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關於香港保險那些事

關於香港保險,一直都是充滿爭議,基於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認知,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甚至不乏脫離基本事實的臆想。

這篇文章,就從常見的爭論入手,儘量客觀地談談香港保險的知識。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相信瞭解得越多,離真相就越近。

基於全面解讀,文章篇幅略長,主要內容為:

  • 1、為什麼大家說香港保險不好?

  • 2、香港保險公司倒閉風險更大?

  • 3、香港保險不受法律保護,維權成本更高?

  • 4、香港保險分紅水平達不到預期?

  • 5、香港保險在內地定點醫院少,看病理賠麻煩?

  • 6、香港保險理賠不方便,需要親自去香港辦理?

  • 7、香港保險比內地保險賠付慢?

  • 8、內地保險比香港保險保障的疾病多,沒必要去香港買保險?

  • 9、香港保險以美元結算,匯率風險大?

  • 10、買香港保險,真正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建議

深度解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關於香港保險那些事

    一、為什麼大家說香港保險不好?

    我們為什麼會聽到,很多內地的保險從業者,說香港保險不好?

    近年來,儘管香港保險受到很多內地消費者的青睞,但香港保險在滲透大陸這片廣闊的市場過程中,也是異常曲折。不僅經歷了監管政策的收緊,比如銀聯卡支付通道的禁令、外匯管理政策的調整等(當然監管並不是針對保險,更多是出於外匯儲備考慮),也見識了內地保險從業者的反擊。

    原因一:確實有一些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以誇大收益、返傭等違規行為忽悠客戶,造成銷售誤導,擾亂市場秩序,被人抓住了把柄。

    但把它當成唯一的原因,就過於簡單了。因為一些違規行為,在內地保險市場同樣大量存在。

    原因二:在一些內地保險從業者眼中,看著自己的客戶“用腳投票”,自然是五味雜陳。

    原因三:很多從業者對香港保險市場並不瞭解、人云亦云,於是各種風險提示、各種質疑甚至抹黑湧現出來。

    作為消費者,先不要站隊,看完不同的觀點,全面瞭解香港保險普遍的價值,以及它的不足,再獨立判斷是否適合自己,這樣,才不會輕易被牽著鼻子走。

    二、內地保險公司不允許倒閉,香港保險公司倒閉風險大?

    2013年,由20國集團設立的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公佈了首批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G-SII)名單,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成為發展中國家及新興保險市場中唯一入選的保險機構。想當年,這一新聞上了很多媒體的頭條,平安的同仁更是掀起一輪宣傳高潮。

    可有些人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同一批入圍的保險機構還包括:安聯保險、AIG(友邦母公司)、大都會人壽保險、保德信金融、安盛保險、英傑華集團、保誠集團、忠利保險,而這些都是香港保險的主角。

    請思考:為什麼有人一方面信奉“大到不能倒”,另一方面又質疑“大到不能倒”的機構的倒閉風險呢?可見很多人要麼無知,要麼戴著有色眼鏡。

    言歸正傳,說內地《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不允許倒閉,這是絕對的不專業!其實所有的保險公司乃至金融機構,理論是都是可能破產的,但是通過一定的風險防範措施,風險可以得到管控。鑑於篇幅,在此不作展開。

    上述大型外資保險公司,在成立歷史、公司治理、投資、理賠、經營管理、防範風險等方面的積累,與內地普遍發展時間不長(指作為市場化公司的歷史,不考慮前身)的保險公司相比,我們必須承認,並不比內地保險公司差,甚至更成熟。

    需要指出的是,從2017年6月起,香港保監局正式取代保監處接手監管香港保險公司,和原香港保監處不同,香港保監局是獨立於政府的新保險業監管機構,從獨立性看,可以為保單持有人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三、香港保險不受法律保護,索賠、訴訟等維權成本高?

    “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險適用香港地區法律。如果發生糾紛,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與內地相比,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此外,除了法律訴訟之外,投保人也可選擇向香港的保險索償投訴局投訴與理賠索償有關的糾紛,但該局目前可裁決的賠償上限是100萬港幣,大額保單的賠償糾紛無法通過該局裁決處理。”

    以上是中國保監會布的一段風險提示,理論上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是,香港的保險投訴量,是遠遠少於內地一個省的保險投訴量的。以下數據為香港保險投訴局公佈的數據,而同期內地全國範圍的保險投訴量以數萬計(中國保監會公開數據)。

    深度解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關於香港保險那些事

    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發佈數據

    有過香港保險投保經歷的朋友會發現,內地客戶到香港買保險,需要到保險公司簽字確認,保險公司會進行一對一的講解和風險提示,正是投保前充分的講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後期糾紛的風險。

    而在內地買保險,很多人講得最多的,是這個產品如何如何好,一些需要提醒的事項,比如猶豫期退保的權利、分紅的不確定性、哪些是不保的......可能會被忽略。正是這些細節的不同,維權成本孰高孰低,可自己判斷。

    當然,萬一遇到香港保險糾紛,去香港維權自然要遵循香港的法律法規(香港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司法糾紛適用香港法律),規則不熟悉、舟車勞頓,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比較高,確實很糟心。

    但同時可以看到,在上述香港保險投訴局的2016年770宗投訴個案中,374件(近一半)已經審結,意味著保險投訴局的調解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並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需要對博公堂。

    四、香港保險分紅回報,往往達不到期望?

    與內地保險相比,香港保險的分紅功能,無疑是它一大亮點,無論是重疾險,還是儲蓄分紅險,從歷史數據看,分紅水平是比較可觀的。

    正是因為這一點,確實有一些沒有職業道德的人,誇大本不確定的分紅水平。關於未來能分紅多少,兩地的保險都採用演示表,所不同的是,內地按“高、中、低”檔進行演示,香港保險不是採用這種方式,大多數產品通常採用6%以上的投資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

    不管是哪種演示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分紅水平的是不確定的,有些年度可能為零。凡是以過高的分紅演示吸引客戶投保的,多半帶有忽悠的成份。

    香港保險公司以一個相對固定的分紅水平,例如5%-6%的利率水平進行演示,相當於內地的“高檔”分紅水平,它是否有把握呢?

    香港保監局出臺GN16指引,要求從2017年1月1日起,香港所有的保險公司公佈其分紅產品在過去5年內的“履行比率”,就是說,消費者可以在官網上,查到過去保險公司演示的紅利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這點,無疑會促使保險公司未來分紅時,努力做到更接近演示水平,否則會影響保險公司信譽。

    深度解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關於香港保險那些事

    保險公司公開的履行比率數據

    相對於與香港保險,內地保險公司分紅數據是不公開、不透明的,是以每年的分紅報告,來告知客戶的實際分紅金額,但到底是達到了“高、中、低檔”的什麼水平,消費者是不知情的。

    特別是前些年,在內地的銀行渠道銷售分紅保險中,誤導、投訴比較多的,往往銀行理財經理,會把保險與其它理財產品進行對比,誇大收益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銀行渠道買保險,需要錄音錄像。

    此外,很多內地銷售人員為了證明分紅水平高,往往以公司實力拿來站臺,或者拿出自己的保單分紅進行證明。

    其實這些都非常牽強的,因為分紅的多少與不同險種、所交保費多少、保單持有年限長短、保險期間長短等等都有關係,他的保單分紅多少,與你的保單未來分紅根本沒有必然聯繫和參考價值,與公司大小,也沒有必然聯繫。

    關於分紅險的原理,後期我們將推出專題文章。

    五、香港保險在內地的定點醫院很少,就醫麻煩?

    對於購買重疾險的客戶而言非常重要,不到保險公司指定的醫院就醫,保險公司通常不會認可,這將導致理賠糾紛,這在內地也一樣。在內地購買重疾險或醫療險,同樣要注意:不是所有醫院都可以理賠,一般要二級以上公立醫院保險公司才認可。

    那是不是香港保險在內地的定點醫院很少呢?

    當然不是。

    可以在保險公司官網上,下載保險公司認可的醫院目錄(APP中也可查詢),可以發現內地大型醫院基本都在指定醫院目錄內,而且未來只會越來越多。以友邦公佈的醫院資料看,足足有45頁,涵蓋了各省市認可的醫院。

    深度解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關於香港保險那些事

    六、香港保險理賠不方便,需跑香港辦理?

    “嚴進寬出”是香港保險的特點,購買保險時審核比較嚴格,而理賠時比較寬鬆。

    絕大部分香港保險理賠,不需要親自到香港,只需按保險合同要求的理賠材料寄到保險公司即可,也可以諮詢保險公司客服人員,不用本人親自到香港辦理。保險公司核賠後,會郵寄支票,受益人可以憑支票到銀行辦理託收,當然建議最好辦理香港賬戶,實際收款過程會簡便很多。

    七、香港保險比內地保險公司賠付慢?

    這是有可能的,但不絕對。

    曾經有內地客戶在兩地同時購買了重疾險,當客戶不幸患癌症索賠時,內地保險公司很快到賬。準確來講,賠付時效的快慢,與多種因素都有關聯。

    在服務能力上,內地保險公司服務網點多,遞交理賠材料也比較方便,而理賠材料郵寄到香港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是距離的影響;

    其次,跟每個個體的患病情況有關,比如惡性腫瘤,由於這類保險責任判定比較簡單,內地保險公司的處理效率有可能會更高,理賠速度更快。但如果是腦中風(後遺症),兩地的理賠條件是不同的,在內地理賠中,至少要等半年,再去鑑定能否理賠,而香港保險對於腦中風的理賠,是30天后再判斷能否理賠。

    很多內地保險公司聲稱最快XX秒完成理賠,這不能代表全部,而是個別,針對地是非常簡單、沒有任何爭議的理賠案件。

    但如果是其它重大疾病,特別是有爭議的案件,兩地的理賠都不是立刻就能賠的。此外,由於香港保險在很多疾病的定義上,要比內地更寬鬆,這就顯現出香港保險的優勢,重要的是不是“誰快誰慢”的問題,而是“誰能賠誰不能賠”的區別了。

    最後在公司處理效率上,我們知道目前國內的金融科技是比較發達的,內地一些保險公司在科技、流程創新等方面投入很大,進步很快,效率比較高,一些方面比香港保險要做得更好,值得稱讚。

    八、內地重疾險保障的疾病更多,完全沒必要去香港買?

    從疾病數量看,現在內地很多保險在數量不輸香港保險,甚至有些重疾險打著“完勝香港重疾險”的旗號進行宣傳。

    其實對於重疾險,數量並不是最重要的,也可能是濫竽充數(罕見疾病多)。香港重疾險的另一個優點,是一些疾病的定義比內地更寬鬆,也就是說同一種疾病,兩地的理賠條件是不完全相同的,

    這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具體可參考:香港保險 | 不看熱鬧看門道:香港重疾險到底好在哪?

    當然,內地重疾險也有一些創新和突破,比如重疾綠色通道服務,做得到比香港保險要好。

    九、香港保險以美元或港幣結算,匯率風險大?

    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保單,理賠或保險金的給付,主要以美元或者港幣結算,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外幣匯率風險。

    這個匯率風險,是最難預測的。如果你對美元有信心,那麼可以持有美元,如果你對人民幣有信心,那麼你可以持有人民幣。

    就目前的國際貨幣地位看,美元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充當國際貨幣、避險貨幣的角色,當然人民幣國際化,也一直是國家的戰略,相信未來一定會實現。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在持有現金、房產、股票、黃金等人民幣資產情況下,合理的持有一定的外幣資產,不失為一種分散風險的理財方式。

    此外,香港保險帶有分紅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匯率的風險。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選擇港幣結算,從長期來看,一個地區的外匯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說不定哪天,港幣就就與人民幣掛鉤,你持有的港幣,也就是人民幣。

    十、曉保諮詢

    由於兩地保險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並且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目前赴港投保過程中,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需要克服(為什麼要限制?可以發揮想象力,比如香港的奶粉、內地的房子),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輕鬆:

    1、投保流程相對繁瑣。去香港買保險,一定要本人親自去香港(小孩子不用),因為在內地購買香港保險,屬於“地下保單”,不受兩地法律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比如辦理港澳通行證、訂票、訂酒店、出行等具體事宜,比國內買保險確實要複雜一些。

    特別是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如果身體並不完全健康,保險公司有可能要求再去香港面見醫生,或者再次提供三甲醫院的檢查報告。沒有接觸香港保險的客戶,可能對這種嚴格的投保流程不適應。

    2、承保時效相對略長。在內地,從投保到保險公司承保,通過時間比較短,一般在一週以內可以全部辦理完。而香港保險的承保時效個人感覺相對較長,特別是如果是身體出現異常指標,前後花1、2個月時間也不少見。當然,時效問題也不絕對,如果身體健康欠佳,兩地都會比較慢。

    3、交納續期保費相對麻煩(但不是無法解決)。續期保費是指第2年之後每年要交的保費,過去通過銀聯卡就可以交納。2016年,國家出臺多項外匯及銀聯支付監管政策,通過銀聯卡、信用卡交納保費的通道受阻。因此,為了能方便交續期保費,最好在香港開一張本地的卡。

    但這裡可能不習慣的是:開戶需要提前預約、本人親自辦理、可能不同銀行對開戶資格有不同要求、使用匯款或使用支票收付等,不熟悉的人最好有專人提供指導。

    此外,交納續期保費也要注意不同幣種之間的匯率,及時足額轉賬,同時確認保險公司是否收到。所有這些,與國內直接綁定銀聯卡就可以自動扣費是不盡相同的。

    4、赴港投保有一定的經濟成本。由於要本人親自去香港,自然會比在內地購買,多出一些開支。儘管香港保險保費通常不到內地的8折,可以通過這部分的優惠節省出路費等,但如果保費比較少,就要考慮劃不划算了。當然,如果就當是一次旅遊,也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總而言之,香港保險,本不存在好壞之分,還是那句老話: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單從一款保險產品看,香港的重疾險、儲蓄分紅險確實有它獨特的優勢,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則沒有必要去香港買,畢竟有一定的成本。

    如果你決定購買香港保險,那你也要多瞭解投保細節,瞭解不同的規則、不同的消費習慣,同時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曉保諮詢,專注保險研究;不推銷、不騷擾,教你買到實用的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