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泰山封禪儀式

01

古代的封禪儀式,是皇帝舉行的國家最高祭祀大典,也是皇帝與天溝通的一種迷信方式。舉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五嶽獨尊

封禪的地點大多都選擇在泰山舉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由泰山的所處的特殊位置,和悠久的文化積澱所決定的。

泰山是五嶽之首,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在那裡既能第一時間看到太陽昇起,也便於皇帝與天近距離的溝通, 古人稱之為“直通帝座”之地;另外還有一層意思,類似於現在的媒體廣告,在那裡宣揚自己的豐功偉業,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提升自己的歷史地位,要讓天下人所知,讓後人傳載。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漢武帝

由於對封禪的標準要求非常高,歷史上共有七位皇帝自認為達到了這個標準,所以真正了完成這個儀式。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周聖德神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其中武則天的封禪儀式在嵩山舉行,其餘六位都是在泰山與天通話的。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帝王封禪圖

02

唐太宗進行了貞觀之治,文治武功都到達歷史的頂峰。而且他比前面的皇帝還多了一個稱呼“天可汗”,這可不是一般的尊稱,它代表著西域各部落國家的共同認可,是超越前人的歷史偉業。

前面的皇帝你在再牛,也就是統一了中國,唐太宗的天威可是遠達海外的。目前是“聯合國”的掌舵人,足可以和歷史上任何人相媲美。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唐太宗

每當回想起這些豐功偉績時,唐太宗的臉上總會不經意的露出一種幸福自豪的喜悅。

這一日他召集大臣,研究如何去泰山,舉辦封禪大典。

想法一提出來,諸位大臣眾口一詞,都贊同此行。唯獨魏徵不吱聲。不吱聲就是有意見唄。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群臣贊同

03

“這個鄉巴佬,肚裡又出什麼么蛾子。有什麼意見就提出來,別老在那裡悶著,回家再憋出屁來。”唐太宗非常的自信,自己這個提議得到絕大多數大臣的贊同,魏徵你一個人就能否定掉?懷著這樣一種自信,他開始調侃起魏徵來。

太宗說:“魏愛卿,你不說話,是對朕去泰山有意見嗎?你認為朕的功勞不夠高嗎?”

這個話一問,魏徵就是有十個腦袋也不敢立馬否定,只好款款答道:“聖上功勞超越前朝。”

唐太宗又緊接著問:“朕的德行不厚嗎?”

魏徵公正的回答:“聖上善納諫言,關心天下黎民百姓,德行很厚。”

“大唐不安定嗎?”

答道:“安定。”

“四方夷族未歸服嗎?”這是唐太宗最引以自豪的。

答道:“歸服了”。

“年成沒豐收嗎?”

答道:“豐收了。”

“符瑞沒有到嗎?”

答道:“到了!”

“這個老是挑刺的鄉巴佬,今天的回答才讓我滿意。”魏徵的回答讓李世民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魏徵

04

是啊,通過貞觀之治,大家的艱苦努力,終於有了今天這麼喜人的成就,就連最愛挑毛病的魏徵都承認自己取得的成就。

世界上有什麼東西能讓一個有為的皇帝感到高興呢?不就是取得震古爍今的成就嗎?

懷著這樣的心情,唐太宗洋洋自得地又問道:“那麼為什麼不可以行封禪禮?”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指出問題

魏徵看到唐太宗那樣自得的樣子,心想,要給他下一劑猛藥才能達到療效。隨即謹慎的答道:“陛下雖然有上述六點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亂之後,戶口沒有恢復,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而陛下的車駕東去泰山,大量的騎兵車輦,其勞頓耗費,必然難以承擔。如果去泰山封禪,則各國君主鹹集,遠方夷族首領跟從,如今從伊水、洛水東到大海、泰山,人煙稀少,滿目草木叢生,這是引戎狄進入大唐腹地,並展示我方的虛弱。況且賞賜供給無數,也不能滿足這些遠方人的慾望 ;幾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補償老百姓的勞苦。”

看到李世民剛才興奮的連有些抽搭了,魏徵也便不好往下再說什麼了。最後點出一句:“封禪的意義在哪裡?就是向天彙報自己做出的業績,是否使自己治理的國家國泰民安。老百姓的悠悠眾口才是真正的豐碑呀!”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說到點子上了

05

要不然說唐太宗是少有的明君呢。一句話點中夢中人,是啊,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想到這裡,唐太宗說:“你們都認為登泰山封禪是帝王的盛舉,朕並不以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禪,又有什麼傷害呢?從前秦始皇行封禪禮,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代豈能認為文帝的賢德不如秦始皇嗎!而且侍奉上天掃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頂峰,封築幾尺的泥土,然後才算展示其誠心敬意呢!”此事就此作罷。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要百姓口碑

後來太宗曾對親近大臣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病,病雖好了,仍需調養一段,倘若立即放縱自己,病會復發,那就不可救治了。如今中原幸得安定,四方順服,實在是自古以來所少有,然而朕每日謹慎行事,惟恐不能持久,所以想多次聽到你們的諫諍。”

魏徵說:“國家內外俱得安定,我並不覺得高興,只是高興陛下能夠居安思危。”

事情也果真如此,自唐太宗以後的皇帝,像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遭到後人的詬病,認為他們是好大喜功,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尤其是宋真宗封禪,被後人當成一個笑話來談。就像現在的“小姐”“老師”的稱呼一樣,被稱呼爛了,降低了含金量。後來的皇帝反而都羞於去泰山,舉辦這莊嚴的封禪儀式了。連康熙、乾隆後來也只是到泰山去祭祀一番,草草了事。

唐太宗有個願望窮其一生也沒實現,聽完魏徵分析後,他並不後悔

封禪圖

06

結語:到泰山封禪,這個目標唐太宗最終也沒有實現,但這一點都沒有降低他的歷史地位。恰恰相反,像唐太宗這樣善於納諫,時時想關心百姓疾苦的明君,反而到讓後世人常常惦記。

從古到今,關於李世民的歷史傳說多如牛毛,但是,負面的民間故事極少,為什麼?那就是老百姓代代相傳的口碑。這樣的口碑,比在泰山一塊爛石頭上刻幾個字,要流傳得廣,傳播的遠嗎?大家認為呢?

《貞觀政要》唐·吳兢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