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扎根莲乡的法律守护人—记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花石人民法庭庭长崔赣

湖南省湘潭县花石镇,是中国著名的湘莲之乡。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有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他能和周公笔下的花之君子相媲美。

他叫崔赣,是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花石人民法庭庭长,作为一位扎根乡村法庭20年,年近不惑的“老法官”,是怎样的人生契机,使他从一名懵懂青年成长为百姓满意的人民法官?是怎样的生活历练,使他尽力排除家务琐事困扰,心无旁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又是怎样的内心定力,使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上,始终坚守法治的价值追求?

一种信念坚定一份事业

1998年,崔赣成为了湘潭县法院河口人民法庭的一名书记员。

从到法庭报到的第一天起,崔赣就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坚守法治精神、捍卫公平正义的人民法官。他刻苦学习法律知识,努力钻研审判业务,于2006年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实现了自己的法官梦。

然而,梦想之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内心憧憬的手持法槌、严肃威严、惩恶扬善的法官形象并没有出现在崔赣的日常工作中。基层法庭艰苦简陋的工作条件、平淡无奇的工作模式冲淡了崔赣原有的激情。

正当崔赣处在职场瓶颈,苦于找不到事业成就感时,一件小事汇集成的一股暖流,坚定了崔赣扎根基层、安心法庭工作的决心。

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法庭辖区杨嘉桥镇一对热恋的情侣陷入两难境地,也让20岁女子小丹差点精神崩溃。

事发当天,小丹男友小倪从朋友处借来一辆男士摩托车。为讨女友欢心,他开足马力疾驰在道路上,不料飞来横祸,在一个交叉路口,他连人带车撞上正在其前方行驶的一辆小轿车,因为惯性冲击力,将位于后座上的小丹摔了出去,小丹当场陷入昏迷。经过医院全力救治,小丹保住了性命,但身体落下了伤残。出院后,小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轿车驾驶员赔偿相关损失。

在是否追加小倪为被告的问题上,让仍与小倪保持情侣关系的小丹非常为难。如果起诉小倪,势必会破坏二人关系;但如若不起诉他,只怕连最基本的交通事故赔偿都拿不到,更别说伤残赔偿了。而小丹的家人则立场非常坚定,一定要起诉,哪怕追加小倪为被告。身边的亲朋好友没人能理解她的内心想法,多方的压力将小丹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她逐渐变得性情古怪,甚至自暴自弃,不再相信他人劝解。

小丹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请崔赣帮忙开导小丹。此后三个月时间,崔赣成了小丹的心灵疏导老师。

“于法来说,我支持你起诉。你身体的伤残,按法律规定应该获得赔偿。从理来说,你身体今后还要进行后续治疗,有一笔赔偿费能缓解目前你家庭的经济压力。从情来说,你不愿和男友对簿公堂,我能理解。就目前而言,最可行的方案是你先提起诉讼,最后可以放弃小倪的赔偿款。”崔赣的办法让处在混沌中的小丹茅塞顿开。

案件结案后,小丹既获得了事故赔偿款,也成功保住了自己的爱情。

“崔法官,谢谢你。你对我的帮助,使我没有因为现在面对的事情,而失去对别人的信任。”案件执行到位的那天,小丹给崔赣发来这样的短信。

时至今日,崔赣还保存着这条短信,这是他前进的动力,让他不再气馁,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

一片耐心维护一方和谐

崔赣不仅是同龄人的知心人,也成为了老年人的和事佬。

宋大爷1984年通过村民介绍与丧偶的郑大娘结合在一起。两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本该颐养天年之时,却因孩子的家庭问题闹起了别扭。倔强的宋大爷一气之下干脆搬到牛棚里,一住就是大半年,2010年秋末,到法庭起诉离婚。

在与两位老人的交流中,崔赣发现,其实他们都很留恋彼此之间多年来的感情,但两位老人却总为一些家庭琐事互相指责,述说起对方的缺点时更是没完没了。

调解中,两位老人性格固执,动辄发点小脾气。崔赣耐着性子听完他们的故事后,认真为他们归纳总结诉请事项,提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的建议。但每每双方快要达成一致意见时,宋大爷或郑大娘又因一句不经意的话激起对方反感,调解总是功亏一篑。

随着调解时间的拉长,两位老人对崔赣逐渐不信任起来。他们认为崔赣太年轻,没多少历练,处理不好他们的矛盾。听到老人这样的话,崔赣心里的委屈没处诉。

“为什么他们讲的我觉得不是事,我讲的他们又难以接受呢?”崔赣反复琢磨,“这说明我和老人之间有代沟啊!既然我做不来这事,我为什么不可以请两位老人的朋友来试试看呢?”

说做就做,崔赣通过村组请来了两位老人的朋友一起来做工作,效果立竿见影。在和老朋友的絮叨中,两位老人放下了他们积郁的烦心家事,面子又得以体面维护。最终,在众人的撮合下,两位老人调解和好。

在签下调解协议当天,宋大爷和郑大娘紧紧拉着崔赣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崔伢子,真是谢谢你。要不是你的坚持,此刻,只怕我和老伴已经离婚了。我当时找你其实并不是真的想离婚,就是争一口气,还好你帮我保住了我的家!”

看到两位老人布满皱纹的笑脸,崔赣感到十分开心,也深深体会到了做一名法官的快乐和价值。

此后,崔赣还接触了许多这样的当事人,他们都将崔赣当作亲人挚友,向他述说深埋心底的想法。而崔赣也是一次次为他们给出最为合宜的建议,让他们在人生路上不抱有遗憾。

一份责任规范一个行业

花石镇是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莲籽贸易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湘莲之乡”,尤其是每年10月,是湘莲市场最为热闹和繁忙的时期,劳累了一年的乡亲们也盼着能换来满意的收获。

2011年10月的一天,花石法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当事人。

“崔庭长,快帮帮我!我的钱没了!”

男子姓胡,是湘莲市场内的一名经销户。此刻,他头上的汗珠大颗滴落,神情焦急万分。

胡某从包里拿出一沓出货单。这些货单上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满伢子,除此之外就是一连串的数字。胡某解释道,这人是他今年经人介绍认识的一个外地商客,已在他这里拿了几批湘莲了。之前还会陆陆续续支付货款。可等到交易进入后期,满伢子大批进货后却一直没给货款。根据统计,现在满伢子所欠的金额已超50万元。胡某也曾试图寻找,但苦于没有满伢子的任何身份信息,甚至连他的全名都叫不出来。情急之下,他只好找到法庭,希望法官能帮他挽回损失。

听完胡某的讲述,又翻看完一张张出货单,崔赣一时也愁眉不展。

“你将这些出货单留下,我仔细看看,明天我再和你一起去湘莲市场开展后续调查。”

第二天,崔赣和胡某一起来到湘莲市场,多番打听后发现,这个满伢子很多人都认识,但都不知道他全名叫什么。除欠了胡某的货款外,满伢子还在其他5名商户中拿了货没给钱。

没有明确的被告,胡某只能先行撤诉。正当崔赣准备着手向莲户们开展购销合同方面的普法宣传时,法庭又陆续受理了7起湘莲贸易合同纠纷案件。从商户们反映的情况中,崔赣了解到还有多起纠纷因被告下落不明,没有基本证据无法起诉。

湘莲贸易纠纷数量之多和涉案标的额之大让崔赣揪心不已。他带领法庭干警开展了深入的走访活动。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崔赣了解到在花石镇这个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地,莲户们居然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交易习惯,做生意主要凭个人信用,基本不注重购销合同的签订,导致了贸易纠纷频发且维权困难。

找准了源头,崔赣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和花石湘莲协会提出了规范交易习惯、建立诚信及质量档案、联合调处纠纷等五点司法建议。此举得到了湘莲协会的肯定,也引起了花石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条进行整改,对行业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崔赣所提建议的落实,不仅帮助莲户树立了法律意识、交易安全意识和市场交易规范,有效地预防湘莲贸易纠纷的发生,而且将矛盾纠纷解决前置,最大程度保障了莲户们的经济权益。

2011年年底至今,花石法庭未再受理过关于湘莲贸易的任何纠纷。花石的莲户们都说法庭这些办法好,服务到家,感觉更安全了。当年的这条司法建议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优秀司法建议。

“崔叔叔,感谢你,是你让我知道寒门学子也能追求梦想。”这是16岁男孩胡梓斌最想对崔赣说的话……

刚到花石法庭不久,崔赣得知在法庭驻地附近有一个十分可怜的小孩,他就是胡梓斌。胡梓斌5岁时,父亲因意外去世,只留下一个身体残疾的母亲陪伴着他。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母子俩靠政府救助和街坊邻居接济度日。崔赣说,他第一次来到胡梓斌家中看望他时,对这个家庭的贫困程度感到十分震惊。一栋破败的土砖屋内,竟找不到一扇完整的窗户。当时,正值深秋的湖南寒气袭人,母子俩却挤在一间狭小昏暗的房内,简易的竹床上只有一床满是补丁的被褥,这就是这个家庭过冬的全部行头。

尽管过早地体味到了人世间的艰辛,但胡梓斌却从不气馁,眼神中透露着无比坚韧。

仅凭这一个眼神,让崔赣打心底里认定了这个孩子。“我来帮助他!”没有过多的话语,崔赣成了胡梓斌的“叔叔”,开始了时至今日的守望助学。

胡梓斌有学习上的困难,找崔叔叔帮忙;有生活上的麻烦,找崔叔叔解决;有人生路上的疑惑,还是找崔叔叔谈心。胡梓斌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初中……

2016年,胡梓斌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全省重点高中。成绩放榜的那一刻,胡梓斌既高兴又有些惆怅,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崔赣的电话。

“崔叔叔,我考上重点高中了!”电话中的胡梓斌语调轻快,但情绪并不激动。

“恭喜你!但今天你怎么声音有些不一样?不开心吗?”崔赣关切地问道。

电话那头的胡梓斌陷入了沉默。

“别气馁,考上高中是件好事,我晚上到你家来看看你。”挂完电话,崔赣立即拨通了胡梓斌家所在村组负责人的电话了解情况。

原来,早在成绩单下发之前,村支书考虑到胡家情况,特意和胡梓斌深聊了一番,希望他能放弃就读重点高中的想法,转读师范类中专院校,这样家庭经济负担会比较轻,也能尽早参加工作。

知晓原委后,崔赣下了班立即来到胡梓斌的家中。通过和他聊天,崔赣能体会到,小斌内心是非常渴望就读重点高中,进而圆大学梦的。

看着眼前这个带有一丝倔强的孩子,崔赣安慰他:“虽然家境贫寒、物质匮乏,但精神财富不能空。咱们就读重点高中,崔叔叔支持你。”

当年,崔赣自掏腰包凑了4000元,为胡梓斌交齐了学费和生活费。

现在,胡梓斌虽然寄宿在学校,但总会定期拨通崔赣的电话,他总有许多话和崔叔叔说。

一份耐心成就一同进步

崔赣是孩子眼里可爱的“崔叔叔”,也是同事眼中可敬的“崔庭长”。

2012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谭琪弋被派到了花石法庭。那一年,她才23岁。刚开始,面对审判工作,她觉得似乎无从下手:学校学到的法学理论在乡村基本用不上,向群众解释法律他们基本听不懂,当事人的诉求基本就如一团麻,组织调解时当事人基本不听她说话……

谭琪弋的苦闷,崔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想二十年前的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当年的老法官耐心细致地传帮带,自己可能就放弃了法治梦想。

如今崔赣也是一位“老法官”了,把年轻的同志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这一直是基层法庭代代相传的好传统。于是,小谭掌握不了庭审控辩节奏,崔赣就让她先行尝试,待到庭审结束后再告诉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小谭写不好裁判文书,崔赣就耐心在她写的文书上一一修改和注解,并手把手教她写文书的要领;小谭遇到无法调解的乡民之间的矛盾,崔赣总会第一时间在她后方出现,将矛盾从激化的边缘力挽狂澜,再倾囊相授调解技巧……

几年的时间,谭琪弋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成为了所在法院最年轻的员额法官,还被提拔为河口法庭副庭长。

“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荷花深处,净土之上,崔赣追寻着司法为民的理想,成为了扎根莲乡的法律守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