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侃侃、毛振華事件看中國企業的經管環境和商業文化

陳九霖/文

2018年1月25號,“80後”創業標杆人物的茅侃侃被爆自殺,年僅34歲。再往前,1月2日上午,中誠信集團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在黑龍江亞布力旅遊度假區拍攝併發出了一段“控訴”黑龍江省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的視頻,控訴亞布力管委會非法侵佔其23萬平方米土地用於招商。這兩個事件,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甚至引起了國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與深刻報道。

從茅侃侃、毛振華事件看中國企業的經管環境和商業文化

茅侃侃

這兩件事粗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聯繫。此茅非彼毛;茅侃侃離世,毛振華活著;茅侃侃為“80後”創業者,毛振華是成功的企業家。

然而,仔細探究,二者之間又確有一些聯繫,至少,都是當下企業界的熱點大事。他們的共同點都指向商業的邏輯、企業的經營環境和我國的商業文化。

首先,如我的拙作《商業的邏輯》所濃墨重彩的那樣,創業就是一場搏鬥,充滿了艱辛,不失血腥,甚至“一將功成萬骨枯”。我自己算上20年前開始於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那一次,經歷了兩次創業。頭一次遭遇國際資本大鱷的狙擊與圍堵,槍林彈雨之中,彈盡糧絕,折戟沉沙,落入陷阱,身陷囹圄,差點兒像茅侃侃一樣地走上了不歸路。但我選擇堅強,死裡逃生。現在創立與經營的民營企業約瑟投資公司,雖然天天都在進步,但細數起來,也是步履維艱,不敢懈怠。

從茅侃侃、毛振華事件看中國企業的經管環境和商業文化

毛振華

創業涉及戰略、資本、人才、市場、股東、員工、客戶、產品或服務等方方面面。作為創業者,每天睜開眼睛就得想到錢自何來,錢往何處,油鹽柴米盡皆想到,鍋碗瓢盆缺一不可。但可與謀者不多,共同慮者更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又或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因此,常常會走進“死衚衕”。任何一個真正的創業者都能體會到茅侃侃走上不歸路之前的處境與心境,除非是拼爹或是走了“狗屎運”。

那麼,創業成功後是否就一順百順呢?毛振華的吶喊與無助給出了答案。他創業20餘年,在黑龍江投下20多億元,說明他經驗夠豐富,實力夠強大,但依然困難重重,被逼無奈。

可以說,從創業之日起直至登上成功之巔,若非退隱,都是一路的艱辛,都不會有一舉成功水順流的順態,甚至“在天堂的門口,也有通往地獄的路”!

面對這種艱難困苦,正確的選擇就是培養企業家精神,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商業的邏輯!

茅毛共議的另一個層面,就是企業經營環境。企業的成敗得失往往在三個方面,即戰略、資本和人才。以資本為例,在民營企業普遍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不少國有企業卻有足夠的資金找不到去向,銀行的授信也追逐國有企業,大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窘況。茅侃侃死時賬上僅有15萬元人民幣,這應該是其重要死因之一!而毛振華抱怨的也是所面臨的經營環境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十九大報告指出,還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要為實體經濟打造寬鬆的融資環境。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期待這些重要精神儘快落地,生根開花,以避免更多的茅毛悲劇。

茅毛事件更深層次,指向了我國的商業文化。我國文化自古至今,是重農抑商,學而優則仕。此無可爭辯,不必多言。看看“國考”“委員”“代表”甚至“會長”的競爭即可見一斑。成敗與面子文化,也毫不遜色。雖然我們常常讀到“失敗乃成功之母”“勝敗乃兵家常事”的古語,可是,說到底還是成王敗寇的基因居多,以至於李晚芳所稱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在垓下一敗之後而自刎,因為他認為失敗了,“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我本人獅城一敗,得到更多的不是鼓勵,而是奚落指責,甚至當年有一篇文章還問到“陳九霖為什麼沒有自殺?”

此時談茅論毛,我的本意是:一、創業的邏輯就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邏輯,創業者需要做好精神準備;二、面對各種挫折和不如意的事,要百折不撓,且行且珍惜,或者像毛振華那樣吐出來,或者像褚時健那樣逆境中崛起;三、呼籲全社會重視與改善我國的營商環境,培育我國東山再起的商業文化。(本文原載《企業家日報》,作者系北京約瑟投資公司董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