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與財政部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近日,中國央行與財政部之間的觀點之爭引發廣泛熱議。先是央行官員稱中國的財政政策不積極,而後,財政系統官員則回應稱央行官員有失偏頗,“很不專業”。

中國宏觀調控的兩大重要部門各自從部門角度出發進行了一場罕見的公開辯論,業內人士分析,兩者分歧主要集中在財政政策是否積極、增加財政向國有金融機構注資以及如何管控地方政府債務方面。

7月13日,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從財政積極性,對國有金融機構資本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債務整頓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財政政策不夠積極。而後,供職於財政系統,署名青尺的作者很快於7月16日發表《財政政策為誰積極?如何積極?》的文章,對徐忠局長文章指出的問題進行了反駁,指出財政積極並不等於提高赤字率,財政注資金融機構是實實在在的,金融機構也並非地方政府債務受害者。兩者辯論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之所以引發如此強烈反響,是因為在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下,這兩派鮮明的觀點具有明確的代表性,顯示了未來兩種不同的政策選擇方向。我們暫且以“央行先生”和“財政先生”來代表這兩類觀點的持有者。

▌從兩篇文章看,“央行先生”和“財政先生”的具體爭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下行環境下財政是否真的積極,“央行先生”從財政赤字率收窄較的角度來說明財政政策並不積極,而“財政先生”認為財政赤字率變化並不等同於財政政策變化,財政政策發力可以通過更為廣義的財政口徑。

第二,“央行先生”認為金融去槓桿背景下,國有金融機構資本不足問題凸顯,應當以財政資金向國有金融機構注資。“財政先生”對此並未進行正面反駁,而著重對“央行先生”批評現有國有金融企業的國有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實的,財政並未真正掏錢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第三,“央行先生”認為整頓地方政府債務不能一推了之,應著力避免財政風險金融化,對於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也要考慮地區性差異,不搞一刀切。而“財政先生”指出,真正需要防範的是另一種傾向,就是站在金融機構立場上,以防範金融風險為藉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對不該擔保或救助的隱形債務提供保護。可以看到,“央行先生”和“財政先生”觀點鮮明且對立。

▌金融學者:“央行已盡力,財政部稅收收入應有所下降”

此輪央行與財政部官員的公開大辯論,引發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二者更為本質的分歧在於對處理地方政府債務的方式,特別是對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出於防範潛在財政風險的角度,財政部門主張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剝離隱形債務,這也是控槓桿在政府債務部門的具體體現。而從防範金融風險角度,貨幣管理部門主張在經濟金融穩定環境下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對長期財政紀律和短期經濟金融穩定優先級的分歧需要更高的決策層來彌合。

最終的政策可能是兼顧雙方需求,通過擴大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加大“開正門”力度,減緩經濟下行和金融風險上升速度。實體緊信用環境會有所改善,但緊信用寬流動性的總體格局難以改變。

央行與財政部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