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智庫劉冬梅:「中國式媽媽」是貶義詞?中國媽媽自愛更要自省

通常,中國式媽媽一天的表現是這樣的:

早上7點,叫醒孩子,幫助TA找好衣服,將早點端到孩子面前,送孩子上學;

上學路上,不斷地叮囑孩子“多喝水”、“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

下班回家,最先詢問的就是孩子作業完成情況和在校的生活;

輔導作業,“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晚上時間,孩子休息,媽媽還要幫助孩子整理書包,整理家務衣……

大腦智庫劉冬梅:“中國式媽媽”是貶義詞?中國媽媽自愛更要自省

像這樣一復一日陪伴孩子成長的中國式媽媽,沒有贏來讚美聲,反而招致了“嘲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式媽媽”已成為了國際性的貶義詞。作為一位擁有三個孩子的媽媽,我內心充滿了無奈和失落。在百度詞條上,中國式媽媽被解釋為中國母親教育子女方式的一種說法,她們愛攀比,把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傳給孩子。

之所以會產生“中國式媽媽”這樣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中國的傳統觀念所致。在中國,因為“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家務雜事和照顧孩子的重任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女人一個人身上,而且大部分的中國婦女也有自己的工作。然而,男人們推推童車、背背寶寶或者知道怎麼給孩子換髒尿布,就會得到很多的讚許。在家庭教育上,男女分工非常的不合理,孩子的教育幾乎由媽媽一人負責,而父親總是缺位的。因此,中國媽媽是內外兼顧和身心俱疲的。

平心而論,中國媽媽都很辛苦,因為她們留給自己的時間很少,交給工作和家庭很多,給予孩子的時間更多。在眾多的中國媽媽當中,許多人幾乎把全部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給自己的肩上承擔了無限重量的包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媽媽對於孩子的愛的確會很容易變質,成長為畸形。她們會把“給孩子最好的”作為目標;把“都是為了孩子好”作為動力;把“我的孩子最優秀”作為結果,而“別人家的孩子”則成了中國媽媽對中國寶貝最殘酷的懲罰。

大腦智庫劉冬梅:“中國式媽媽”是貶義詞?中國媽媽自愛更要自省

產生“中國式媽媽”的另一個原因則更加可怕,那就是習慣。以最近正在諮詢我親子關係的一位媽媽為例。她告訴我,前段時間,她特地提前下班回家,從超市買了豐富的食材,決定晚上親自下廚給兩個孩子好好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剛一回家,她就看見他們在客廳裡你追我打,玩得不亦樂乎。

此時,這位媽媽馬上想到的是他們作業是否都完成了,於是上前詢問孩子。孩子回答起來支支吾吾,終於大兒子開口說道:“我今天能不能晚點寫,我想多玩……”“不行!”他還沒有說完,這個媽媽就條件反射地大聲回應道。當時,孩子都被嚇到了,這位媽媽也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她說自己那時候感到非常緊張和焦慮。

晚飯時刻,這位媽媽為自己剛才的魯莽行為向孩子們表示歉意,還說了些笑話逗他們開心,一開始默默吃飯的孩子們終於輕鬆起來,也願意和她交流和溝通。然而,她又不知不覺地把話題引到了孩子的功課問題上,也不禁說到了同事家的小孩是怎樣學習的。其實,這位媽媽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發展到那一步。直到孩子們慢慢地發出不耐煩“啊”“哦”的聲音,或是有意地打斷她的話時,她說自己那時候才明白她已經開始進行“中國式媽媽”的教育。當這位媽媽和我分享完她的經歷後,我深深地體會到她內心的矛盾和自責。

明明應該是一次溫馨的晚宴,卻似乎演變成了母子之間的對抗。作為一名個性化教育從業者,我非常理解孩子在父母的嘮叨、催促面前所表現的抗拒和厭惡。我深知傳統的教育環境,固化的思維模式,以及媽媽們強烈的心理需求等,這些都促使很多媽媽有了“中國式媽媽”的特質。

我們習慣性地認知孩子的性格,判斷他們的行為,干涉他們的成長,還以此為驕傲。壞習慣一旦養成,想要改變非常困難,最為可怕的是,大部分的媽媽並不知道她們的所做作為是壞習慣,有甚者還以“中國媽媽”做“為了愛”的標榜。試想,我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卻用錯了方法,導致社會批判我們,親人質疑我們,孩子厭惡我們,中國媽媽豈不是非常悲哀。

我們是中國媽媽,千萬不要成為“中國式媽媽”,不然會變成孩子生命中一種難以逾越的存在。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學習如何教育,要讓自己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創辦大腦智庫至今,我為許許多多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提供了良好又高效的育兒方式和親子教育課程以及心理健康指導。最近兩年,我們開展了《幸福爸媽課程》,很多父母通過課程學習了許多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他們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也逐漸摒棄了“中國式媽媽”的行為和“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缺點。此外《天性檢測報告》以及生命解讀師對家庭成員的分析更從本質上了解了每個家庭所存在的問題的根源,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參考和導向。

大腦智庫劉冬梅:“中國式媽媽”是貶義詞?中國媽媽自愛更要自省

給孩子幸福,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每個教育行業人員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傳統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幫助中國媽媽,讓她們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和習慣,把真正的愛傳遞給孩子,同時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我喜歡龍應臺《目送》中的那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是的,中國媽媽,我們無需攀比,無需催促,無需干涉孩子走的路,我們只需在一旁冷靜平和的陪著孩子成長,不必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