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给你再多焦虑,也不要放弃感知美好的能力

重要的是拥有感知生活美好一面的能力,而不是拿着放大镜检视,让生活不尽理想的一面占领自己的精神世界。-《人民日评》

生活给你再多焦虑,也不要放弃感知美好的能力

1、

大概是从大学毕业以后,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单调,以前摔碎个杯子都要发票圈纪念的人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一看就是强制转发的政策文章、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和千奇百怪的公司促销活动。

我以为是因为工作后的大家都开始不喜欢发朋友圈,就跟当初我们默契地开始远离空间说说一样,但清明节的那三天,我的朋友圈又一次热闹了起来。很多地方的风景照、腿长貌美的自拍照,有意思的聚会照等等又一次铺满了我单调的朋友圈。

大家不是不爱发朋友圈了,只是毕业走进现实以后,平日里的生活枯燥得不再能像从前那般激起分享的欲望,更多的,可能是生活达不到预期状态,让大家出于各种原因不再想分享。

时间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岁数,也增加了我们对现状的不满意和难以摆脱的焦虑。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上天入地,斩妖除魔、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但现实却让我们看到自己如同猪八戒一般的本性和沙僧的平凡。

这不是我们想象的未来,更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当下定决心想要改变现状时,却又会被横亘在面前的千重万难吓呆滞。

就像是当我们想考含金量高的证书,却发现除了没时间,更没有足够的智商看懂要考的内容。我们想努力挣高工资时,却发现自己不仅没有资源,更没有获得资源的途径。我们想好好谈场恋爱时,却发现身边的人要么不喜欢,要么高攀不上…

我们丧,是因为对现状不满,对自己不满。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不想丧却不知道怎么办,尤其是当身边的人已经开始拉开跟自己的距离时。

2、

我到底怎么了?我时常会这么问自己,我讨厌那个每天晚上不睡,早上很早醒来却不知道要干嘛的自己。我讨厌那个想要做好一件事,却抓破脑袋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好的自己。我讨厌自己笨,讨厌自己不能静下心来做事…

无论我再不喜欢此刻的自己,我也没法返场重造。于是我开始有了逃避心理,假装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其实都不存在,在短时间内,我会觉得轻松,但依旧会猝不及防地陷入无法忍受的焦虑。

后来,我看了英剧《德雷尔一家》,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四个孩子从英国搬到希腊生活的故事。她们去希腊不是去度假,是为了逃离贫穷给生活带来的不快乐。

这部剧就是讲这五个人生活里的点滴,有趣也让人思考,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追求生活的快乐,而只追求生活的物质了?好像只有足够有钱的人才有资格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找寻生活里的快乐,而没有钱的人如果说自己去寻找快乐,只会被人说是懦夫,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其实德雷尔一家五口人即使在美如画的希腊也依然很穷,但他们发现了活在当下的乐趣,学会了享受生活里的小美好,相互打趣,一起解决生活里层出不穷的困难。生活本该有很多种方式的,绝大多数的我们却在不知不觉地淘汰了财富以外的所有方式,是我们进步得太快,还是我们脱离了思考?

3、

今晚看人民日报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贩卖焦虑只是"伪成功学"的变体》,是由最近刷爆朋友圈,激起年轻人新焦虑的公号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所引发的思考。

里面的这段话我很喜欢:“重要的是拥有感知生活美好一面的能力,而不是拿着放大镜检视,让生活不尽理想的一面占领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胎肉骨,可能没有办法有一个像德雷尔夫人那样敢于突破世俗的母亲,没有办法像摩拜创始人那样拥有惊为天人的创新能力,没有办法挣脱现实,挣脱等着养活家人去洒脱的做自己。我们肩上有责任,背后有别人注视的眼光,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强大一点,让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坦然一些。

脆弱的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放大生活里的不如意,会时不时地拿同龄里的佼佼者跟自己作对比,增加对自身的不满。但其实,我们是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一点的,只要我们能够学着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然后尽力不放弃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即使做不到跟别人一样好,也不轻易放弃。

和理想中的自己、向往的生活相比,我们可能还缺很多东西,但无论如何,绝对不能缺强大的内心。内心的强大才能让我们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不断感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美好。

生活越不易,我们越要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内心,增强我们感知美好的能力,消除生活里的阴霾,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鼓起勇气改善自己差强人意的境遇。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去阅读吧,让知识充实自己,强大自己。比如读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就至少会让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那些无谓的眼光,会无头脑地去追逐不喜欢的东西,会盲目地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

我们的强大,终将来自于心底。❤️

生活给你再多焦虑,也不要放弃感知美好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