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匠:千錘百鍊,成就器也成就人

鐵匠: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鐵匠—秦霞清

前言: 打鐵或鍛造鐵器的工匠。鐵匠也是一門古老的職業,他們以鐵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鐵錘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來養家餬口。鐵匠一般都有一個自己的鐵匠鋪,有一座用來煅燒鐵坯的火爐,在火爐的連接處有一個大的用手拉的風箱,主要用來控制火的溫度和力度,一般稱為掌控火候。

鐵匠: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樺墅村民,52歲 匠齡:34年

“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如今,已很少能見到打鐵匠的身影。樺墅全村也就剩唯一的一位鐵匠,50出頭,跟著父親學著手藝。以前“包產到戶”後就開始了這門營生,當然他們是從古至今代代延續的一環,而今,這個環要斷了。這些背離時代遠去的手藝人的故事,就是故鄉的記憶。

鐵匠鋪,爐火燒得通紅,師徒倆你一錘我一錘輪番砸下去,火花噴射,錚錚的響聲可以傳遍幾百米。鋤頭、菜刀、斧頭等農具、日用品甚至冷兵器就在他們的手下一錘一錘地砸出來。就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走到那一個村莊,都可以聽到那“錚錚”的鐵錘聲。現在這些鐵製品都是工廠化生產出來的,輕巧、鋒利,耐用。

鐵匠: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燒爐子生火,還是傳統工藝

秦師傅的父親和我的爺爺是多年好友,現在都已經過世了。爺爺還在的話也算一個手藝人。管了村裡幾十年的賬,是村裡最有名的“老會計”從生產隊到村裡的賬都管過,而且義務幫著其他生產隊管賬。在那個年代,讀過幾年書,認字的人不多,爺爺算少有的讀書人,而他似乎和村裡很多手藝人關係都非凡。以前家裡的菜刀,火鉗,鋤頭等等都是出自老老秦師傅之手。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鄉村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靠手工藝做出來的,並由此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傳統手藝,造就了從事這些手藝的能工巧匠,在鄉里被尊稱為師傅,從他們手上做出來的產品,不僅是實用品,有的還是工藝品,儼然是一種文化。

鐵匠: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一輩子只做農具和刀具

也不知從何時起,原先有7,8家的鐵匠鋪的樺墅村也就獨獨剩了一家。老秦的鐵匠鋪生意很早前就走下坡路,根本不能完全指著打鐵掙錢,日常時間在西崗的零件廠上班,業餘接單打鐵,基本週末兩個早上。老秦從記事開始,就跟父親學打鐵,以前物質匱乏,需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打鐵的生活讓他們度過額那個艱難的年代,反而不覺得辛苦。

老秦說:一是農藥,打滅草劑之後,再沒人用鋤頭鋤地了;二是農機具的普及,有了拖拉機以後,不用牛拉車犁地了,沒了牛,就用不上鍘刀了,還有就是收割機割麥之後,就再也沒人用鐮刀割麥了。關鍵現在連田都不種了,農耕文明都消失了,還打個球。“唉,撐一天算一天吧,現在就是個業餘愛好,指望這個鐵匠鋪掙錢啊,不現實嘍。”老秦雲淡風輕的說。

鐵匠: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老秦自豪的跟我們說,他兒子是學霸,上了縣中(當地最好的高中)又考上了南通大學。我說,怎麼沒讓孩子學這個手藝啊。“學手藝,辛苦,也不體面,人還是要多讀書,這樣才有出息。我們那個年代是沒辦法,關鍵兒子自己碰也不碰。這手藝是沒辦法傳了,在過幾年打不動了,這村裡最火一口爐火也就滅了吧。”

申賦漁老師說:匠人的消失,是工業時代替代農耕文明的必然現象。可是隨著匠人的消失,那種溫暖的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物品上都帶有人的氣息的那種美好,都消失了。這是令人感傷的。我去過歐洲許多的村子,那些村子裡也基本沒有農民了,居民都是在附近城鎮工作,或者是自由職業者。但那些村子裡留存著人與人之間溫暖的相處方式。匠人也在,有做陶器的,有做銀飾的,有做皮具的,都像藝術家一般,受人敬重。他們也很為自己的手藝自豪。我想,我們的匠人消失了,也有一天會迴歸。就在當人們不用為生計奔波,開始為自己的內心而活的時候。

鐵匠: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村裡的小“潮男”

我想做一件帶著溫度的鐵器,如果你也有空,我們一起去找鐵匠師傅去揮舞鐵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