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之三七篇

  •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的乾燥根和根莖,又名田七、參三七、滇三七和文三七。主產於雲南文山縣,故稱文山三七,另廣西田陽、靖西、田東、德保等地也有種植。雲南文山縣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習稱“文三七”、“田七”,為著名的道地藥材,是雲藥的一種。
道地藥材之三七篇


  • 《本草綱目》雲:“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綱目拾遺》引《宦遊筆記》:“三七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中,每莖上生七葉,下生三根,故名三七。”三七,始載於《本草綱目》:“生於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採根暴幹,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及;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綱目拾遺》引《識藥辨微》雲:“人參三七,外皮青黃,內肉青黑色,名銅皮鐵骨。此種堅重,味甘中帶苦。”據以上形態及生境的記述,其原植物與現用三七一致。
道地藥材之三七篇


  • 三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cm,主根粗壯,肉質,紡錘形、倒圓錐形或圓柱形,常有疣狀突起的分枝,莖單一,直立,不分枝。野生三七生於山坡叢林下,今多栽培於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坡或人工蔭棚下。分佈於廣西雲南等地,野生已少見,現多為栽培,其中雲南文山質量好,產量大。一般種植4年收穫,8-9月收穫的稱為“春七”,質量好,產地高,11月收穫的稱為“冬七”,質量差,產量低。三七一般按頭數來判斷等級,最好的是20頭,其次是30頭,接下來是60、80、120頭等,頭數越少三七個越大,質量越好,頭數越多,則質量稍差一些。
道地藥材之三七篇


  • 三七的主要有效稱為達瑪烷型四環三萜皂苷,含量高達12%。《中國藥典》以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g為指標成分進行含量測定。三七一直以來是天然藥物學者們研究的熱點植物,除了三七具有很好的散瘀止血作用外,三七總皂苷在神經系統方面、抗炎方面、抗腫瘤、降血糖方面均具有較好的藥理活性。《本草綱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本草綱目拾遺》:”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 三七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肺,大腸經。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效。
  • 三七處方名有三七、田七、三七粉和熟三七。三七(生品)和三七粉作用相同,一般入湯劑可用於生三七打碎與其他藥物共煎,三七粉多吞服或外敷於創傷出血;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減弱,以滋補力勝,可用於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道地藥材之三七篇

道地藥材之三七篇


  • 註釋:《本草綱目》,明代本草代表作,簡稱《綱目》,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拾遺》,清代本草代表作,簡稱《綱目拾遺》,作者為趙學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