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觀點:我喜歡生活在一個有王石的時代

這是個多事之夏,大佬故事特別多,有人退休,有人被強制退休。

中國上一個地產時代的三駕馬車:王石、潘石屹、馮侖都紛紛退休了,開始了他們的下半生。相對於那些1984年創業的企業家,王石比柳傳志、張瑞敏更有話題,因為他橫跨兩代嘛。

王石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個成功的意見領袖,有時候還被人調侃為美食家(因為會做紅燒肉)。

王石總能給我們提供話題。就衝這點,也要感謝他。

我喜歡生活在一個有王石的時代。

MBA觀點:我喜歡生活在一個有王石的時代

萬科是不是一家偉大的企業?王石是不是偉大的企業家?為什麼王石總能成為話題人物?因為他直嗎?不對,因為他的話題有時代性,大家爭論清楚了,順便還能推動時代進步,或者退步。

作為一個企業家,首先提出不行賄,衝這點就值得讚賞。

那麼,萬科是不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呢?一碼歸一碼,萬寶之爭讓歷史評說,那是個人與萬科命運交織在一起,有難言之隱……萬科的所有制問題是時代難題,在姓國還是姓民的問題上,老王當然明哲保身,引虎驅狼。

萬科是不是一家偉大的企業?現在還不能說。但如果解決不了制度危機,那就不能算是偉大的企業。民企心、國企殼,就是一個怪胎而已。但萬科肯定是家穩健賺錢的公司,這一點是無疑的。

王石是不是偉大的企業家?只能說王石是富有個性的企業家,一個比常人更自律的人,他的弱點一點也不比常人少。

王石的人生是不是很成功?當然。通常,上一代企業家的生活往往被企業發展節奏打得七零八落,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生活”。但老王不同,他啥也沒耽誤。

王石的用人之道:試圖改寫思維源代碼我當記者的時候曾經與王石見過幾面。一次,老王就說起了他的用人之道。他說,如果要是招一個人,第一年基本上是培訓,第二年只是試用,第三年你才開始打平,如果你能用他到第四年、第五年,那就是超賺了。

我相信老王說的都是他的70後、80後員工。現在的90後員工都是半年一跳槽,如果你能夠用他兩年,基本上就打平了,你能用他三年、四年,你就是超賺了。

初期治理萬科,老王用人有一套規則,就是“八大軍區對調”。他們那一代企業家都是偉大領袖的學生,無論是華為還是海航,對地方領頭人都是“八大軍區對調”。華為甚至規定了每個領導崗位要三年一輪換,以打破地方利益、打破小集團利益。

我的一個北大社會學系的師弟就是當時萬科幾大諸侯之一,最後不滿這種對調憤而辭職。北大人有反骨,可萬科好像偏偏不欣賞。我師弟最後跟老王鬧翻了,自己去創業。但師弟聚會時每每總說萬科的好。

王石的用人之道有偉大領袖的影子,但他力圖改寫思維源代碼。這一點,從他留學後,有關西方文明的言論就能看得出來。

王石曾說,如果選擇一個信仰,他會選擇基督信仰,因他的企業文化和治理結構與基督教義最相吻合。市場經濟本來就是“教堂+市場”。

超強的自律才能讓個人晉級保持正向王石、潘石屹、馮侖他們應該都修成正果了,實現了人生三級跳,從nobody到成功人士。就王石的個人晉級來看,他一輩子過了人家幾輩子,享受過幾種生活,個人見識和教育不斷迭代,還不算成功嗎?

一些人總說老王的家庭背景、前岳父如何如何,我想,這些即便在他的個人晉級路上使過力,也只是一次助推。一個人的成功是靠持久推力,這就是自律。只有自律的人,才能把日程表上排得滿滿的項目逐一完成,開會、看盤、登山、留學……當然,也就無暇顧及你網上是怎麼評說我的了。別人怎麼說,這很重要,又不重要。從長遠來看,每個人有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好了。

王石在60歲時上外國留學,他甚至強迫自己晚飯後要坐下來跟那些教授們高談闊論,實際上不只是在補習英語,更是在習慣西方的思維方式。

自律是我給老王的第一關鍵詞,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搞公司、登山。甚至可以說,因為自律,老王走到了今天。BBC有部紀錄片叫《7UP》,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56歲。結果發現成功的人生無不與自律相伴,包括對自己體型的自律。(說到體型,老王一直保持得很好)

還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60多年來,李嘉誠每天工作12小時;晚飯後看20分鐘英文電視,並跟著大聲說(超人常常接受英文采訪);睡前一定要看書;早晨一定在5:59起床……簡直是自律到苛刻。

我覺得這種自律精神特別值得中產們、老闆們學習。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王石。你對他的上半生評價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