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眼镜超人


缺爱最容易产生的就是缺乏安全感,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患得患失,会故意去讨好别人,让别人喜欢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会特别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得罪别人。因此常常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总喜欢去征求别人的意见。也会常常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犯错后会非常自责。

还有一些人会表现得非常有能力,很强大。他可能希望通过这样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只有自己做得非常好,别人才会喜欢自己,才能获得更多人的爱,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这样的自己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失败,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从小经历了很多暴力的人,长大后也有可能走上这条路。因为他没有被爱过,所以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只能通过暴力来防止自己被伤害。

现在很多人把缺爱这个词挂在嘴边,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就用这个作为借口。虽然我们小时候是需要父母的呵护,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成年后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自己保护自己,可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强大起来,经历和记忆虽然不会消失,但她可以转变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鹈鹕心理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单正巧:

记得以前心理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孤儿院里刚出生的一个婴儿,只是给其喂奶喂水,而从来不抱孩子,这个生命很快就夭折了,我把这归为最大程度的缺爱。

缺爱若发生在生命的早期,比方说0到3岁,往往这类孩子的父母呢,是冰箱父母,通常冰箱里是有菜,有食物可以吃,但是是没有温度的,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呢,可能会有三大类的问题发生,最严重的就是精神病,就比方说,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等,第二类是人格障碍,就是各种人格障碍,相对轻一点的呢是神经症。

最重的这类,容易患精神病的呢,往往伴有家族遗传史,直系亲属里都有不正常的病人,尤其是母亲,如果有问题,往往会制造精神病的孩子。

第二类就是人格障碍,这类人呢,可以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很多种,他们也表现得,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说边缘型的,他就通常会有以下几大特征。通常体验到情绪调节的困难及不稳定的情绪。行为调节方面有困难,表现为极端有问题的冲动行为,第三,认知调节方面有困难,在压力情境下有时会导致出现非精神病性的想法和感觉方面的困难。四是自我感觉调节的困难,第五是调节人际关系有困难。

分裂样的人格障碍的一个特征,就是淡,不愿意跟任何人联系。比方说,他缺个东西,他宁愿打的去买,再回来,他也不愿意跟身边人借。分裂型的人格障碍,一个字就是怪,他的行为很怪异,比方他要向你借东西,同你鬼扯半天,然后才说出他的意图。

如果早年缺爱不太严重,即便父母不管,还有直系亲人相对关爱,他表现的就是神经症的症状,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

以焦虑证为例,儿童焦虑症往往分为三型: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社交性焦虑。分离性的焦虑,多见于学龄前期的儿童,当与亲人分离时产生不切实际的,反复担心亲人可能会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因而表现过分的烦躁或者惊恐不安,持续要求待在家里,不愿意离开亲人,不愿意上幼儿园或上学校,勉强送去,也是表现哭闹挣扎,并有躯体不适,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闷等,病程可持续数年。

过度焦虑反应:表现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如担心完不成学习任务啊,担心学习成绩差呀,怕黑暗呀,恐惧孤独啊,常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闹情绪,表现不安焦虑烦恼,本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孩较多,病前性格为胆小、多虑,缺乏自信心,对事物反应敏感,同时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社交性的焦虑,又称回避性障碍,每当与人接触谈话的时候会紧张,害怕、局促不安,幼儿当接触的陌生人或到一个新的环境,就会出现持久而过分的紧张不安,烦躁焦虑的情绪,甚至采取回避行为,此类患儿恐惧上幼儿园怕见老师和同学,若父母强行送去,由于焦虑心情,常孤独一人站在墙角,表现出社交和适应方面的困难。

所以说一个孩子,0到3岁的抚养异常的关键。因为我们人类,跟其他动物不一样,我们在越小的时候吃喝拉撒睡,所有的都需要另外一个人的帮忙,就是说这个第一抚养人是我们早期获得安全感的来源,如果频繁地换抚养人,这孩子就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说缺爱,他就很难,对人建立信任,很难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很难有稳定的情绪。所以说,当妈妈的,如果你决定要孩子,一定要克服万难,在0到3岁的时候陪伴他。有句话说要想孩子独立,首先要他依恋,有很好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这是他以后建立亲密关系,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这些后面都很难建立。所以说,心理的高楼大厦也是从生命的早年开始的。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有书君一向觉得是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性格,同样,缺爱与否也是童年经历决定的。

有些人的童年生活地幸福美满,他们家庭和谐,父母恩爱,沉浸在爱的包围中,满足的人们也就根本不会缺乏安全感,从而迫切需要从外界汲取爱意了。

而有些人的童年则正好相反,或许是父母,或者是朋友的原因,这些人提早见识到了生活揭开外皮的残酷模样,他们感受不到安全,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准备独立社交的时候,这些爱意缺乏者们就开始以各种形式从周围的人身上汲取安全感来保证需求了,许多人因此在情感上显得格外病态,让人心疼。

缺爱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意识到自身缺乏安全感,缺乏爱意的时候,其实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它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我们会不自觉地靠近,猜疑和反抗。

小时候的家庭影响显现在了自己长大后的社交问题上:

有书君通过不断观察身边的人,发现缺爱的人面对情感,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态度:

1.奋不顾身型

对于这种缺爱者而言,问题出在:他们很难分辨,哪些是只能当点头之交的善意行为,哪些是能够成为亲密好友的动心行为。比如在一段感情中,缺爱的人通常都会把握不好进程,没有分寸感,只要别人稍微对自己展现半点善意,哪怕是虚假的,他们也会奋不顾身去信任他人,像黑暗中扑火的飞蛾一样,掏心掏肺说出自己所有秘密,没有一丝隐瞒,即使最后可能会受到伤害,正常人在乎的是“别人对我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而缺爱的人在乎的只是“只要有人对我好,这就够了”。

2.不敢交流型

还有一种类型的缺爱患者们,他们的表现和上一种人截然相反,面对他人表现出来的善意,这些人通常像一只寄居蟹一样,用坚硬的外壳保护着自己柔软的内心,即使发现了自己也想和其他人交流的心思,也会不断反驳自身:“我不行的,没有人真正爱我,他们都是想骗我。”想着既然最后会受伤,还不如断绝当初认识的可能性。

有书君发现,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出现,只不过一些人会调节,一些人会放任这样的感受摧毁内心。

了解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归主题,缺爱的人会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呢?

1.懦弱,不自信

他们容易把自己与别人进行不客观地,无意义地比对。并且在比对过后还会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盲目地加以批判,而且这些行为是无意识间发生的。

2.敏感又焦躁

敏感的人很多,一种人的敏感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这种敏感在成年后能极快揣测出相处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表层想法。

而另一种人的敏感来自对周边人事的极度关注。这一点是缺爱人群普遍的心理特征,比如“很小的时候就爱听大人聊天,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谁对谁有意见,谁在谁背后使坏心眼”,在成年以后他们会很在意别人是否话里有话,很有可能对方无意的一句话,在这类人心里都能被划开一刀口子。

3.虚弱型付出和艰难型信任

缺爱的人对爱的体验值很低,付出值同样低。不管对待亲情还是友情或者是爱情,尤其是异性间的爱情,缺爱的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绝无仅有的虚弱。颇有一种“捂不热的白眼狼”之既视感。

聊了这么多,有书君相信我们现在可以自己给自己下个判断了,那么接下来,有书君就要向大家说说怎么去改善缓解这些问题的方法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早日获得幸福感。

1.自己爱自己吧

其实爱并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给的。如果想要被爱,先学会去自己,然后延展到别人,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但是不付出,我们永远得不到回报!

2.提升自己

负面情绪多的人,有书君一般推荐多看书,多学习,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即使整个世界都不好,你依然会觉得明天很有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很多爱。生活中美好的,值得快乐的事情有很多。

3.学会享受

是的,最后要做的不是付出,反而是接受。接受时隔二十年突如其来的陌生人之爱。爱情的爱和友情的爱区别于亲人给的爱,虽然都是情感,但其中的发展过程是不一样的,首先要学会别让自己一个人。

缺爱其实不可耻,让自己陷进悲伤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才可悲。


有书快看


缺失的爱,会从哪里去弥补?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的人格特质如何,有时候真的要看我们有多幸运的能够成长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以及遇到一对懂得“施爱”的父母。

那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环境才是“缺爱”呢?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基础关心是保证孩子的生存,健康、安全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的,但是,很多父母却忽略了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孩子所需要的关心并不只是吃饱穿暖,被尊重、寻求安慰、寻求安全感等等都是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的,这其中就包括家庭的完整程度、夫妻关系的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对于爱这种情感需求的理解程度。

人类心理的需求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和我们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类维生素是相似的,我们需要被尊重、被关爱、温和对待等等心理因素之后,心理发展才能健康进行。所以,这些感知爱的能力的心理因素一旦缺失,我们的潜意识心理却没有放弃寻求,所以,缺失的爱就会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情感处理等。

情感淡漠:对于情绪、情感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减弱,所以,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情感发展,可能都会难以顾及到他人感受,并且,对于他人和自我情绪得理解有偏差。

偏执人格:缺爱的人就会努力寻找爱,但是,他们对于爱又没有合理的理解能力,所以,一旦他们陷入这种心理矛盾,就会不断寻求较为极端的方式方法去不断地验证,也因为缺乏感知能力,他们很难从外界寻求到答案,他们能坚持的,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并且认可的。

安全感缺失:安全感几乎是人类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心理,却影响着多方面。例如:心理防御性强,缺乏信任感、悲观等等。

缺爱并不一定会导致什么心理问题,但是,缺乏爱会造成一定得心理缺失从而导致人格上的问题。

我想大致就是如此。


心理学了个啥


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成年以后的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小时候被忽略、缺爱的经历有关系。

从小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步入社会以后,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亦或是抗压能力,都会比缺爱的孩子表现的优秀。而小时候缺爱的孩子,或许一生都要和“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心理作斗争。没错,自我价值感低就是缺爱的人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还不能真的体悟这句话。我一直以为,自我价值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或者是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每个月挣多少钱。但是后来读了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才知道,自我价值感就是,

你觉得你配得到爱,不管你赚多赚少、失败或是成功、被喜欢还是被讨厌,你都有价值。你的价值不是建立在外在的世俗标准之上。

而缺爱的孩子,在童年时期,由于父母一直忽略或是冷漠对待,他们就会有一种自己“不存在、不重要”的感觉。还有些父母,不仅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还会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优秀等等。只有当孩子考了100分、懂事听话、及时做家务才会被父母稍微夸一下。那么这些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我的价值,建立在我的优秀上。只有我优秀了,父母才能看到我。父母看不到我,就如同我不存在一样。

这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认知,是特别折磨人的。因为优秀这个东西,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跟谁比算优秀,跟谁比不算优秀?另一方面,得到一个“优秀”之后,人们往往就会提高标准,继续追寻更高阶的“优秀”。那么,一旦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那个“优秀”标准,缺爱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一无是处。

最要命的是,因世俗成就而获得的暂时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取得的成就而永远维持下去,“成就”这个东西,往往在得到的第二天就过期了。而对于缺爱的人来说,就更加如此了。

缺乏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曾几何时,缺爱的自己怪罪妈妈,为什么没有在童年时给到我足够的爱,每每争吵之后,又不免后悔。因为,我也知道:没有被爱滋养过的人,是没有办法去爱别人的。因为ta没学会。

爱,确实是一种能力。缺爱的人,不会爱自己。因为,ta没有得到足够的爱,ta觉得自己不配爱。甚至,不知道爱是什么。连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能给到自己渴求的爱,ta又如何认为自己值得被爱?

试想一下,当一个孩子看到小伙伴被父母宠爱的时候,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忽略自己的,那么请问这个孩子会怎么想?以孩子的认知,他们不会认为是父母的问题,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我不值得被爱,我不配。”


当这个孩子认定自己不配爱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的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好。这种对自己的不满,让他无法欣赏自己,爱自己。因为自己是这么不好,这么差劲,差到不配被父母爱。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

爱,是互相的。我们在童年时期是向我们的养育者学习如何去爱的。而当父母没有给到我们足够的爱的时候,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基于爱的互动就会出现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爱别人的能力也比较弱。

敏感、缺乏安全感

缺爱的孩子,在小时候就知道,要自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缺爱的人敏感多疑,因为他们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必须要警惕一切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和事。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就不能获得来自父母的安全感,那么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将会伴随他一生。因为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他的认知里,这个世界就是不能给人安全感的。这是他的生存模式。


人际关系紧张

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由于一直被父母忽略,长期缺爱,妈妈动不动就发脾气,年幼的我学会了察言观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有时候自己很累了却还要做家务、写作业,帮父母打理小店生意。而对于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从来不向父母袒露的,因为几次的暴露脆弱,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父母的呵斥:怎么那么没出息!

于是,自然而然的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父母从未建立真正的亲人应该有的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的缺乏,也让我丧失了和别人正常相处的能力,尤其是女性。我对女性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不信任、怕被嫌弃的感觉,这种担心也揭示了小时候的我怕被妈妈嫌弃的心理。

缺爱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当然了,有些内心强大的人或许能够做到心灵逆袭。但更多的人,没有这种力量。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给ta足够的爱。


你认为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心理问题呢?一定要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哦!


泰迪抱枕



“缺爱”,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童年时期。


怎么就造成了“缺爱”?

1)缺少关注,更多是情感上的关注

2)缺少回应(互动),对需求的回应、情绪的回应等。怎么样的回应算是好的、有效的回应的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镜映”。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自我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就是通过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镜映”。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像镜子一样,将孩子的情绪等,给予孩子回应、反馈。

3)缺少认可


小时候缺爱,会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要做一下澄清。我们说任何心理问题,绝对不会由某一个原因(因素)导致的。人有先天的气质和生物因素,父母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环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会有其他重要他人和事件,也会对我们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忽视父母养育对我们的重要影响,也不能夸大和绝对化它的作用。


我们只能说,小时候缺爱的孩子,可能会对以后的心理产生哪些影响:

1)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这部分的缺失,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坏境中缺乏安全感,特别是陌生环境。时常会感到不够。想要去获取更多的东西,其实,背后是想要获取更多的爱。


2)难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会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孩子因为被小朋友欺骗而哭泣时,对孩子说:“你现在是不是很失望?”,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失望”,不是简单的“不舒服”。

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会无视孩子的眼泪,或者讥讽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对自己的情绪感很陌生。


3)难以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

因为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应,在长大后,他们会认为别人也无法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害怕被对方忽视或拒绝。因此不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需求。哪怕心里非常的渴求。


“缺爱”缺的是什么?

长大后的“缺爱”表现,缺的是“自我”。

大家去想想,身边那些缺爱的人,他们是不是都喜欢这样问?

“你喜欢我什么啊?”

“要是我XXXX了,你还喜欢我吗?”

“你会离开我吗?”


因为小时候,缺少重要他人的“镜映”,自我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那我们长大后要怎样办呢?


可以开始学会自己爱自己,自己学习做自己好的客体。也许,有些人会说:“这很难。”

也许,你有幸碰到一个具备健康自我的另一半,当然,你们的关系当然会经历一些坎坷,但如果TA能包容你,而你也能自我觉察和成长,那么恭喜你。

当然,你也可以去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TA跟你建立一段稳定的安全关系,TA做你的客体,尝试修补原来“缺失”。


了解更多心理学干货,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请到应用市场安装:知音心理 APP


知音心理




儿童时期爱缺乏甚至缺失,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的心理问题如下:

第一,缺乏安全感 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爱护,长大后会一直缺乏安全感。

第二,不自信甚至自卑 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够优秀,不如他人。

第三,性格敏感偏激 缺爱的人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会激动,对别人的话或态度非常敏感。

第四,孤僻 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甚至孤僻的性格,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也很难交朋友。

第五,内心脆弱 长期缺爱的人,即使表现的再如何坚强,他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脆弱的,遇到重大打击,比常人容易崩溃!

第六,情感障碍 从小缺爱的人,成年后往往会出现情感障碍,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当中,极易患得患失!无论面对友情,还是爱情,一旦建立了关系,往往全心全力投入,但很容易受伤!

第七, 容易自责 一遇到不好的事情,非常容易后悔自责,认为都是自已不好,从小就没人喜欢我,什么也做不好!

第八 ,消极 悲观 缺爱的人遇事容易看不好的一面,常常表现的消极悲观,甚至认为自己不会幸福!

缺爱的原因很多,如果有条件,孩子还是放在父母身边最好,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甚至什么,都无法替代父母的爱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地方!


巴巴二姐心灵驿站


个人发展乏力,关系出问题,表现为“道理都懂,可是就是做不到”

谈谈你我身边常见的、隐蔽的心理后果。

中国人是不谈爱的,但爱是人生的基础,是自信的基础,一个缺爱、缺乏足认同的人不一定会发展成神经病和精神病,但是确实他的人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从缺爱到无法建立深刻的自信,到自我怀疑到潜意识里的自我贬低,会导致一是不自信,人生发展乏力;二是不自爱,坏关系胶着在这两个维度上有一个共同表现“道理都懂,可是就是做不到”。

1.不自信,人生发展乏力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问题不是我们想不明白,不是我们不知道那是问题,不是我们不知道要去翻越,只是深层里没有力量。

不自信,自我怀疑成为人生职业、事业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阻力。小到一个具体决策中当跟人有不同判断和一件事,倾向于怀疑自己,而非相信自己;大到职业决策听从别人而非自己。很多时候一旦出现问题,都是我自己的错,看不到外界该负的责任。导致把精力耗费在自我贬低和内心纠缠上。

再讲最近频繁暴出的性侵案例,很多情况发生的当时,女性都搞不清楚状况,或者说明知道不对,但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他那么有名”、“他那么有才”、“可能是我想多了吧”,以至于失去逃脱的时间或时机。

2.难自爱,坏关系胶着

咨询中常见那些陷入坏的情感关系里无法自拔的人,比如明明对方不爱自己,他还会死死纠缠;当事人不是道德问题是一个心理疾病,有的人也都知道应该停止,但是停不下来。

也有的夫妻关系中出现家暴,一方也无法离开。有时候是经济问题,有时候就是在心理上乏力。


总之,缺乏爱,无法自信自爱,缺乏改变的力量。


幸福trytry


曾经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完美的演绎了缺爱可能造成的后果。

其一,是恒河猴实验。

刚出生的小猴子,被迫与妈妈分开,而是用了两只铁丝做的猴妈妈替代。一只假猴妈妈身上绑着奶瓶,一只假猴妈妈身上缠着绒布。你猜猜,小猴子更喜欢靠近哪只猴妈妈?答案是缠着绒布的猴妈妈。除了必要的吃奶,小猴子几乎一直抱住绒布猴妈妈。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母爱,小猴子长大后,无法正常的融入集体。在干预下进行交配和生育,也不能正常的抚养自己的后代。


其二,几十年前,英国孤儿院曾经让护士对婴儿进行这样的实验:

给于他们充分的食物,并在起居上照顾好他们,但唯独不能抚摸,拥抱和微笑,也不可以对他们说话。这些婴儿,得到了必要的喂养,但是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爱。结果如何?很多婴儿都夭折了。缺乏爱,让他们的免疫力很弱。爱,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三个例子,不是一个实验,但却是身边的人询问我的问题:

一个妈妈曾经受到某些育儿理论的蛊惑,这种理论宣称,为了让孩子一个人睡觉,就要进行行为训练。如何训练呢?就是父母让小孩子一个人躺在婴儿床上,无论ta哭得多么声嘶力竭都不要理会。几次之后,根据经典的强化理论原理,小孩子习得了“无论我怎么哭妈妈都不会过来”,就会乖乖的安静入睡。结果呢?小孩子的确可以安静入睡了,也省心了不少。但是当孩子3岁以后,妈妈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这个孩子几乎不理人,就算妈妈要去抱她,她也会躲开,一个人默默的在角落里玩娃娃。甚至,她不会直视别人的眼睛。无法进行目光接触,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特征。

以上三个例子,爱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关心,照顾,拥抱等爱的表达,会让人长大后,无法正常的社会化,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学习共情能力。很多人,或者成为冷漠者,或者成为在情感方面索求者。不能信任他人,也无法做出承诺。


咨询婚姻恋爱问题,欢迎关注私信小鹏姐姐哦!


周小鹏


我是姜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致力婚姻情感,亲子关系,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及探索。


在回答的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具体化一下这个标题,把它具体为“童年及成长期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在成长期恰到好处得到爱的滋养人在成年之后是有能力寻找爱和把握爱的。故此今天我们且单纯来讨论“童年及成长期缺爱的人容易产生什么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就有必要先谈一下童年及成长期缺爱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或许我们已经不太记得我们是如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但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会告诉我们,孩子会借由成年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或许就不难发现,当一个孩子感到没有被爱和接纳的时候,他们小小的心里其实已经被一个”谎言“占据,即“他们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想想看这个谎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个谎言一旦在成长过程中被相信和固化便很难改变,这就不难理解活在这个谎言下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比如:


1.低自尊,缺乏自信心

成长期缺爱的人因为相信了“别人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不值得被爱”这样的谎言,于是常常会缺乏自信心,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具体表现为害怕展示自己,害怕承担责任,不敢争取机会,行为退缩等


还有一部分人的表现形式会稍有不同,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对人际关系、社会过分敏感,我们称为低自尊。低自尊者对自己抱着一种阴郁的看法,即“我不够好,我不可爱,因此,我不重要。” 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不必要的。有这种自我贬损态度的人看不清他们生活的目的,常常对自己生存的理由发生怀疑。他们认为自己对变化无能为力,而竭力在自己之外寻求答案。因此,他们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这种脆弱的立场使得他们的言行更多地适合别人的需要和欲望,我们会看到他们过分迎合别人,仿佛缺乏主见。

2.缺乏安全感

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被爱和接纳的经验,于是内心深处对于被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和不确定,“我真的可爱么?对方是真的爱我么?这样的爱会持续多久” 诸如此类的不确定和担忧隐藏在内心深处,让人缺乏安全感。

3. 偏执

生命里一直缺少被爱和接纳的经验,慢慢地对世界少了信任,多了防御,当关爱来临时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从而敏感多疑,反复试探,这样的行为常常导致恶性循环,反复的试探让自己近一步被疏远,被疏远和孤立的自己验证了“没人会爱我”的“谎言”,长此以往可能就会陷入偏执。


4. 更容易抑郁

有了如上3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缺爱的人更容易抑郁。生活如此不易,抑郁如影相随。


作者简介:
姜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致力婚姻情感,亲子关系,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及探索。愿意用心陪伴你驱散心中阴霾,找回属于你自己的天空。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