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給你再多焦慮,也不要放棄感知美好的能力

重要的是擁有感知生活美好一面的能力,而不是拿著放大鏡檢視,讓生活不盡理想的一面佔領自己的精神世界。-《人民日評》

生活給你再多焦慮,也不要放棄感知美好的能力

1、

大概是從大學畢業以後,我的朋友圈越來越單調,以前摔碎個杯子都要發票圈紀念的人也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一看就是強制轉發的政策文章、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和千奇百怪的公司促銷活動。

我以為是因為工作後的大家都開始不喜歡發朋友圈,就跟當初我們默契地開始遠離空間說說一樣,但清明節的那三天,我的朋友圈又一次熱鬧了起來。很多地方的風景照、腿長貌美的自拍照,有意思的聚會照等等又一次鋪滿了我單調的朋友圈。

大家不是不愛發朋友圈了,只是畢業走進現實以後,平日裡的生活枯燥得不再能像從前那般激起分享的慾望,更多的,可能是生活達不到預期狀態,讓大家出於各種原因不再想分享。

時間不僅增加了我們的歲數,也增加了我們對現狀的不滿意和難以擺脫的焦慮。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是上天入地,斬妖除魔、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但現實卻讓我們看到自己如同豬八戒一般的本性和沙僧的平凡。

這不是我們想象的未來,更不是我們理想中的自己,當下定決心想要改變現狀時,卻又會被橫亙在面前的千重萬難嚇呆滯。

就像是當我們想考含金量高的證書,卻發現除了沒時間,更沒有足夠的智商看懂要考的內容。我們想努力掙高工資時,卻發現自己不僅沒有資源,更沒有獲得資源的途徑。我們想好好談場戀愛時,卻發現身邊的人要麼不喜歡,要麼高攀不上…

我們喪,是因為對現狀不滿,對自己不滿。我們焦慮,是因為我們不想喪卻不知道怎麼辦,尤其是當身邊的人已經開始拉開跟自己的距離時。

2、

我到底怎麼了?我時常會這麼問自己,我討厭那個每天晚上不睡,早上很早醒來卻不知道要幹嘛的自己。我討厭那個想要做好一件事,卻抓破腦袋都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好的自己。我討厭自己笨,討厭自己不能靜下心來做事…

無論我再不喜歡此刻的自己,我也沒法返場重造。於是我開始有了逃避心理,假裝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事其實都不存在,在短時間內,我會覺得輕鬆,但依舊會猝不及防地陷入無法忍受的焦慮。

後來,我看了英劇《德雷爾一家》,講述了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四個孩子從英國搬到希臘生活的故事。她們去希臘不是去度假,是為了逃離貧窮給生活帶來的不快樂。

這部劇就是講這五個人生活裡的點滴,有趣也讓人思考,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追求生活的快樂,而只追求生活的物質了?好像只有足夠有錢的人才有資格停下匆忙的腳步去找尋生活裡的快樂,而沒有錢的人如果說自己去尋找快樂,只會被人說是懦夫,是逃避現實的藉口。

其實德雷爾一家五口人即使在美如畫的希臘也依然很窮,但他們發現了活在當下的樂趣,學會了享受生活裡的小美好,相互打趣,一起解決生活裡層出不窮的困難。生活本該有很多種方式的,絕大多數的我們卻在不知不覺地淘汰了財富以外的所有方式,是我們進步得太快,還是我們脫離了思考?

3、

今晚看人民日報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販賣焦慮只是"偽成功學"的變體》,是由最近刷爆朋友圈,激起年輕人新焦慮的公號文《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所引發的思考。

裡面的這段話我很喜歡:“重要的是擁有感知生活美好一面的能力,而不是拿著放大鏡檢視,讓生活不盡理想的一面佔領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凡胎肉骨,可能沒有辦法有一個像德雷爾夫人那樣敢於突破世俗的母親,沒有辦法像摩拜創始人那樣擁有驚為天人的創新能力,沒有辦法掙脫現實,掙脫等著養活家人去灑脫的做自己。我們肩上有責任,背後有別人注視的眼光,但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的內心強大一點,讓自己在面對困境時坦然一些。

脆弱的我們會在不經意間放大生活裡的不如意,會時不時地拿同齡裡的佼佼者跟自己作對比,增加對自身的不滿。但其實,我們是可以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一點的,只要我們能夠學著接納自己的缺點,欣賞自己的與眾不同,然後盡力不放棄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即使做不到跟別人一樣好,也不輕易放棄。

和理想中的自己、嚮往的生活相比,我們可能還缺很多東西,但無論如何,絕對不能缺強大的內心。內心的強大才能讓我們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選擇並不斷感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美好。

生活越不易,我們越要抓住機會鍛鍊自己的內心,增強我們感知美好的能力,消除生活裡的陰霾,這樣才能讓我們真正鼓起勇氣改善自己差強人意的境遇。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那就去閱讀吧,讓知識充實自己,強大自己。比如讀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就至少會讓你知道,為什麼我們會那麼在意那些無謂的眼光,會無頭腦地去追逐不喜歡的東西,會盲目地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

我們的強大,終將來自於心底。❤️

生活給你再多焦慮,也不要放棄感知美好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