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珠山八友”成員從事瓷畫創作的年代,大約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60年代。從時間縱向來看,年紀最長者徐仲南、鄧碧珊有20世紀初的作品傳世,自然數量很少。年紀最小者劉雨岑逝世於20世紀60年代末,因此,60年代末也就是“珠山八友”成員作品的時間底線。由於年紀的長幼以及他們從藝時段的長短,“珠山八友”成員存世作品多少不一,其中徐仲南、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田鶴仙、程意亭、劉雨岑作品較多,鄧碧珊、何許人、畢伯濤作品較少。從繪畫領域來看,他們的取向各有不同,然而山水、花鳥、人物一應俱全。鑑定“珠山八友”瓷畫作品時,除了要把握瓷畫風格、胎質釉色外,還要掌握八友成員從藝過程中的各種背景信息,著力分析每個人各時段作品的面貌。在具體鑑定某個人的某件作品時,筆墨(料)特徵、題識印款,是鑑別真偽的關鍵因素。

徐仲南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徐仲南

徐仲南在“珠山八友”中年紀最長,生於1872年,卒於1953年,享年81歲。畫瓷時間長,成名稍晚,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畫松竹、花鳥,一生以畫竹子著稱。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筆墨(料)特徵

徐仲南成熟時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鳥,贗品以此兩類為多。徐氏所畫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構圖橫豎式兼有,從石後斜出的鳳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獨立不懼,枝幹細勁,搖曳臨風,奇異空靈。從徐氏畫竹的筆墨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徐氏畫竹葉刪去了不少煩瑣的細節,但又成組成叢,聚散得體,疏密濃淡頗有章法。竹葉多為仰葉,葉梢風翻轉折,無板滯之敝,爽快生動,蕭疏縱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佈局平均,缺少組合的韻律,前後層次不甚清晰,零亂無章。

二是徐氏撇葉時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凝縮處不侷促,力全而不苦澀。模仿者往住形在筆先,看一筆畫一步,故而筆道呆滯,料不均勻,筋脈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畫竹幹、竹枝,筆道墨韻利落有力,蒼勁挺拔,氣脈連貫,節節有韻,表現出秀竹勁節凌雲之氣。而模仿者筆道脫略,侷促無神,料色澀滯。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另外,細察徐氏畫竹時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贗。徐氏畫石以配竹,多是在畫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筆,有的一石獨居,有的兩石相依,用筆波折頓挫,似折帶皴,勾畫有法,靈透生動,輪廓轉折之處雖不見圭角,但有雄渾之氣。石塊肌理以尖筆斜點皴塌,似雨點皴法,疏密有致,轉折處點大色深,筆法中透出輕鬆的彈力,偶爾在石頭邊沿或相疊處以皴點苔,清新秀麗。而模仿品輪廓勾描生硬,點皴的佈局平均刻板,筆法貌似神離,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較一目瞭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點,也是區別作品真贗的關鍵。徐氏以墨色撇畫竹葉後,並不在每片葉子上填彩,而是著眼一叢一組,注重整體,以取象傳韻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沒有胸中之竹,按葉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畫青石後,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濃筆重,青石的根部色淡筆輕,蒼潤渾厚,極富質感。

徐仲南晚年專攻竹石以後,形成了不尚華麗、追求平淡古雅的創作風貌,粉彩著色光亮淡雅,層次清晰。清冷的色調,概括的筆法,配以詩書印章,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的意味。

題識印款

徐仲南的書法灑脫秀逸,蒼潤俊朗,作品題款或行書或行楷,但以行書為多,與同時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仲南徐陔寫”、“徐仲南寫”、“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寫於珠山棲碧山館之西窗”等。

常見印款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鄧碧珊瓷畫鑑定

鄧碧珊生於1874年,卒於1930年,享年56歲。其成名較早,為景德鎮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宮格放大繪製肖像。20世紀20、30年代以畫魚藻為主,並大膽借鑑吸收東洋畫技法,形成獨特風格,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筆墨(料)特徵

鄧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筆畫法繪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鄧碧珊早期瓷像畫的贗品出現,從筆墨技巧來看,鄧氏之瓷像畫借鑑了東洋畫精於描摹的技法,層次細膩,筆畫精微,有較高的工藝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層次差別較大,人相五官刻意畫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態呆滯,常出現死板僵化之弊。由於瓷像畫工藝性很強,筆墨特徵相對缺乏個性化,因此在鑑定鄧氏早期瓷畫像作品時,要多從胎釉方面去分析,因為鄧氏畫瓷像是在民國初期,當時的胎釉特徵是造假者難以模仿的。

 鄧碧珊在20世紀初,以瓷上肖像畫的技法,畫過一批墨彩風景瓷板畫,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蘇故宅》等。此類作品存世雖少,但也魚龍混雜。鄧氏墨彩風景瓷板畫的筆墨特點是:屋舍以豔黑單色描繪,細緻部分用篤筆篤勻,可細膩地畫出複雜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嚴謹精緻。而模仿品擦拓的層次單薄,在表現物體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鄧氏作此類風景畫時,屋頂瓦楞以扒筆扒出,手法嚴謹精緻,筆路穩健,深淺適度,而模仿品筆路飄浮,輕重不齊。

仿鄧氏之贗品,大多是他的“魚藻圖”。鄧氏20世紀20、30年代以畫魚藻為主,他的角-藻畫將中國畫筆墨意趣與日本繪畫技法相結合獲得成功之後,又融入肖像畫的細膩風格,堪稱匠心獨運。從筆墨特徵來看,鄧氏的魚藻瓷畫,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鄧氏畫水藻以豔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一叢一叢相互交疊,層次豐富又不雜亂,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復筆,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筆韻不具鄧氏個性,尤其是起落筆法與鄧氏之差別一看便知。

二是鄧氏畫水藻好用水綠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進行濃淡積染,講究深淺變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時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層次少,顏色單薄,沒有重疊層次,少厚重感。

三是鄧氏畫水藻染色時注重冷暖變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處染色以大綠之類的冷色凋為主,從水藻中心部位到邊緣處,漸次由大綠過渡到草綠或赭綠的暖色調,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調方面,難以做到如此微妙之變化。

四是鄧氏的“魚藻圖”上總是兩三尾游魚,魚背色調黑重,漸次向魚腹處淡去,層次微妙。然後在料色未乾之時,以點畫之筆穿插畫魚鱗,細膩之致,奪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問其畫魚秘訣,他一言以蔽之:“遊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畫之魚少精微層次,並用扒筆剮畫魚鱗,以後人畫魚之法硬套在仿鄧氏的作品上,張冠李戴。

五是鄧氏的魚藻圖上總是數點浮萍,不事波濤,也無瀲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筆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經意,少而無韻,疏而無神。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題識印款

鄧氏工書法,以篆隸為佳,行書規整遒勁,章草涵韻很足。王琦也曾執弟子禮向其學習書法。作品題款以隸書、行書為多,格式規範,書體個性突出。

常見落款為:“鐵肩子鄧碧珊畫於珠山客邸”、“鐵肩子鄧碧珊畫意”、“鄧碧珊畫於珠山”、“鐵肩子碧珊”、“碧珊寫於珠山之南軒”等。

常見印款為:“鄧氏”、“碧珊”及別號“煙波釣徒”、“小溪釣徒”等。

何許人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何許人

何許人生於1882年,卒於1940年,享年64歲。少時學繪青花,後改學粉彩。初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範本,循古人規範,摹前入畫跡。書法從“二王”人手,後學漢隸,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以畫雪景山水見長。作品法度整飭,筆跡磊落,晶瑩剔透,深遠荒寒。

筆墨(料)特徵

何許人在1916年以後,以雪景山水瓷畫為主。在瓷畫工藝上,已逐漸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目前模仿何氏之贗品,均為其雪景山水畫。從筆墨特徵來看何氏畫雪景山水,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在構圖上遠承宋人造景取勢之長,講究章法佈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

二是以豔黑為主勾畫山嶺,以赭石皴染陰陽層次,墨色秀潤磊落,次第有序,再以敷粉留白表現雪色。何氏在傅彩用料時,克服雪景色階少的特點,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運用於雪景山水之中,使畫面彩料濃淡自如,雪色逼真,層次有度,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意味。注重單薄中追求晶瑩的效果,尤其是渲染雪霧天色,層次之微妙,表現出不凡的功力。而模仿品往往得其表象,多數在傅彩時為追求層次感而將玻璃白堆填較厚,用手觸摸有起稜之感。

三是在一些細節的描繪上,何氏同樣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路上留下連串痕跡;若層宇樓臺,總以一兩處暖色調點醒。何氏畫雪景蕹似嗔共園椎睦淇嶂常肓巳鷓┯說奈氯崆殂骸?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何氏粉彩雪景瓷板畫《雪滿梁園》,乃繪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園雪霧”。畫面以界畫技法佈景,俯視構圖,嚴謹自然又有氣勢。以墨彩勾畫景色,樹竹凌空,枝梢渾全;秀石玲瓏剔透,粉裝玉砌;重簷樓臺雪色濃重,柵欄稍染藍色,使畫畫頓顯冷豔之美,樓閣之中飲酒賞雪,庭院裡以硃紅點綴人物,表現出冰天雪地中的民間喜氣遠山如玉琢晶鏤一般,筆墨秀潤磊落,意境深遠。他的作品無論是大幅瓷板畫,還是小件印盒都用筆精到,工麗嚴謹,融詩、書、畫、印為一體。

題識印款

何許人書法行筆穩健,轉折圓渾,頓挫變化明顯,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一氣呵成之勢,題款長短皆有,行隸兼用。

常見落款為:“許人何處畫於湓浦客次”、“許人何處畫”、“陽穀許人何處畫於湓浦”等。

常見印款為:“許人”、“何處”、“許人出品”等。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畢伯濤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畢伯濤

畢伯濤生於1885年,卒於1961年,享年76歲。早年曾師從波陽畫家張雲山,後遷居景德鎮,專攻粉彩,擅繪翎毛、花卉,繼承清代畫家華新羅一派,富有生活氣息,文筆清新,力脫時習,自成一家,但傳世作品不是很多。

筆墨(料)特徵

畢伯濤的瓷畫以小件作品為多,小寫意風格,畫面疏簡,佈局考究,出筆利落,主次分明。從筆墨特點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一是畫枝幹常用幹筆側鋒揮就,與田鶴仙雙勾側鋒畫梅乾有很大的區別。出筆粗中有細,粗細合度,枝柯旋衍,蘸墨濃淡,不需再填,筆致嚴謹而灑脫,深濃淺淡相宜,溼潤華滋,形質俱佳。

二是以沒骨法畫花朵,畫面稀疏,隨意中見率氣,點蝨之筆輕快凝練,有“落墨即是,出筆便巧”之特點,花葉的點染秀雅而沉穩。通過運筆、用墨、敷色等表現手法,較具體而簡練地描繪花葉的狀貌和特徵,有時葉脈紋理以扒筆剮出,此乃畢氏畫瓷常用之獨特技法。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三是畢氏畫鳥常以小寫意勾染之法,較之程意亭和劉雨岑以絲羽法畫鳥更為寫意,也見率真。畢氏用筆概括,鳥的動態特徵見於筆端。模仿品多刻意工細,套用程意亭、劉雨岑畫鳥之法,嚴謹工整有餘而寫意之率氣不足,常常牛唇不對馬嘴。

從設色來看,畢氏追求單純、明麗,他的畫面都是以墨為主,色彩為輔,有“素以為絢”的效果。如畢氏畫鳥只是在墨色勾畫的基礎上,淡淡染點色彩而已;而畢氏畫花卉卻又是傅色精研,淡逸清華。模仿品設色平板,多是濃豔過度,“染”的形式多於“寫”的意趣,徒有形式,不得要領。

如畢氏粉彩瓷板畫《雙鳥鳴春》,以小寫意的手法繪陽春三月中的碧桃春燕。桃枝以幹筆皴繪,筆法瀟灑縱逸,妙詣獨得,嫩梢向風,伸展有姿。桃花以點彩法繪就,正反俯仰,吐芳爭豔,以濃色點蕊,求阿睹傳神之妙。葉子側鋒撇繪,以扒筆剮出脈紋,細膩生動。春燕相向,呢喃輕語,以墨彩描畫,傳神之處點染赭石,表現得饒有趣味。雖是一副小景瓷板畫,但透出春回大地、春光無限的美妙,表現出畢氏藝術靈動和清純的特性。

題識印款

中氏秀才出身,工詩書,書法俊逸秀挺,豐潤靈活,頗有一代著名書畫家唐寅之筆韻。

常見落款為:“伯濤寫於珠山”、“畢伯濤寫於珠山”、“古歙畢伯濤畫意”、“古歙中伯濤畫並題”、“古歙畢伯濤寫於珠山客次”、“古歙州伯濤畢達寫幹珠山客次”等。畢氏題款之“濤”字筆法講究,結體獨特,符號性很強,鑑定者若能洞察其真諦,是為鑑別畢氏作品真偽手段之一。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常見印款為:“伯濤”篆款。

汪野亭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汪野亭

汪野亭生於1884年,卒幹1942午,享年58歲。早年跟隨張曉耕、潘匋宇學畫花鳥,25歲時來到景德鎮,初畫淺絳彩,後畫粉彩山水。曾被景德鎮陶瓷職業學校聘為教師,畫瓷時間長,傳世作品較多,氣勢雄峻,深凝渾厚,高古蒼潤。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筆墨(料)特徵

汪野亭的作品早、中、晚期風格各異,特點突出。早期作品追隨程門、金品卿等淺絳彩名家技法,採用“洋彩”畫瓷,並逐漸摸索粉彩色料的調配以及使用方法,開創了用線細密,具淺絳彩風格的早期粉彩山水畫;中期作品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灑脫;晚年作品用線粗獷,色彩明快,極顯蒼古與奔放之勢。日前仿汪野亭作品,以其中晚期風格為多,鑑定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汪氏山水畫構圖,以通景法為多。構思完整,佈局講究,畫面多是翠峰煙雲,路轉溪橋,景點連接安排合理,意境別開生面,這種山水通景畫法形式,被後繼者廣為採用。而模仿品首先是在依形佈局上僵硬。因為通景畫法的佈局,要根據器型轉折面的變化而變化,主景與配景的搭配穿插十分講究,模仿者在認識理解上多有偏差,操作能力上也難以達到汪氏水平。

二是汪氏畫山石多用折帶皴,用線如折彎的帶子,橫折層疊構成水邊岩石的特有結構,並且滲入斧劈皴的擦筆技巧,主次分明,皴、擦、點、染,形質俱佳,深濃淺淡,溼潤華滋,具備石質的重量感。

三是汪氏作品之畫面,總是林木蔥蘢,參差錯落,層層密密。其樹木畫法雖然都出於中國畫之傳統,但他不曾用夾葉法畫樹,其點葉之法以圓點、“介”字點、“個”字點為多,聚散疏密,筆跡磊落,呈現出汪氏特有的清麗娟秀。而有些模仿品以夾葉法畫樹,並將汪氏不曾有的一些中國畫傳統畫法,套用在汪氏的畫中,張冠李戴。

四是汪氏山水畫畫上,一般都配有杖藜芒屩、策驢尋幽、攜琴訪友的小人物,他都是以墨夾色,以色合墨之筆率意點畫,人物概括,高古脫俗,畫面動靜相生,別有一番意趣。而模仿品總是刻意添加,勾描仔細,僵硬死板,敗筆很多。

汪氏在運用粉彩顏色方面有獨到之處。他熟練地掌握粉彩顏料中的綠色、藍色,並在運用這些顏色方面獨具匠心,或淡雅或濃豔,隨類傅彩,宛有生機。另外,透明色罩在畫料上,墨(料)中有色,色中透墨(料),交融透亮,設色鮮亮純淨,晶瑩剔透,充滿筆墨情趣。他的山水畫近景,山石陽面填淡綠,下接赭石,陰面填大綠;中景山峰水綠接雪白漸次虛化;遠山略敷淡綠或隱或現於白雲霧靄之中,有國畫青綠山水的明豔兼淺絳山水的清新。

另外,他還善畫墨彩山水,在其之前墨彩山水一般用豔黑作畫;而他的墨彩山水用珠明料繪就,再加蓋雪白。這種墨彩既可畫得精細,又可畫得粗放,因在珠明料上蓋上雪白,故燒成後有一種淡淡的紫色,畫面柔和蘊藉,別有韻味。此類墨彩作品,工藝技巧獨特,目前不見有仿品。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題識印款

汪野亭早期書法細勁娟秀,中晚期則剛勁豐腴。汪氏作品少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但格式變化較多。

常見落款為:“野亭汪平”、“傳芳居士汪野亭”、“野亭汪平畫於珠山客次”、“翥山野亭汪平作於珠山客次”、“傳芳居士汪野亭於松墨館”、“垂釣子汪野亭”、“野亭汪平寫意”、“翥山汪野亭畫”、“翥山野亭汪平寫意”等。

常見印款為:“汪平野亭”、“平生”、“平山”、“汪平”、“老平”、“野亭”、“野亭氏”、“平印”、“汪”等。

王琦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王琦

王琦為“珠山八友”之首,生於1884年,卒於1937年,享年53歲。其初以捏麵人為生,後向鄧碧珊學畫瓷板肖像。先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後改學“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晚年的作品開始擺脫錢慧安和黃慎的影子,在繼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徵,以寫意人物畫見長。

筆墨(料)特徵

王琦傳世之作較多,主要是人物畫。1928年以前,其人物畫的風貌中叮以看出學錢慧安的影子;後來學黃慎的筆墨技法,並逐漸脫離前人窠臼形成自己的風格。王氏尤其善神道人物和古典人物,贗品也以此類為多。從王氏人物畫的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王琦的人物畫在乾隆粉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早年畫瓷像的技藝,又吸收西洋畫法,人物頭部刻畫細膩,以西畫手法描繪人物臉部,明暗關係清晰,神情捕捉準確,光影富於變化,有西洋繪畫暈染技法,立體感強,被後世稱為“西畫頭子”。而模仿者往往是略加暈染,缺少細膩;稍有光影變化,但明暗層次不足;人物缺少神1青,若表情生硬的瓷上肖像畫。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二是王琦的人物畫,勾線用筆老辣,頓挫有力,衣紋虯結生姿,剛中有柔,整而不亂,介乎於中國傳統減筆描與枯柴描之間,衣衫的表現以中鋒用筆,有黃慎恣縱的筆意,線條簡略流暢,準確凝練,遒勁有力盡顯精神,有以草書入畫的放達和力度。尤其中鋒用筆,線條放達而又疏鬆,比黃慎的線條更有力度,也更概括,並能在黃慎的基礎上白成一格,做到運筆疏鬆卻又結構緊湊,線條捭閻卻又抑揚頓挫。而模仿品勾線生硬,運筆的頓挫之態做作,筆力柔弱,線條零亂,不能較好地體現人物結構。

從王琦人物畫的設色來看也有幾個特點:一是早年作品設色細膩,渲染層次豐富,有瓷像畫的微妙變化;二是既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又不求濃重豔麗,具微茫之感;三是以幹筆皴描人物的衣袍,輕敷淡染,層次豐富,並常用點蝨之法補充層次。而模仿品設色平板,少陰陽層次變化,特別是染色之後的點蝨之法,不隨陰陽層次而變,徒有形式,不得要領。

另外在鑑定王琦作品時,從其書法的筆墨特點人手,也是十分關鍵的。王琦以草書題畫,個人風格甚強,而且沒有他人代書款的現象,因此書法是鑑別王琦作品的重要依據之一。民國初年的老仿品,大都無意去模仿其書法,有的仿品儘管各方面摹造得都很像,但書法多是離題萬里。現代仿品很注意書法的模仿,並有專門題寫王琦書體之人,但深研細究也只有其形,不得其骨。

題識印款

王琦早期作品少長篇題款,有時僅畫圖章。中年後作品題款較長,且以草書題記,書法起頓有致,蒼勁縱橫,散而有序,運古融今,頗有王羲之、懷素書風。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寫”、“西昌勾迷王琦寫於珠山”、“西昌勾迷散人王琦寫於珠山匋匋齋”、“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寫於珠山客次”等。王琦題款中時而自稱“匋迷散人”,時而自稱“匋迷道人”,兩者非筆誤。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常見印款為:“西昌王琦”、“勾迷”、“匋迷畫印”、“匋匋齋”、“碧珍”、“王琦畫印”等。

王大凡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王大凡

王大凡生於1888年,卒幹1961年,亨午73歲。15歲時拜汪曉棠為師,不僅學習陶瓷彩繪技法,而且學習中國畫、詩詞歌賦。早期作品筆法工整嚴謹,線條流暢細密,設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畫家吳友如之法,用筆織秀,線條放達,氣勢灑脫,以文人畫中的“意興”與陶瓷繪畫巧妙地結合,畫風純正,與王琦人物畫風格大相徑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別具—格,在繼承和發展陶瓷工藝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筆墨(料)特徵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是富貴壽考、伏虎羅漢、八仙圖等,晚年的人物畫以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等內容為多,注重作品的時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紀30、40年代的人物畫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王氏人物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是用筆用線遒勁,似傳統線描法中的高古遊絲描、鐵線描一類,多是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緻,有裝飾味,這是王大凡與王琦側鋒用筆畫人物畫的最大區別。而模仿品勾線難學其骨,少圓潤勁拔之韻味,有的中、側鋒並用,不得要領。

二是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特點鮮明,並形成一種慣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畫背景多勾描蔥鬱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綠、翠綠、深綠幾個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

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光彩豔發,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豔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豔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陰陽層次變化,色調過渡生硬,少潤澤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題識印款

王大凡書法以行書為佳,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題款時多是在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黟山大凡王堃作於希平草廬”、“黟山樵子大凡寫於昌江之希平草廬”、“黟山大凡王堃畫於昌江”、“黟山王大凡畫”、“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畫”等。

常見印款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為“希平草廬”。

田鶴仙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田鶴仙

田鶴仙生於1894年,卒於1952年,享年58歲。先畫山水,後專攻梅花,傳世作品以梅花為多。田氏畫梅,承元朝畫梅大家王冕之法,用筆簡練,墨色清淡。20世紀40年代以後,創立瓷畫上的“梅花弄影”技法,虯勁盤曲的樹枝,襯以綽約的梅花樹影。作品深厚朴茂,生意盎然,滿紙留芳。

筆墨(料)特徵

田鶴仙成熟時期的作品主要是梅花,贗品也以此類為多。田氏所畫梅花作品以折枝梅花為多,田氏畫梅的筆墨特點如下:

一是以雙勾偏鋒著筆寫枝幹,墨色以淡、枯、渴為宜,不死勾輪廓,出筆有飛白的效果,筆法在轉折變化中虛實相連,枯溼相間。筆下老枝蒼古,斑駁粗壯,收筆用濃料點苔蘚,並以石青相破,盡顯梅樹蒼勁老辣的質感和精神。老幹間新枝縱橫,出筆利落,勃勃向上,枝椏抱體,梢欲渾全。枝丫講究穿插造型,如“女”字形、“丫”字形、“井”字形等傳統章法運用極妙,扭曲處更是似有若無,變化之妙,極富韻致。而仿品在畫枝幹時不得筆墨韻味,要麼勾勒太死,要麼脫略過度。

二是用圈梅法畫梅朵,雙勾著色,正、側、偃、仰、背等朝向生動,圈花圓中帶方,方中顯圓,出筆隨意,點染凝重。梅朵的佈局少不寒磣,多不雜亂,姿態生動,映帶有情。而模仿品要麼稀疏,要麼雜亂,花朵形態雷同,刻意之氣很重,形神韻律相差甚遠。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三是田氏畫梅多是在畫畫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筆,而且靠近畫面起筆處的梅乾總是虛淡,具有畫意無邊的意趣。而模仿品多是不知虛實,一筆到頭,僵直呆滯。

從田氏畫梅花的設色來看:一是畫梅乾時多皴赭黃,斑駁轉折之處筆重色濃,而梅枝多著淡青,冷暖相濟,枝嫩梢細。二是以圈梅法勾勒花朵後,都依形填上玻璃白,再作少許暈染,薄而不淡,豔而不厚,最後以豔黑勾點花蕊,少不寒磣,吐色爭妍。而模仿品設色徒有形式,不得要領。

另外,田氏畫梅花多是隻畫梅枝,不畫背景,以“梅花弄影”技法襯以綽約的梅花樹影,使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美感。而模仿品卻死死抓住這一特點,故作“影子”,生硬套用“梅花弄影”法,相襯出來的梅影在筆墨的濃淡方面把握不準;而且主觀用以冷色調,出筆僵硬與主畫面的花枝不但沒有相得益彰,而且死板侷促。從整體畫畫來看,田氏作品梅滿字多,焰紅似火,開合有情,春意盎然。又無填塞之感,文雅的詩詞與挺秀的書法,配以朱文小篆方印,充分體現了中國文人畫的氣質。而模仿品畫面上的書法,在謀篇佈局上總是擺佈單一,難以達到田氏水準。

題識印款

田鶴仙的書法筋骨豐潤,去嫵媚之氣,很有個性。田氏作品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荒園老梅田隺仙寫於珠山”、“梅花主人隺仙田青寫於珠山古石齋”、“隺仙田青寫於珠山”、“荒園老梅田隺仙寫”、“田隺仙寫於珠山”等。

常見印款為:“隺仙”、“田印”。“隺仙”篆書方章中的“仙”字,單人旁頂天立地,“山”字小而居下邊,特具個性。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程意亭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程意亭

程意亭生幹1895年,卒於1948年,享年54歲。17歲時就讀於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科,先師從潘匋宇、張曉耕研習花鳥畫,後到上海拜浙派花鳥畫家程瑤笙為師。20世紀30年代初,曾在浮樑縣立初級職業學校飾瓷科任教。程意亭工粉彩花鳥,一生勤奮,傳世作品較多。

筆墨(料)特徵

程意亭以小寫意筆法作花鳥畫,清新靈動,意趣高華,恬淡沖和,風格獨具。從程氏花鳥畫的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程氏畫花鳥,多用勾描填色之法,講究骨法用筆,線條細潤勁挺,工整圓潤,剛柔相濟。特別是以“釘頭鼠尾”描法勾勒的花葉,行筆有繁有簡,有粗有細。而仿製品的勾勒多落筆隨意,收筆飄浮,凝澀枯竭,筆韻含蓄不足,少韌練之氣。

二是程氏畫鳥慣用工筆絲羽法,在勾勒的基礎上,用尖細的枯筆絲羽,再以色罩染,以求鳥的羽毛整體有厚度,工細入微,嚴謹精緻。而模仿品細膩不夠,層次缺少,工整者多板實僵硬,用工少者又顯單薄,絲羽之法難得要領。

三是程氏畫鳥頭部均較大,但鳥的形體卻很生動,有人問他是否合適,他說:“一幅花卉翎毛畫上的鳥,多半是作為主將出現,頭小就不威武,更難傳神。”而模仿品有的執意將鳥頭畫大,但人而無神,生搬硬套反而使鳥缺少靈性。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另外,程意亭花鳥畫的設色,也是鑑定其作品真偽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程氏所用顏料經過自己的漂研凋配,色澤妍麗而不嬌媚,在填色時義能輕拂丹青,以薄為貴,呈現出特有的清麗娟秀,既有文人畫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筆重彩的豔麗,豔者無飄浮感,淡者也非蒼白無神,厚重淺淡之處,均以筆法皴擦染而成。二是填色下藝達到運用自如,駕輕就熟的程度。如程氏畫花多用胭脂紅洗染,濃淡相宜,過渡自然,顏色瑩潤;而填畫荷花卻著意淡雅,表現到赭色,既豐富畫面色彩,又增添了生活的真實。而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少冷暖過渡,特別是用色生硬,往往以色料堆填以求豔麗,鑑賞者用手觸摸有起稜之感。

 關於最後遺作的鑑定

程意亭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病逝時在其臥室內存有大量的白瓷板及宣紙畫稿,其長子程永建請劉雨岑先生在其完成畫作而未題款的《松鶴圖》瓷板畫上補款題雲:“先君諱意亭,畢生從事藝術,頗負聲譽,不幸慟十月之二十三日逝世,檢點遺物,僅存此瓷板而已,懇世伯劉雨岑代為題款,藉垂永久。戊子仲冬翥山程永建謹志。”此乃對程意亭先生一生最後的紀錄。但由劉雨岑先生題款的《松鶴圖》瓷板畫有兩幅存世,並在不同收藏者手中,筆者多次與相關專家研究分析,此事難以定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題識印款

程意亭作品題款有兩種字跡,一是程氏親筆所書,書體綿柔秀美,筆法穩健舒緩。程氏作品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意亭寫”、“程甫意亭寫”、“翥山程意亭”、“意亭程甫之筆”、“翥山樵子程意亭”、“翥山樵子程意亭寫於佩古齋”、“翥山程意亭寫於珠山佛印湖畔”等。

另一類是他人代書款,書體勁拔,格式工整,多詩詞。此類題款系民國時期景德鎮專事題款之人所為,此種字體在同時期其他瓷畫名家作品中也能見到。如同時期瓷畫家葉振嘉的作品上也是此種字體,從兩種題款比較中,可看到字體完全出自一人之手。民國時期,某些瓷畫家請人代寫款的現象時有出現,因此在鑑定程氏作品時,不能只從題款來判定,尤其是此類代書款作品,要多從其他各方面來鑑定其真偽。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程氏作品常見印款為:“程印”、“程氏”、“程”、“程甫”、“意亭”等。

劉雨岑瓷畫鑑定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劉雨岑

劉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紀最輕的一位,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享年65歲。年少時就讀於江西省立甲種陶瓷工業學校,系潘匋宇之弟子,曾參與創立“瓷業美術研究社”,併為王琦之義子。1949年前,先後在“浮樑縣立陶業學校”、“珠山國瓷藝專”、“東方藝專”等校任教。1949年後曾任江西省美協副主席、景德鎮市美協主席。1956年,在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供職。1959年,由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劉雨岑的陶瓷藝術成就,得到了我國著名戲劇大師田漢的稱頌。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筆墨(料)特徵

劉雨岑以畫花鳥著稱,不侷限於專畫某物,畫路較廣,存世之作較多。20世紀30、40年代的花鳥畫,傳統風格突出,50、60年代的作品融入了裝飾性特點,目前模仿品以30、40年代作品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劉氏花鳥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早期作品,多以兼工帶寫的手法完成。畫面嚴謹,清麗韶秀,禽鳥的用筆尤為精緻,有的接近工筆一路。畫花葉時卻能稀處補枝,密處綴英,葉子的深淺、濃淡、枯溼等,力求生動有變化、有韻味,設色秀逸,處處可見匠心。

二是20世紀50、60年代作品寫意性較強,畫面更簡練。如50年代畫於景德鎮陶研所的花鳥四方筆筒,畫面構思精巧,筆法寫意,花鳥和蔬果筆墨纖秀工緻,格調清新雅緻,有任伯年遺風。另外,他在50、60年代的作品,還特別注重畫面與器形的結合,其中不少畫面是畫於“開堂子”裡面。

三是劉氏畫禽鳥的靈動性特點顯著,精細之中不刻板,筆情墨趣頗足,又能較好地把握粉彩料色的肌理變化,用以表現禽鳥茸毛的質感。如20世紀40年代所畫的《暖春圖》,畫面中心繪一窩小鳥嗷嗷待哺,鳥的茸毛惟妙惟肖。還有《竹籬麻雀圖》中的三隻落籬麻雀,顧盼生姿,以工筆手法表現得細微生動,意趣渺遠,妙詣獨到。而模仿品的筆法稚嫩、潦草、浮躁。劉氏筆墨之精妙,絕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如以模仿佔佔與掃中劉氏作品真跡對比,以上幾點—睹自明。

從設色來看,一是花朵雙勾填彩,敷色嬌美鮮麗,葉子正側疏密有變化,色彩豐富,勾勒挺勁;二是秀石以扁筆斧劈皴表現,敷染淡青,講究冷暖;三是與主畫面相配的數朵閒花、幾片竹葉以及隨風青草,總是略施淡彩,以求傅色典雅、清新、明淨,達到輕拂丹青、以素淨為貴的畫境。而模仿品設色平板,染色少精妙層次變化,特別是色彩的冷暖過渡,不具漸次之微細變化。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的特點

另外,劉雨岑創立了“水點桃花”技法,畫花時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劉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筆墨技巧,他嫻熟地運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點,在堅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現出繪畫藝術的韻致。他在文中寫道:“記得過去,我在瓷上表現桃花時,由於對料性掌握得不夠,以玻璃白摻染洋紅點出桃花,燒後成色發烏,後來經過反覆試驗,採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紅點出的辦法,才得出國畫桃花的效果來。由此可見,要用祖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畫,來裝飾最具有優良傳統的瓷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作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除了要對料性、對瓷畫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之外,還必須熟諳國畫用墨用色的技法。”劉氏畫桃花風格獨特,技巧孤絕,是鑑別其作品真偽的重要依據。

題識印款

劉雨岑的書法結體平穩,意度雍容,以行書題款,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雨城”、“劉雨岑寫”、“澹湖漁劉雨岑寫”或長題款“澹湖漁劉雨岑寫於珠山覺盫暖風和窗下”、“澹湖漁劉雨岑寫新羅山人大意於珠山覺盫之南軒”等。

常見印款為:“玉成”、“雨城”、“雨岑”、“平氏”、“竹”、“人”等。

劉氏20世紀50、60年代的作品,好用“竹”字印,王錫良先生曾問何故,劉曰:“吾好竹,竹字寫成印章好看,就此而已。”曾有人對此不知,錯認“雨”字,此印與劉氏姓氏無關。

劉雨岑先後用過“劉玉城、劉雨城、劉雨岑”三個名字。從其作品分析和其子劉平先生回憶,“劉玉成”是劉氏父母所取原名,主要用於就讀江西省立甲種陶瓷工業學校之前和就讀期間;陶校畢業後到景德鎮畫瓷初期用“劉雨城”;20世紀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並用“劉雨城、劉雨岑”;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只用“劉雨岑”。把握劉氏姓名沿用的年代,在鑑定其作品時,是斷代的重要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