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吉恩退市風云: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ST吉恩退市風雲: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作者@柳絮

一紙退市令,*ST吉恩躺在了2018年首批退市股的名單中。根據規定,*ST吉恩目前已進入退市整理期,這意味著其在A股的日子正式進入倒計時。

上市之初,頂著“鎳業第一股”的光環,*ST吉恩也曾輝煌過。然而好景不長,盲目舉債投資境外礦產、遭遇數年行業慘淡期,內憂外患下,*ST吉恩連虧四年最終慘淡退場。

當然,*ST吉恩對於退市的命運,也不是沒有奮起抵抗過。不過,自救和他救的方案,均未能將其從退市懸崖上拉回來。如今,*ST吉恩已從A股退市,那麼,留下“踩雷”的債權人、機構投資人和小散們,該如何出逃?

連虧四年的序幕:財務費用攀升,吞噬淨利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ST吉恩被強制退市的故事,還要從其前世開始說起。

*ST吉恩全稱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3年上市,主營業務涵蓋鎳金屬採礦、選礦、冶煉及其相關化工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工商資料顯示,*ST吉恩的控股股東是吉林昊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昊融集團”),後者隸屬於吉林省國資委。

起初,*ST吉恩也是個“優等生”,在上市之後開啟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到2007年,*ST吉恩營收、淨利潤分別由5.1億元、0.59億元增至26.69億元、8.60億元,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成長型白馬”。

然而世事難料,從2008年開始,*ST吉恩的業績表現開始坐上過山車。

2008 -2013年,*ST吉恩的淨利潤分別為2.33億元、1.19億元、1.07億元、0.32億元、-0.21億元、0.99億元。爾後四年,*ST吉恩的業績開始進入鉅額虧損,2014-2017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為-5.38億元、-28.70億元、-21.86億元、-23.63億元。至此,*ST吉恩被強制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ST吉恩的淨利潤自2008年以來屢創新低,但是其營收卻整體保持上漲趨勢,由2008年的18.22億元上漲至2017年31.3億元。

*ST吉恩退市風雲: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正常經營情況下,一個營收高達31億元的上市公司,應該是有利可圖的。那麼,鉅虧是怎麼回事?

對此,*ST吉恩解釋稱,受行業整體低迷、財務費用大增的影響,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持續不能得到改善。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鎳價漲跌變化的確較大。鎳行情的不景氣,對*ST吉恩的毛利率影響著實不小。2008-2017年,*ST吉恩的毛利率由39.19%降至13.86%。

*ST吉恩退市風雲: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但是,鎳行情低迷並不足以成為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持續不能改善的絆腳石,財務費用高企才是壓垮*ST吉恩的最後一根稻草。

2008-2017年,*ST吉恩的財務費用由0.68億元上漲至12.17億元,呈現“滾雪球式”增長。其中,2015年以後,*ST吉恩的財務費用更是遠遠超過同期的毛利潤水平。2015-2017年,*ST吉恩的財務費用為9.69億元、10.46億元、12.17億元,而同期的毛利潤為-3.45億元、0.39億元、4.34億元。由此可見,*ST吉恩毛利潤尚且不能覆蓋其鉅額財務費用的支出,鉅虧是必然的。

*ST吉恩退市風雲: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深挖*ST吉恩財務費用如此高企的背後原因,竟是盲目海外擴張造成的。

自2009年以來,*ST吉恩主要通過向銀行借款的方式,以籌集資金用於收購、參股、合作眾多海外礦山資源。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末,*ST吉恩在境外擁有權益鎳金屬儲量達到60餘萬噸,是其國內鎳金屬儲量的4倍多。*ST吉恩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由2009年的29.76億元增至2014年的最高點281.01億元。

然而,因鎳礦項目大多數處於建設階段,*ST吉恩大量的投資並未帶來預期收益。*ST吉恩開始通過借新還舊,填補其債務窟窿。2009-2014年,*ST吉恩因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由17.81億元增至最高點252.19億元,長、短期負債總額也由29.12億元飆升至最高點81.04億元。

與此同時,鎳價形勢的不容樂觀,也導致*ST吉恩盈利能力跟不上貸款利息的上漲速度。2009-2017年,*ST吉恩的利息支出由1.13億元增至12.73億元。而在*ST吉恩的財務費用明細中,利息支出佔比基本趨於100%。惡性循環下,財務費用的擴張成為吞噬利潤的黑洞。

*ST吉恩退市風雲: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如此看來,較之於鎳價調整的影響因素,鉅額債務及其利息支出才是*ST吉恩走向破產邊緣的“推手”。

譜寫“曲終人散”:自救力不從心,他救方案流產

當盲目舉債投資境外礦產帶來嚴重的財務後遺症之後,*ST吉恩也不是沒有奮起掙扎過。不過,自救和他救方案的表現均力不從心,還是沒能將*ST吉恩從退市風險線上拉回來。

在鉅額虧損面前,*ST吉恩的自救方案,只是杯水車薪。

2012年,*ST吉恩踏上了出售資產、回籠資金之路,將所持有的宇光能源39.51%的股權,以9.5億元轉讓給吉林省博維實業有限公司,獲得稅前投資收益4.11億元。可即使如此,*ST吉恩當年的淨利潤仍虧損0.21億元。

面對資金鍊極度緊張的壓力,2013年*ST吉恩發佈定增預案,擬向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業基金髮行7.87億股,以融資60億元償還銀行及其他機構借款。在進行大規模的增資後,2014年,*ST吉恩的資產負債率由2013年的86.17%降至70.07%。

不過,負債壓力也只是得到短暫性的下調,*ST吉恩所累積的債務風險仍未得到有效化解。2014年-2015年,*ST吉恩仍處於虧損狀態。因鎳價下跌、礦產資質不良等因素,*ST吉恩於2014-2015年分別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89億元、15.50億元,對應年度的淨利潤虧損額為2.22億元、12.28億元,佔對應年度淨利潤虧損總額的41.26%和42.79%。

因連續兩年虧損,2016年5月,*ST吉恩被上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為逃離退市的命運,*ST吉恩先後實施了兩次“保殼”計劃。

不過,縱觀*ST吉恩的兩次保殼方案,儘管均隱現吉林省國資委的身影,但表現似乎都心有餘而力不夠。

2016年10月,*ST吉恩擬將旗下子公司吉林廣源部分股權及其他資產,轉讓給盛融新材料。有跡可循的是,盛融新材料似乎是吉林省國資委專為接盤吉林廣源而設立。盛融新材料成立於2016年12月,其實控人也是吉林省國資委。

然而,世事難料。2017年1月,*ST吉恩與盛融新材料就核心條款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保殼計劃宣告失敗。的確,盛融新材料的註冊資本為5億元,也難以“蛇吞”吉林廣源。2015年末,僅吉林廣源旗下公司吉恩國際的總資產就高達99.4億元。

第一次保殼方案流產之後,2017年3月,*ST吉恩拋出破產重整的公告,再次意在保殼。

公告顯示,*ST吉恩的債權人吉林國投以上市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對公司進行重整的申請。巧合的是,吉林國投的實控人也是吉林省國資委。因此,吉林國投的破產重組方案,再次被外界視為是吉林國資委拯救*ST吉恩的舉措。

但僅僅過了9個月,這場由債權人主導的借殼方案尚未面世,便由於法院不予受理而胎死腹中。*ST吉恩的債務重整也陷入僵局,再次錯過了保殼機遇的窗口期。

有著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破產重整能否成功的關鍵,似乎與當地國資委的支持力度緊密相關。

*ST重鋼的控股股東重慶國創,為其債務提供連帶責任保證。而重慶國創是重慶市國資委出資組建的獨資公司。反觀*ST吉恩的控股股東昊融集團,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不僅全部被凍結不說,還被吉林省國資委點名批評。

2017年4月21日,吉林省國資委召開的首次加強企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曾提及“昊融集團內部管理混亂,盲目舉債投資境外礦產,嚴重脫管失管問題”。

而與此同時,*ST吉恩的管理層頻頻被查,也讓其保殼之路舉步維艱。2016年,*ST吉恩原董事長吳術被檢查機關偵查。2017年,前董事徐廣平和李景峰被組織調查。

如今,*ST吉恩已從A股退市。那麼,對於“踩雷”的債權人、機構投資人和股民來說,只能自認倒黴了。

退市:一記悶殺 ,基金、牛散在劫難逃

退市意味著減少了一個優質的融資渠道,這對負債累累的*ST吉恩而言,不容樂觀。與此同時,對於債權人、機構投資人和股民來說,*ST吉恩的退市也是一個晴天霹靂。

截至2018年5月,僅金融機構逾期債務,*ST吉恩的本金累計逾期金額為72.87億元,欠息累計金額為 15.16億元。深陷泥潭的*ST吉恩由於貸款逾期,已經被渤海銀行、招商銀行等11家金融機構對上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起訴訟及採取資產保全措施。

而伴隨*ST吉恩的退市結局,真正心碎的應該是參與*ST吉恩三年鎖定期定增的長安基金、東方基金、興業基金。

在這些投資人中,雖然當初的想法不一樣,有人意在分一杯鎳價上漲的羹、有人謀求*ST吉恩控股權,但結局卻是相同的,均慘遭“悶殺”。

定增預案顯示,2014年,*ST吉恩以7.62元/股,向長安基金、東方基金、興業基金髮行7.87億股,共計融資60億元,鎖定期三年。彼時上述3家基金公司參與*ST吉恩定增認購股票的折價率高達5折。

*ST吉恩退市風雲:深陷盲目投資黑洞,自救與他救力不從心

奔著有便宜不佔白不佔,福州首富陳發樹、私募大鱷江蘇瑞華投資旗下的刁靜莎,均通過東方基金參與認購1億元。自然人劉輝、文一濤、王斌、陳焱輝,也同樣通過東方基金認購1億元。

與此同時,大連博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連博融”)通過長安基金專戶和東方基金專戶合計認購18億元,佔*ST吉恩增發後總股本的14.83%。而連博融還持有昊融集團23.93%的股份,對應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為 5.85%。整體計算下來,大連博融持有*ST吉恩20.68%的股份,這一持股比例無疑成為上市公司目前實質性的第一大股東。目前昊融集團持有*ST吉恩22.56%的股份,對應地*ST吉恩的實控人吉林省國資委間接持股比例僅為5.66%。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7年5月,*ST吉恩被暫停上市,讓這些基金公司所持股票在同年9月解禁之後無法在二級市場交易流通。

上市近15年的*ST吉恩,在A股市場即將落幕。這對於上述3家基金公司和在冊的7.0658萬戶投資者而言,退市整理期無疑是在A股市場上的最後逃生之路。

5月30日,*ST吉恩進入退市整理期,當天股價為6.07元/股,這一價格相比基金定增價7.57元/股,已經下跌了24.71%。參考2017年第一退市股“新都退”復牌後連續17個跌停板,預計*ST吉恩股價也難以避免大幅下挫。這也意味著,如果上述專戶想要轉讓手中股份,必然要以更大的虧損轉讓出去。

而根據規定,*ST吉恩在進入退市整理期後,將在市場交易30個交易日。期滿後5個交易日內將被摘牌,股票終止上市。在摘牌之日起的45個交易日內,*ST吉恩股票還可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掛牌轉讓。

如今,除了*ST吉恩和*ST昆機退市以外,*ST烯碳也被終止上市。短短一週內,三家上市公司被強制退市。按照這個節奏來看,上市公司退市進程正在提速,未來退市或將成為一種常態。各位投資者,且行且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