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 其實不單單只是一個城市名「徐徐道來」

徐張增/撰稿

椒江,是黃巖區三江口以下河段的統稱。

在水系中,它和靈江,還有上游的永安溪,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文天祥在逃亡途中,寫下了《椒江夜潮》。這也是目前已知的較早提及“椒江”一詞的作品。關於該河段的命名由來,已無法考證,卻絕非像部分網友所吐槽那般,椒江的命名牽扯到市府的搬遷。

椒江 其實不單單只是一個城市名「徐徐道來」

夕陽下的椒江(來源攝影師:紅黑信徒)

反而是椒江作為城市名稱的存在,和這條河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根據相關資料,1980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海門特區。後來因為和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同名,海門改稱椒江。這裡需要劃重點,這一城市名稱的更改,來源於橫貫市域的這條椒江。

河邊,誕生了人類的文明。逐水而居的生存方式,在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以及恆河、印度河等流域,都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到了近現代,世界上許多知名城市,都有一條知名的河流流過,比如聚集了國會大廈、白金漢宮、唐寧街、倫敦橋等英國精髓的泰晤士河;包攬了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盧浮宮等法國地標的塞納河。上海的黃浦江,已不僅僅只有外灘和陸家嘴,還在後世博時代,迸發出勃勃生機。杭州,這座正處於後G20時代的風口城市,已成功的從西湖時代,走向了錢塘江時代。

椒江 其實不單單只是一個城市名「徐徐道來」

包括位於椒江畔的近代海門,也曾有小上海的美譽。

很難去分清楚,到底是河流造就了這些城市,還是城市造就了這些河流。但有一個案例或許可以讓人們理清思路:在上海世博會選址初期,其實是想放在浦東新區的某處,但一位參與上海世博場館佈局設計的意大利女孩卻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她認為,世界上任何城市如果有條江有條河,都是絕佳的資源和財富,為什麼不考慮在黃浦江畔辦展會?不久後,國際展覽局那邊也表示,他們更看重黃埔江。

顯然,擁有這樣優質的城市資源,才是一切發展和可能性的基礎。

作為城市,椒江近二十年發展,伴隨著撤地建市的機遇,也伴隨著種種而來的爭議和誤解。唯一肯定的是,二十多年前,白雲山以西的一片平原稻田贏得了一次載入史冊的機會,成為台州撤地建市後,市政府的選址地。這個位置,在椒江老城區和擬建新城區(現高新區/開發區))的結合部,城市由此可連成一片。時至今日,這一片新城區的版圖已經初見規模,從市民廣場到規劃建設中的中央商務區,從萬達商圈到規劃建設中的台州商貿核心區,從城東的中央創新區規劃到城西的高鐵新區規劃,都在講述著這座城市的成長。

但椒江畔的濱江板塊,似乎和老城區一起陷入平淡和沉寂,甚至有許多年輕人已不知道椒江原來也是這條江的名字。

椒江老城區、市府所在新城區以及椒江洪家的商貿核心區,這幾個板塊之間的糾葛關係,正如椒江和原來開發區的邊界線一樣,說不清道不明。

2017年初,椒江提出開發建設“一江兩岸”,大步邁進濱江時代。

時至今日,葭芷水城和江岸尚城板塊的開發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另據報道,海門衛城、白雲悅城完成前期摸底,前所江城設計正在進一步深化,章安古城正在挖掘和梳理衛溫首航、古郡老街、金鰲仙山等歷史文化元素。

椒江 其實不單單只是一個城市名「徐徐道來」

一江兩岸規劃鳥瞰圖

在網上,曾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在臺州商貿核心區還沒建設成熟的情況下,為什麼突然啟動一江兩岸這樣的大規劃,是否不符合三區融合的戰略方向。

實際上,任何板塊的發展,總會有其必然的契機。

首先,市府所在新城區板塊的發展已然成型,並在多個方向產生了價值溢出,包括了四號路台州大道以西區域,四號路以北區域,萬達周邊區域,市府大道以東區域等等。這些同樣也為老城區的革新和發展提供了契機。而一江兩岸,濱江板塊恰好是老城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同樣也是在提升市區首位度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短板。

其次,在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一江兩岸板塊作為台州灣中心城區,也被列入了重點發展方向。

再次,許多人其實忽略了,一江兩岸目前重點打造的江岸尚城和葭芷水城,整個地理位置已經位於椒江和黃岩的交界,同樣也是三區融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整個一江兩岸,更是能拉動南北岸的發展,促進相融和互動。週期長短或可質疑,趨勢和方向,卻無法改變。

此外,這同樣也是這座城市對於自身優質自然資源的反思和利用,對這座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梳理和再生。

椒江的濱江時代,已經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