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与财政部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近日,中国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观点之争引发广泛热议。先是央行官员称中国的财政政策不积极,而后,财政系统官员则回应称央行官员有失偏颇,“很不专业”。

中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部门各自从部门角度出发进行了一场罕见的公开辩论,业内人士分析,两者分歧主要集中在财政政策是否积极、增加财政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以及如何管控地方政府债务方面。

7月13日,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从财政积极性,对国有金融机构资本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债务整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而后,供职于财政系统,署名青尺的作者很快于7月16日发表《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的文章,对徐忠局长文章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反驳,指出财政积极并不等于提高赤字率,财政注资金融机构是实实在在的,金融机构也并非地方政府债务受害者。两者辩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反响,是因为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这两派鲜明的观点具有明确的代表性,显示了未来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方向。我们暂且以“央行先生”和“财政先生”来代表这两类观点的持有者。

▌从两篇文章看,“央行先生”和“财政先生”的具体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环境下财政是否真的积极,“央行先生”从财政赤字率收窄较的角度来说明财政政策并不积极,而“财政先生”认为财政赤字率变化并不等同于财政政策变化,财政政策发力可以通过更为广义的财政口径。

第二,“央行先生”认为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不足问题凸显,应当以财政资金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财政先生”对此并未进行正面反驳,而着重对“央行先生”批评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财政并未真正掏钱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第三,“央行先生”认为整顿地方政府债务不能一推了之,应着力避免财政风险金融化,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也要考虑地区性差异,不搞一刀切。而“财政先生”指出,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另一种倾向,就是站在金融机构立场上,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对不该担保或救助的隐形债务提供保护。可以看到,“央行先生”和“财政先生”观点鲜明且对立。

▌金融学者:“央行已尽力,财政部税收收入应有所下降”

此轮央行与财政部官员的公开大辩论,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二者更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对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方式,特别是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出于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的角度,财政部门主张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剥离隐形债务,这也是控杠杆在政府债务部门的具体体现。而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货币管理部门主张在经济金融稳定环境下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对长期财政纪律和短期经济金融稳定优先级的分歧需要更高的决策层来弥合。

最终的政策可能是兼顾双方需求,通过扩大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加大“开正门”力度,减缓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上升速度。实体紧信用环境会有所改善,但紧信用宽流动性的总体格局难以改变。

央行与财政部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