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呵呵不过节

谁家呵呵不过节

不出所料,早晨微信刚打开,此起彼伏的,就是各种元宵节的祝愿秀。

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

明知道,好多都是顺手转发过来的,简单的复制+转发,没有多少含金量,更谈不上真就有啥子情感。

但是,还是会一个一个地,一个一个地点开,看看发来的是什么。

自觉更有些贱相的是,别人发来几句话,一个动图,或几片灯笼字样,就还一一对应回复了过去。

真担心对方,和自己一样,眼巴巴地看着微信,期待回复。

事实大家都清楚。

有的是这样,但少之又少。

大多就是走程序,或是完成任务。

微信上几百上千的人,广种薄收,复制普发,只是想让别人觉得,“我记着你呢!”

呵呵。

比如正在老家,还在耕地上劳作的父母。

再比如坐在教室,专心上课的孩子。

还比如,远在他省异乡,一年到头仅是偶有通话的亲人朋友。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父母都是六七十岁以上了。

他们还很热爱耕作劳动,很少用手机,除了偶尔打接个把电话。

更何况,越是家里的亲近的人,越不可能发短信、发微信致问候。

感觉那样,很别扭,虚假得可怕。

就是打个电话,说的也不会直接与元宵有关。

比如,问问正在做什么,是否吃了晚饭,老家最近下雨没有……真有人会当面或在电话里面,给自己父母说“祝您元宵节快乐!阖家安康幸福”这样的话吗?

呵呵。

就连“呵呵”这两个字,其实都很尴尬。

明明紧锁着眉毛,明明板着脸孔,明明无话可说,却无可奈何地敲打两下“H”,跳出来的就是这个毫无生气、毫无立体、毫无感觉的“呵呵”。

我们都还在以为,聊天的对方,会真的相信,这个“呵呵”就是在笑。

笑什么呢?有这么多好笑的吗?

比如中午下班,大门口碰到一哥们儿,急冲冲地往羊肉汤馆跑;家在本地的另一位熟人,急着开电动车去亲戚家聚餐;尚未成家的几个小伙子,习以为常地去伙食团解决吃饭问题。

如果是在网上,如果是在同时聊天,估计大伙都会说说元宵或汤圆,说说今天这个节日,或许还会互致几句复制粘贴来的问候。

但谁会去思考,你喝你的羊肉汤,他整他的酸辣粉,谁还管得着,究竟谁谁谁,正儿八经整齐划一,元宵节里吃元宵?

呵呵。

最近读了本书,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苏老师恰恰有首元宵节的诗。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写这首诗时,苏老师不到40岁,却也感叹“寂寞山城人老也”。

相比我等这些年纪,到了元宵还只想着放假一天,还只念着吃点汤圆,发点微信应付友情,唉。

再说“呵呵”,都不好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