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而不叫“败南”“败东”“败西”?

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而不叫“败南”“败东”“败西”?

古代常常将打了败仗称作“败北”,现在引申为做事不成功,竞争失败的意思。两军打仗,输了一方是“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输的一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当然不是了,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战役,逃跑的方向都是向南的多,那么“败北"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称作“败南、”“败西”、“败东”呢?

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而不叫“败南”“败东”“败西”?

古人对方位的认知度非重视,南、北两个方向所标注的意思完全不同,北者:两相背之,是不利之兆。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所以正规性的建筑物,比如宫殿和庙宇都是面朝正南。同时古代的君王都是面朝南坐,称臣之人朝见君王,要面朝北,所以战败之人俯首称臣之举也被称为“北面而事之”。

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而不叫“败南”“败东”“败西”?

从地理位置来讲,古人发现北方吹来的风能带来寒气,冬季的北方寸草不生,十分荒凉,因此,北意味着荒蛮和落后,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只能从北方侵略中国,而把侵略者打回北方也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因此,“败北”的意思就是, 被中原打败是人只能去北方,所谓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在甲骨文中,“北”是一个象形字,通是“背”或“相背”,意为两个人背向而坐之,生动形象的说明背对背。

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而不叫“败南”“败东”“败西”?

两军作战中打了败仗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所以“北”在这里,即为“败”或者“逃跑”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阳生阴死,“南边”是盛阳所在,“北边”是极阴之地,遇于是打仗时说的“败北”也就是指往死里干逃跑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