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怎麼說感謝的話語的?同樣是用客家話,梅州惠州各不同


在梅州和在惠州的客家人說感謝各不相同,這是一種現狀。

這種現象也是代表這一種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跟隨時代的變化而不同的。

在梅州,經常出入一些小店或者餐廳之類的,當你說“唔該”的時候,他們回你的往往是“謝謝”,對,他們本身是客家人,但是回謝謝倒是用上了普通話。很奇怪,不知道是不是平時也是這樣用的,也就是客語裡面少了感謝的詞彙?

其實也沒有,因為我也看過梅州的一些客語電視節目,裡面的客家話感謝,是說“感仔細”,但是覺得有點彆扭哦,因為在我們惠東,說感仔細,意思是,做事那麼認真的意思,或者說你那麼認真的意思。

不過後面聽評論說,“慣仔細”的意思,其實是對方很客氣的意思,這是一件相當稀奇的事情。

因為自己身為一個客家人,卻不知道客家話的意思,這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文化好像是真的丟失了某些東西,最後再用某些東西給替代了進去,比如“慣仔細”可能就是比較老的一種說法,而我們惠東的“唔該”或者“唔該曬”則是換成了粵語的詞彙。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覺得這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在我們聽以前的錄音帶,特別是邱清雲的客語錄音帶裡面聽到的,裡面有一場歌王對歌仙的戲碼,裡面向小孩子問路答謝的話語,就是叫:“唔該曬”。

“唔該曬”如果改成“慣仔細”肯定就有很多人不接受,就如現在大家都講慣了“花生”用客語叫“地豆”的東西,現在要叫“番豆”那實在是不可能。

而且按照地域的說法,一地的方言,以前沒有保留,現在要保留,那也是隻能保留當前的版本的了,如果返回老的說法,新的一代難接受,老一代更難接受,新生代也不知從何學起。

所以說保留應該從當今開始算,用得慣和用得上的詞彙才是地區性需要的,而至於哪個成為代表,那也是看普及的廣度以及接受的程度。

從地域上來講,惠州,臨近東莞,臨近汕頭,臨近深圳,臨近廣州,臨近香港,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跟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交流,發展出來的言語體系來說,其實是相對接近的,所以我們用“唔該曬”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體現。

語言是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的,如果客家沒有語言的環境,那也無從談發展,而這個珠三角地區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地區,就應該好好的保留現有的文化,而且肯定是發展出一種,普遍適用的客家方言,有可能是客普,有可能是純普,但一定是不脫離當地的語言環境的,如果這些語言不能用,那對當地的發展以及人文的保留,只是個表面意義,只是一個驅殼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