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級業江湖:風雲再起

在當下中國企業家群體裡,“92派”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和“84派”不同的是,92派的企業家們大多出身體制內,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他們是真正的精英。

他們沒有“84派”那種被逼下海甚至養家餬口的窘迫。實際上,他們是主動下海,而下海創業當然有對財富的追求,也有一份家國情懷。

24歲就成為副處級研究員的毛振華就是92派的傑出代表。1992年,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副處級研究員毛振華,終於決定下海了。但是能幹什麼,他一開始還是沒想清楚。

在看到穆迪調整中國的主權評級引起了國務院發言人的回應後,他看到了一片巨大的市場空白,終於,他成立了中國第一家資本市場信用評級機構—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這一年,有和毛振華一樣聰明的人。航空工業部的劉繼忠下海創立了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上海財經大學的青年老師朱榮恩,創立了上海新世紀評級公司,日後恩怨如麻的中國評級業三雄在同一年成立,幾乎可以將1992年定義為中國評級業元年

彼時中國債券市場尚未發展,更不用說評級公司了。而對於評級業務如何開展,大家也是兩眼一摸黑。

而放眼世界,三大評級巨頭,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則是他們的最好榜樣。而中國評級業三雄,也開始了與世界三大評級巨頭的恩恩怨怨。

1993年,劉繼忠到美國相繼訪問了標準普爾和穆迪,在美國,他們不僅僅學習國際先進經驗,更是帶回了大公國際未來的舵手—關建中。

這一年,標普與惠譽也分別和中誠信接觸,希望在業務甚至股權方面有所合作,但是未能成行。

國際巨頭們在進入中國市場這個問題上,顯然很有耐心。因為他們知道,對於這樣巨大的市場和強勢的政府,著急是沒有用的,只需要撕開一條裂縫,然後慢慢的通過技術、業務來相互信任,最後水到渠成。1994年建行與大摩合資成立的中金公司就是成功的先例。

1999年,已經成立多年的評級公司們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業務突破點。而這一時間發生的遠東資信福禧事件,則為中國評級業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時,關建中和毛振華都通過個人的努力得到了公司的控制權,但是,他們還在黑暗中。

早年在華爾街闖蕩的關建中,知道評級公司在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當中的份量,所以,他決定與穆迪開展評級合作。關建中付費60萬美金將穆迪的評級專家邀請到大公學習評級標準和研究方法,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尚福林親自出席了合作儀式。在此過程中,穆迪一度要求出資3000萬美元收購大公,被關建中回絕。

那一代的企業家,都有一股特殊的傲氣和民族情懷,他們幾乎是用生命創立的企業,不會太輕易讓他人染指,更何況是外資。

這一點在毛振華和朱榮恩身上也有體現。早年毛振華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交情頗深,在國際金融公司協調下,惠譽入股中誠信,就是今天的中誠信國際,但是毛振華嚴格的將外資在中誠信國際中的股權份額控制在49%。

而一直準備與朱榮恩溝通的標普,只是簽署了技術服務協議,甚至都沒有入股的機會。

此時的中國,入世談判已經接近尾聲。在中美談判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金融業的開放。

也就是說,外資金融機構可以不需要通過參股或者控股的方式參與中國市場,而是有可能直接進入中國市場。這一點,讓很多與中國合資的外資金融巨頭興奮異常。

因為合資,對於雙方來說,都太痛苦了。

中方說外方或者流程繁瑣或者官僚化(是的,有些外資的官僚化比中國還嚴重),對中國業務水土不服;外資則嫌棄中方不注重業務的合規性和對規則的漠視,總之,雙方在公司理念、文化上很難融合。

2003年,證監會草擬《資信評級機構從事證券資信評級業務管理辦法》,有消息稱,可能會允許外資評級機構獨立在華開展業務。

考慮到與中誠信國際的合作協議中有排他性條款,最終,惠譽做出決定,退出中誠信國際,三年後穆迪接盤。惠譽最後還是被閃到了腰,遲遲等不到評級開放,最終選擇了聯合資信的進行合作。

而穆迪與中誠信的結合,也是一言難盡,這其實是在監管壓力下的指腹為婚。用毛振華的話說,就是同床異夢,“他們要獨資,我希望做民族品牌”。

在協議中,只要中國政府同意,穆迪將繼續增持。也就是我們最近看到的未經證實的消息,穆迪可能將持股比例提高到超過50%,完成對中誠信控股。

這些,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評級業格局,我們稱為評級業的“三軌制”。

第一類是評級標準嚴格的機構:

如剛剛拿到中國市場門票的標普等為代表的外資機構,如主管機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旗下的評級公司—中債資信。中債資信評級標準雖說是買方付費更加嚴格,但是他的存在等於在中國建立兩個內資的評級標準,讓貨幣基金的基金經理們痛不欲生。

第二類是具體中國特色,或者說接中國地氣的評級公司們:

如大公、中誠信、聯合資信、東方金誠、新世紀、中證鵬元等評級公司。儘管中誠信、聯合資信等評級評級公司兩條腿走路,有內資和合資兩塊牌子。中誠信有中誠信國際和中誠信證評,聯合則是聯合信用評級和聯合資信。但他們有評級標準基本一致,也是目前適合國情的評級標準。而今天,我們看到穆迪可能即將完成對中誠信國際的控股,不知道中誠信國際的標準會不會外資化。

第三類,則是第三方估值公司給出的評級:

如中債、中證、上清、瑞霆狗(YY評級)等。這裡面最權威、市場認可度最高的,是中債隱含評級。中債隱含評級,其實是一個根據一級發行利率和二級交易利率產生的市場評級,也就是說,是投資者們用買賣價格投出來的評級。

市場上一直存在的爭論是,到底是中債估值產生了二級交易利率,還是二級交易利率催生了中債估值?

我個人的看法是,中債估值是一個結果,是二級市場博弈的結果。我們從中債估值月度說明可以看到,中債估值在評定隱含評級的時候,會同時說明市場成交的價格,從而判斷該主體在哪個評級曲線上。

所以,中債估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估計值”。比如某一主體,真實資質在AA和AA+之間,中債給予AA隱含評級,那麼這個債的性價比,就相較於其他主體更高。

而YY評級等評級機構,則完全是第三方獨立評級,是由市場資深的評級人士組建的買方評級機構。但是這類獨立評級機構,是否需要相應牌照,以及如何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但是我相信市場需要YY評級這類的獨立評級機構,為廣大的信評同行提供不同的信用分析視角。

當下的評級市場,純外資、中債資信和其他評級公司,奉行的是幾乎各不相同的評級標準,對於同一個發行主體,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評級結果,這對於已經很痛苦的債券投資人,無異於雪上加霜。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想參考的外部評級,到底哪一個是真正的標準。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儘管被協會處罰,但是關建中們堅持評級業的民族品牌還是值得肯定。

隨著鵬元股份制改造為中證鵬元,大公被國新收購,如果算上中債資信、聯合資信和東方金誠,

評級公司的國進民退方向進一步明確。

國外評級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到底是鯰魚,還是猛獸,目前還不好說。

實際上,如果僅僅看外資獨資的金融機構,目前仍然沒有看到在中國市場很成功的先例,也許只有友邦保險一個例外。因為中國市場,有太多太多市場經濟之外的東西,這些東西還在規則之外,所以,要進入中國市場,得先克服水土不服的毛病。

而國外資級公司,考慮到標普給中國政策性金融債評級只有A+,如果對國內的普通城投債評級,估計大部只能給到BB甚至更低,這讓目下那些個AA才能發出債的城投們,可怎麼活啊。

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外企、國企和民企角逐的過程,你方唱罷我登場,誰都有上牌桌的機會,誰都有笑到最後的機會。

這真是最好的時代。

中國的評級業江湖,起風了。


中國評級業江湖:風雲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