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被拆建新楼: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故乡炎方驿亟待保护

古道被拆建新楼: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故乡炎方驿亟待保护

成为房屋山墙的照壁

古道被拆建新楼: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故乡炎方驿亟待保护

倚靠在新房墙角的古驿道石板

古道被拆建新楼: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故乡炎方驿亟待保护

树龄160岁的桂花树

“汉家旧是炎方驿,元代讹称火忽都。玉斧无端分爨僰,金瓯何事污羗胡。登高身属殷胥靡,作赋谁夸楚大夫。羸马敞衾偿路债,岚烟瘴雾了诗逋。”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炎方驿》是杨慎经炎方驿时所写,炎方地名,沿用至今,云南是杨慎的第二故乡,今天,我们仍能从其诗作中感受到他对云南山山水水的热爱。

《清一统志·曲靖府》: 炎方驿 “在宣威州南八十里炎方城内。旧名太忽都堡。明置炎方驿,今设炎松巡司,兼管松林、炎方二驿”。

如今的炎方依然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沿着古道一路寻来,古道上的炎方驿现在是炎方村,村子坐落在326国道与铁路之间。问及古驿道之事,一旁晒太阳的老人们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介绍起来:他们的祖辈大部分来自南京应天府,明洪武年间,奉命随沐英征南入滇,平乱后以数万精兵留守滇省的后裔。从老人们的口中得知,当年的炎方驿有石头砌成的城墙,驿站、马店,车水马龙迎来送往。全长约800米、宽约5米左右的五尺道上的炎方驿,原来的路面全是用不规则石板铺成,长年累月马蹄人踏,石板被磨蹭的光滑油亮。

但是,7年前,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光滑的石板路被现代的水泥覆盖,只留下两块放在老屋门口黑亮的石块,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村委员院子里还保留着一棵树龄160岁的桂花树。街面上几幢100年老屋早已人去楼空破败不堪,也有几户人家正在拆旧屋建新楼。

村子南边有一个宽约8米、高5米的大照壁,风吹日晒的照壁两面成了村民家简易房屋的山墙,对着照壁有座近2米高的对窝子,村民们还给我们讲述了个故事,据说,很早很早以前炎方这个地方非常炎热,每年都会发生几次火灾,于是人们请来大师,按照大师的意思在这里建了照壁和对窝子当住了灾祸,从此,炎方风调雨顺。

1638年,徐霞客曾到这里考察,在《盘江考》一文中准确地指出南盘江发源于沾益州炎方驿,指出了珠江源的大致方位和流向。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指出了南国大江的源头,是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马雄山东麓,同时确定了马雄山是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的分水岭。

漫步古驿道上,深深感受到古驿道上的遗迹正在慢慢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