的經濟實力超過了牛馬司、仙槎橋等經濟強鎮,進入了邵東鄉鎮前三強和“湖南省百強鎮”。經濟的繁榮,帶動了火廠坪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一座規劃有序、設施完善、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鎮,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火廠坪人不僅鑄造了本地的輝煌,還把產業延伸到了外地。因為,從外地收購來的廢舊鋼鐵,被鍛造成鋼球、鋼錠等產品後,仍然要銷往外地,這就存在著運輸成本。如果把工廠開到原材料供應地或產品銷售地,那麼節省下來的運輸成本,也就變成了利潤。如今,許多火廠坪人把工廠開到了外地。據說僅貴州、雲南兩省,就開了上百家,家家獲利豐厚。

火廠坪的輝煌,無疑是當地百姓用千錘百煉鍛造出來的。我不知道專家學者在探討“邵東經濟現象”時,是否把火廠坪的成功經驗,列為一個獨具特色的研究樣本。但從火廠坪冶煉鍛鐵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傳統產業,只要把它做到極致,一樣大有可為。(文/謝志東)

故鄉的歷史津津有味:火廠坪千錘百煉鑄輝煌

(雕塑《打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