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人眼裡,以結婚爲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

作者簡介:筆名達令歐尼,北京長大的江浙妹子,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做英語導遊工作,喜閱書,更喜閱人。現居德國柏林,主攻德語學習,打工遊學中。執筆十年,希望餘生用文字換大米,一手釋卷,一路問詢,一心尋找自己的長安城。

國內的跨國戀有很多“歐亞組合”,即一個歐美人愛上一個亞洲人。二人除了外形上的互相吸引,文化差異、可愛的混血寶寶、婚姻移民外,其實暗藏許多隨時引爆的雷區。

跨國戀,跨的不僅是國界,更是兩國的語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戀愛雙方如果有相同文化背景,如對方父輩是移民,同屬於亞洲人,這樣的跨國戀“成活率”比較高。

戀愛,本是一個因人而已的大話題,歐美人的多元化也不可以偏概全。今天,我從自身經歷,講幾個身邊朋友跨國戀的故事,聊一聊部分歐美人的戀愛觀。

01

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

大四時,我認識了初戀男友,一個英國的小胖子留學生。

那時,我處於獵奇心理,並想抓住畢業的尾巴談一場校園戀愛,磕磕絆絆的開啟了一段跨國戀。

在戀愛過程中,我瞭解到歐美人與亞洲人的對女性的審美很不一樣,有人喜歡長腿的白富美,也有很多人喜歡異國小眼睛黑妹。比起外貌,獨立自信性格,合拍的興趣愛好,外語溝通能力,有話題聊,才是跨國戀開始的關鍵。

在外國人眼裡,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

前期交往,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段子,但是半年後,在我們有了矛盾的時候,他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來了中國後,我非常納悶,為什麼當我說,我來自英國,會有那麼多亞洲女孩爭相向我撲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韓國,印度...她們每一個恨不得嫁給我.....可是我還那麼年輕,結婚是三四十歲以後的事情啊!”

後來,我也會質問自己,當初“迷戀”他,是否有一點是因為他的國籍?

我閨蜜緹娜,中國女孩跟美國男友跨國戀長跑5年,等她辭掉工作,去美國正式跟男友住在一起時,發生了很多矛盾。男友氣急吵架時也會質問:你跟我在一起,是為了愛情,還是為了綠卡?

愛情一旦摻了利益,就會失去純度,在日後互相質疑的某一刻,戛然而止。

愛情沒有國界,國界存在人心。

與亞洲父母對“早戀”和“晚婚”的堅決抵制態度相反,多數歐洲父母對孩子的戀愛觀,性教育比較早,持相對開放的態度。基本上青少年期,他們已經可以正大光明的“早戀”了。

大多數歐美人戀愛的起初,純粹的為了have fun (找樂子)。

亞洲年輕人雖然嘴上喊著,我們還年輕,不考慮結婚。

但是骨子裡還是比較傳統,加上戀愛經驗甚少,一旦墜入愛河後,依舊是希望兩個人的戀愛,在不久的將來,能走進婚姻。

但現代的多數歐美年輕人認為: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簡直不可理喻。

來德國後,不止一個女性朋友建議我說:“找一個當地人嫁了,就可以留在當地了。”

我不否認,這是一條捷徑。但是,她們低估跨國戀的難度,同時也低估了戀愛關係中,保持獨立的重要性。

跨國戀比起一般的戀愛,其難度係數與戀愛有趣程度,成正比。

對於跨國戀,年輕人總是高估了愛情,低估了現實。

02

跨國戀裡,女性更要保持獨立

隨著女權主義的興起,歐洲女性開始越來越獨立。獨立,成了魅力女性的另一個標籤。

跨國戀成功案例裡,三毛,金星,龔琳娜,女性基本上都保持著性格和經濟的獨立,甚至女方的經濟收入水平高於男性。

在外國人眼裡,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

國內跨國戀愛中的最常見的“歐亞組合”裡,其中跨國戀的亞洲女孩,她們多不屬於嬌滴滴版“林黛玉”,更多是獨立潑辣版“王熙鳳”。

網上對跨國戀裡的女性,持兩級分化態度,一是羨慕與祝福,二是認為其不過是利用婚姻,以達到出國的目的。

不難理解,國內競爭壓力的日益劇增,女人可以依靠婚姻出國,而男人必須背起房貸,承擔養老婆孩子的壓力,這免不了輿論上,會對跨國戀中女生的能力和目的,產生質疑。

但實際上,國內大多數跨國戀裡的女孩,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至少在經濟上。

歐美男人,普遍沒有一個“養老婆”的概念,雙方經濟上保持一定獨立。

大多數歐美人在約會階段,初見面時,男生會紳士的選擇付賬單,但是當兩個人關係穩定後,女方也會主動承擔一半賬單。送禮物時,也不會和國內男孩般那麼實在,直接發大數額的微信紅包。但是他們確實會動一動腦筋,製造些浪漫與驚喜。

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女孩小寶說,她和2年半的德國男友,基本上所有東西都AA。他們住在一起,兩人去超市後,男方會仔細核對賬單,AA的數目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小寶對男友最大抱怨是:摳門。

與歐美人的跨國戀裡,除了經濟上的獨立外,還需性格上的格外獨立。

我記得我跟英國前男友爭吵最多的問題是:保持聯繫。

歐洲人普遍不像我們一般依賴手機,他們喜歡咖啡館直接見面聊,對於睡前晚安、早安,時刻保持聯繫,及時回覆信息,他們不太能接受。

比起亞洲人,多數歐美人戀愛後,很多事還是會一個人去做,還是會單獨行動,維持原有的朋友圈。他們比較講究性格合拍,三觀是否一致,比較難在感情裡,為對方做出改變和妥協,不合適就下一個,對感情的態度,相對比較“灑脫”。

來自歐美的跨國戀人,如野馬,他們不喜歡被駕馭,被過度依賴,更喜歡與戀人一起馳騁。

所以跨國戀裡的女孩,因為愛情出國後,異國他鄉,飲食差異,遠離了國內的朋友家人,彼時如果經濟上和性格上不夠獨立,過度依賴戀人,會讓戀人倍感壓力,感情出現滑鐵盧的跌入谷底。

所以指望以跨國戀為跳板,出國的年輕女孩,還是要仔細考慮一點:自己是否足夠獨立,能獨擋異國生活的孤獨感?

當然,無論是否是跨國戀,一段成功的戀愛,都需要雙方保持相對獨立。

但是跨國戀中,則需要保持更加獨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03

跨國戀跨入婚姻,並不意味著修成正果

跨國戀不僅有金星和德籍漢斯的甜蜜恩愛,也有臺灣著名作者龍應臺與德籍丈夫的離異收尾。

那個寫出“子女不過是背影目送”的知性女人,並沒有在自己的跨國婚姻裡寫出一個圓滿的結局。

在外國人眼裡,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

跨國戀跨向婚姻,開始組建家庭,並不意味著已經修成正果,相反,經濟理財與育兒問題為感情亮起了前所未有的紅燈。

國內的一個外國朋友,他來自葡萄牙,與一個杭州女人結婚,生了可愛的混血女兒。

但是,杭州女人要離婚,因為男人做英語外教的工資,從來沒變過。

杭州女人說:那些嫁給中國男人的小姐妹,現在過得比她好多了。她們的中國老公都很努力,幾年後,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而她現在還在租房子。她每天罵自己外國老公沒用,從不攢錢,沒有事業心,堅決要離婚。

如果想要理解歐洲人更願意租房的心理,可以去讀一下我之前的《中國女人為房子放棄愛情,三個故事告訴你為什麼德國女人不買房》的文章。

歐美人普遍比較“懶”,不喜歡太多的生活壓力,對於生兒育女、買房的規劃,普遍比亞洲人晚幾個“時區”。

我有一個俄羅斯女性朋友,她老公是河南帥哥,駐場歌手。俄羅斯女孩29歲。河南帥哥32歲,說要孩子,俄羅斯女孩說不,兼職外教,賺了錢,就滿世界旅行。

在芬蘭旅行的時候認識了23歲愛爾蘭男孩,回國後,面對日漸冷落自己的中國丈夫,她提出了離婚,選擇跟23歲小鮮肉在一起。

23歲愛爾蘭男孩為了女孩,輟學來了中國工作。

外國人的世界,有時候太瘋狂。歐洲很多人已經不是晚婚晚育,而是選擇不婚不育了。

在外國人眼裡,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是“耍心機”?!

德國人不再痴迷婚姻的原因之一,是近些年的離婚率非常之高,大概三分之一的夫妻走不到最後。

很多女人因為愛情遠嫁國外之後,面對背井離鄉,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導致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爭吵,最後她們承認:細節,確實可以打敗愛情。

在跨國戀裡,能打敗愛情的細節,數不勝數。

從跨國戀跨入婚姻時,考驗升級。文化差異,本是跨國戀初期吸引的主要原因,卻也是日漸乏味的跨國婚姻,最後分道揚鑣的致命一擊。

04

結 語

日漸多元化的社會,跨國戀將不再稀奇。跨國戀時,愛如潮水,把文化差異的問題掩蓋。但愛情退潮後,所有的問題,還是會浮出海面。

跨國戀開始前,還需理性思考,畢竟這不是一場,能輕易全身而退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