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今天,人们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西安,各种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长期落后于许多兄弟省会城市。曾经有人列举了中国14个最扶不起的城市,西安排在第一个。西安真是一座扶不起来的城市?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图来源网络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开篇《西安与黄土地》的开头就曾说过,“西安在中国历史上,其所享有的盛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治中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却有着自己的失落和尴尬:过去几年,西安经济不仅被同处西部的成都、重庆、武汉远远甩开,甚至被郑州超越。

2010年,西安的生产总值(GDP)3241.49亿元,成都为5551.3亿元,武汉为5515.76亿元,郑州为4000亿元,差距不到一半;2016年,西安的生产总值6257.18亿元,仅为成都的51.4%(12170.2亿元),是武汉的52.5%(11912.61亿元),是重庆的36.8%(17010亿元),与郑州的差距达到了1700多亿元,仅排在全国所有城市的第26名,甚至不及一些二三线城市。

千年古都逐渐掉队,除了受制于地理位置因素外,但成事注定还是要靠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当地政经精英的思维和意识极为重要。

风调雨顺、黄天厚土的关中平原给老陕们带来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不思进取和小富即安。

西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门类齐全、竞争力较强的工业城市。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安也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大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由于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传统工业就是落后的代名词,致使政策失误,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这是引发后来西安经济总量排名长期下滑的重要原因。

正如不少专家学者所说,西安因为观念的落伍、理念的滞后多次错过发展良机,西安成为了名实相符的“落后生”。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图来源网络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一个领导可以让一座城市蜕变,如黄奇帆之于重庆,阮成发之于武汉。

2016年12月,永康书记带着海风从浙江来到西安,其长期在浙江任职,熟稔经济发展。主政浙江余姚期间,年均GDP增速近15%。故而,人们对他满是期待。

一城若兴,必然要有“亲商重业”的土壤!对于西安这座中心城市来说,这点尤其重要。革除固步自封的土壤,才能栽得梧桐树引得金凤来。

永康书记到西安后,提出的首个标语是——“奔跑吧·西安”。对于一个十三朝古都,让它奔跑起来,加速起来,首先就要打破“城墙思维”。在西安现状下,若要打破“城墙思维”,首先要自上而下的“政通”,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才能实现上行下效的“人和”。

2017年1月22日,永康书记在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系统提出了西安未来的发展思路,并将招商引资明确为“一号工程”。“招商引资就是要勇于猛虎下山,要敢于虎口夺食。”这是他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动员会上的原话。

此后,永康书记、吉庆市长赶赴世界各地登门拜访企业的报道屡现报端、网络。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两人参加招商活动152次,会见企业742家,会见客商3100余人次。

从华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海康威视西北研发基地项目落户西安高新区开始,一大批项目接踵而至:海航物流总部、京东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阿里巴巴丝路总部、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亚马逊AWS、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华侨城、腾讯创新小镇、宝能新能源汽车……

从世界西商大会到全球硬科技大会,企业家汇聚、大咖云集、西安“西引力”空前,成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投资兴业的又一张城市名片。有数据显示,2017年西安签约项目总数达847个,总投资23455.26亿元,847个项目中涉及世界500强的企业有44家为历年最高,被媒体评为“2017最受国际关注中国投资城市”。

2017西安生产总值完成7469.85亿元,同比增长7.7%,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进至第9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同比增长13.0%,增速已反超成都,两城投资差距在逐步缩小。

在普华永道的《机遇之城2018》中,西安排名新一线城市第六;仲量联行发布《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西安与北上广等并列,成为全国精英城市之一;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15个新一线城市中西安超越天津、南京,排名第6位,较2017年上升2位。7月20日,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西安排名第14位,较2017年上升两位。

来自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832.49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广州(7.7%)和重庆(7.4%)。

还有一个最新数据:截至7月20日,全市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万零148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1500多户,每3分钟就有一户市场主体诞生。

“西安市场主体井喷式的增长俨然成为一种经济现象,这对陕西乃至西部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信号,西安已成为投资的一方新热土。”这是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的观点。

经济发展大愿景的实现,已经走在了路上。这在西安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情况,按当前状态持之以恒下去,大西安何愁没有未来呢?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图来源网络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西安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不多不强。

2017年7月底,永康书记在大会上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十问”,其中“三问”针对实体经济:为什么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但多年来,工业不大不强,工业这块短板就是补不上?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为什么西安军工资源优势全国第二,还承担了国家军民融合的试点任务,但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不够、产业不大,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如何依托强大的军工背景,云集的高校人才和航空、航天的科研实力,发展高精尖的新型科技产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制造大企业落户西安,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加快西安发展的一个“催化剂”。

2017年初,西安市提出“民营经济倍增计划”,未来5年,西安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要达到60%以上,民间投资达到5000亿元。7月18日,西安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一年后,也就是2018年7月,西安又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财税措施的意见》。

病根找到了,药方开好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服用的问题。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可忽视。我们发现,近两年的招商引资项目中,高端制造业所占比例较少;尽管打造了多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但业绩并不算好。

有一组数据可以参照:2017年,西安市民参军企业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重庆有近130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完成总产值2898亿元。西安企业数量是重庆的3倍多,但产值却比别人少了近900亿。

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因为事关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建设。

3分钟诞生1户市场主体,千年帝都的实体经济能否雄起?

▲图更长安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地理优势;西安地处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一带一路”战略使西安处于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自贸区的建设,是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又一个支撑。

看清自己、找准定位才能奋发直追。不论谁来主政西安,只要能“跳出城墙”站在“秦岭”上用世界的眼光看西安,我们就一定会补回“错过的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