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從資本驅動型的公司轉變為科技驅動型的公司,2017 年的中國平安高調宣佈了這一願景。

而在新近發佈的 2017 年中國平安上市年報中,中國平安更是首次採用 “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 來描述企業發展目標,以取代傳統的 “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 定位。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中國平安整體業績實現持續、強勁增長。集團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 890.88 億元,同比強勁增長 42.8%;首次引入營運利潤指標,剔除短期波動影響後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營運利潤 947.08 億元,同比增長 38.8%。

科技已成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

平安如何成為一家科技驅動的偉大企業?

這個問題,無疑是喊出了 “從資本驅動型的公司轉變為科技驅動型的公司” 的中國平安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中國平安給業界的印象都少不得 “ 捨得在科技上投入 ” 這樣一個印象。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一個平安人津津樂道的數字就是,近十年科研投入超過 500 億元 ,建立了平安五大研究院,目前科技研發人員超過了兩萬兩千人,已經有超過 1800 項技術居全球金融機構前列。

對於一家技術驅動型的企業,科研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於科研投入佔營收的比例,被視為衡量許多科技企業後勁的核心指標。

但是,從企業利潤角度,科研投入短期內必然是會減少企業當期利潤的。雖然聰明的企業家都知道這是必不可少的投入,但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則更希望科研投入能夠儘快有產出,產生回報——無論是利潤還是估值角度。

在這點上,平安這些年毫無疑問做的也不壞。

從最早的陸金所一馬當先,到 2018 年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和金融壹賬通三家企業完成融資準備融資構成的 “四小龍” 格局,平安的科技相關事業群越來越龐大。

下圖是天風證券對於平安旗下各個業務板塊的一個估值試算,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可喜的現象: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其一,平安科技業務的代表陸金所已經為平安估值貢獻了 1700 億元,佔比達到 10.2%, 超過了平安耕耘多年的財險和銀行業務,成為僅次於壽險之後第二大估值來源 ——雖然這個第二與第一差距還大,但是考慮到陸金所不過是 2011 年註冊成立,2012 年 3 月才正式上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這個水平已經絲毫不差。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7 年年中公佈的中報中,中國平安透露陸金所已經實現上半年盈利。

其二,平安醫保科技這家剛剛完成 11 億美元融資,估值 88 美元的科技金融企業, 對中國平安的估值貢獻已經與信託證券這些老牌業務相若了 。

其三,四大科技驅動的創新業務合計的估值貢獻已經達到了 2550 億元,即使剔除陸金所,其他三家合計也有將近 1000 億元的估值貢獻。與之相比,平安此前 500 多億元的科技投入,顯然就是一筆小數字了。單單 從估值角度,平安顯然是利用科技新業務,已經全部收回了科研投入的成本 。

其四,目前四個新型的科技驅動新業務的合計估值貢獻已經達到了 15.2%,待這幾個企業真正上市之後,若是股價能夠獲得市場的追捧,那麼很有可能實現股指貢獻超過 20%,這就意味著 科技已經在市值上再造了 1/6 個平安 。

在 2017 年下半年的平安開放日上,平安首席財務官姚波的一張 PPT,讓市場看到了平安對於科技賦能的“雄心”。在這張 PPT 上,未來的某一天,平安技術盈利驅動的估值將和資本驅動的盈利相若。

這個目標,看似遙遠。但是考慮到目前科技業務已經貢獻了平安市值將近 15%,50% 這個數字雖然看起來挑戰艱鉅,但從 15% 到 50%,顯然並非無稽之談。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互聯網業務成新用戶新源頭

“一個客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中國平安一直有著優良的交叉銷售的傳統。

在傳統金融時代,銀行、保險、信用卡、證券等金融業務之間的用戶轉化,就很是了得。

而有了科技加持的新興互聯網業務後,就意味著平安的客戶數量有了新源頭——而這,對於中國平安具有著戰略性的意義。

2016 年財報,中國平安首次以 “客戶本位” 的視角,公佈了 個人客戶數量、客均合同數和客均利潤 三個嶄新的運營指標。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更是在董事長致辭部分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環節: 普通人看得懂的平安分析 。

對於這個問題,馬明哲是如此說的:

平安的戰略和價值,我們在每年年報中都會詳盡地介紹,相信大多數金融業的投資者都很熟悉,也很認同,但對於一些非專業金融投資者來說,綜合金融模式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顯得不那麼容易理解。為了讓更多投資者能簡易讀懂平安的年報。今年,我們在金融業標準的報告模式上,增加一種 “簡易通俗、深入淺出” 的方法,它既能讓職業的金融投資者和分析師更加深入、清晰地瞭解平安的戰略和價值,也讓廣大其他的投資者讀起來簡單明瞭。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按照三大指標的分解,每一項的提升,對於中國平安都意義巨大——而科技驅動的互聯網新業務,在背後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 2017 年年報中,馬明哲指出:

我們更加專注個人客戶的經營,通過不同產品與服務間的交叉銷售,深化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應用以提升效率,讓服務變得更加安全、專業、便捷。

從數據來看,平安這一塊做的很不錯。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從上圖可以看到,中國平安的客戶數截至 2017 年底為 1.66 億,較年初增長 26.4%,新增客戶數 4,630 萬,同比增長 20.5%,其中有 1,872 萬來自於集團互聯網用戶,在新增客戶中佔比 40.4%。而在 2017 年上半年,互聯網用戶在新增用戶中的佔比僅為 35%,可見僅僅是半年,平安從互聯網獲取用戶的能力就在大大提升,對互聯網用戶的經營,已成為平安戶數量穩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下圖是平安整體的互聯網用戶規模,可以看到來自金融科技和醫療科技這些新興業務的用戶是新增用戶的核心來源,其增長速度和用戶群均遠高於核心金融公司——不難想象,如果平安在過去數年不是推出那麼多新興科技企業,那麼在用戶增長上,或許會像其他金融機構那樣舉步維艱。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當然,科技驅動的互聯網業務,其價值決不僅僅是客戶規模,而是通過客均產品、客均利潤多個維度體現。

交叉營銷,是平安綜合金融業務的一大法寶。正因為平安擁有壽險、財險、銀行、證券、信託等多類金融業務,所以在獲得一個客戶後,可以通過向用戶推薦不同金融產品的方式“ 深耕 ”。而對平安而言,擁有的業務條線越多,那麼深耕的潛力就越大。

是的,當平安從綜合金融切向金融健康兩條腿走路,當平安科技驅動誕生了包括陸金所、壹賬通、好醫生、好房等一系列互聯網產品的時候, 平安龐大的業務網絡能夠產生的協同作用是以平方級數增加的 。每多一個業務線,就多一個用戶的來源;每多一個業務線,對於現有用戶就多了一個推薦開發的點,尤其是科技推動的互聯網新業務對於客戶的吸引力更大,陸金所的快速成功就是明證。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5 年到 2017 年,無論是客均合同數還是客均利潤都在穩步攀升,尤其是客均利潤更有加速的趨勢,這說明了依託互聯網 “深耕” 用戶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成效。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驅動,不僅為中國平安帶來了顯著的新客戶,更是在存量客戶的深耕上不斷拓展新天地。馬明哲提出 個人客戶數量、客均合同數和客均利潤 這三個嶄新的運營指標,無疑正是早早的就站在金融健康兩條腿走路,科技驅動新業務發展的前提下,重新定義平安業務的評判和分析標準,而這是更適合平安 “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 的遠大目標的。

科技賦能傳統業務提升估值

十年 500 多億元的科研投入,對於中國平安這樣有著巨大雄心的企業,當然遠遠不是締造 “科技四小龍” 那麼簡單。

用科技為傳統業務賦能,提升用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讓傳統業務插上科技的翅膀 ,這才是平安對於科技驅動增長更大的企圖。

事實上,在 2018 年初平安人壽智慧客服體驗週上,平安壽險董事長丁當已經用一系列數據闡述了這一塊的潛力有多大,根據平安壽險的計劃: 利用科技賦能未來 5 年客服成本下降 614 億元 。

614 億元意義有多大?要知道即使是整個平安集團,按照分析師的預測,2019 年的利潤預測值也不過剛剛過 1000 億元。

平安壽險如何做到這一塊?

根據丁當當時的分享,核心就在於人工智能技術完成 99% 的客服工作,由此客服人員不按照傳統客服模式隨業務增加擴充至 9 萬人,反而要控制在 9600 人。單單這塊, 一年就能節省 84 億元 。同時,客服門店實現零增長,用現有的 55 個保證原本需要 5500 個才能完成的線下客服任務, 僅此一項一年就能節省 530 億元 。

科技業務已經成了平安第二大估值來源,券商覺得平安還能漲近30%

作為平安體量最大的壽險業務,就能夠通過科技賦能實現如此巨大的成本控制,更何況銀行、證券、信託等傳統業務。

也正因此,平安科研的賦能,一直被券商分析師所看重。比如高盛證券分析師 Mancy Sun2 月 28 日發佈的研報中對此就有明確的闡述:

中國平安多年來對於科研的投入,對壽險財險等核心業務有顯著的協同效應,進而使得這些業務有更高的回報率和增長率,並進而提升估值。在許多的案例中,這已經是清晰可見的。平安的產險和壽險相比同行有著更高的回報率(ROEV 或 ROE)。這固然有平安專注於價值生產、運營控制的原因,但科技是平安達成這一效果的關鍵因素。

傳統、科技業務共同提升估值 或有近 30% 潛在升幅

整個 2017 年,中國平安的股價出現大爆發。A 股上漲 101.47%,而 H 股則上漲 114.12%。

不過,即使如此,許多分析師依然認為平安的股價並未完全體現科技業務加持後的真實水平。

比如天風證券分析師陸韻婷基於 “四小龍” 的上市進程和壽險業務的估值潛力,共計算了四種情景,平安 A 股的股價從 81.47 元到 98.05 元不等,所有情況下股價都高於眼下中國平安 A 股 70 元左右的股價。陸韻婷按照每種情況發生概率 25% 計算,認為平安 A 股合理的股價是 89.58 元,相較 70 元是 28% 的潛在升幅。

至於高盛的 Mancy Sun 則是給出了港股 113 港元,A 股 88 元的目標價,相較目前的價格,都有 25% 的潛在升幅。


過去三十年,中國平安從 13 個人的小舢板到如今 170 萬人的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巨輪,下一個十年,平安將發展成如何?

沿著現代保險、綜合金融、金融科技的步伐,不忘本來的平安正在開闢著它的未來。

未來已來!

平安的未來會是怎樣?不妨看看 2017 年財報的董事長致辭中,馬明哲是如何深情描述的:

隨著科技的深入發展和深化應用,人類社會將呈現更多變化。“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過去三十年的成績,讓我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平安將依託技術、人才、資金、場景、數據等方面的獨有競爭優勢,藉助眾多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及應用,實現 “金融 + 生態” 轉型,致力成為行業和科技的領跑者之一,讓科技成為平安新的引擎和盈利增長點,給公司的價值帶來飛躍式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