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温氏养猪能赚那么多钱,去年赚了100多亿?

BeaNSider


现在很多巨头都开始进入养殖行业,这些巨头的市场调查肯定非常的详细,自然是有足额的利润才会投入到养殖行业的。毕竟商人只注重利益,可不会搞什么噱头。而温氏的养殖行业做的风生水起,要知道它的利益已经可以媲美BAT,一年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120多亿,可见这家公司的传奇。那么温氏是如何能够在生猪市场低迷的今天依旧能够获得这么高的利润?


1.成本降低

想要获得养殖业利润的最大化,那就要能够减少生产中的成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利润。大家都知道在养猪喂养的过程中,最大的成本就是饲料、疫苗、兽药这些东西。很多农户在养殖中都会因为这些成本导致自己的经济利润下降,但温氏却建立起了养猪过程中的全产业链,这样一来自然会最大化的控制成本。同时因为规模上很大,他们也会采购其他家的兽药疫苗等,但这些企业则会为了能够和温氏合作,纷纷降低成本。



2.养殖模式突出

在温氏是进行农民和公司互利互生的经营模式,且温氏的股东都是这些饲养的农民。且是全员进行持股,这样一来农民的干劲十足,毕竟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奋斗和努力。这样一来农户的积极性高,且风险上也会大大降低,毕竟公司将会承担一半的病死猪损失。



3.品种优异

因为有着非常优秀的技术理念,在养殖的技术上自然是最优秀的,这样的企业可以保障能够培育出最优异的品种,同时也能保证母猪的产仔数量达到11头以上,这样一来利润上自然会提高。 当然在18年的生猪市场行情中,温氏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现在的生猪市场行情也开始好转,目前已经稳定在6元大关,相信温氏在明天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三农圈子


2016年前三个季度,温氏股份收入为436.4亿人民币,净利润为108.4亿人民币,净利润为24.8%。

温氏股份创立于1983年,是由七户农民集资8000元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鸡和猪的养殖培育的企业。在2015年,温氏销售商品肉鸡7.44亿只,商品肉猪1535.06万头。

这么一家养鸡养猪的公司,居然能将净利润率做到比苹果还高(苹果2016年的净利润率为22%),并且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人民币,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温氏的成功来源于下面三个方面:

  1. 最有效的商业模式

  2. 科技加规模效应

  3. 价格周期

i. 最有效的商业模式

我们退一步来想,如果今天我们想去做一家养猪/养鸡公司,我们应该怎么来做?

我想,这个问题其实大有学问,我从另外一家养猪公司(土猪壹号)的发展史讲起。

壹号土猪的陈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 ('北大卖肉佬'陈生: 养猪卖饮料比互联网靠谱), 他看到了高端猪肉缺乏品牌的商机,便创立‘壹号土猪’这个品牌。

创立之初,陈生走遍了中国,选到了心仪的品种,黑猪,原因是肉质优良以及抗逆性强。之后,他便自己修建猪棚,聘请周围的农户来养殖。

这一切仿佛都十分合乎常理,但经过一年的时间,他却发现,这样养出来的猪,无论是从肉质还是生育率上,都没有想象中的好。而原因是,农户仅仅是将他这的养猪当成是一个工作,并不是像之前在自己家里养猪,那样的用心,因为农户饲养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本身的收入。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陈生改变了模式,变成了‘公司+基地+专业户’,而其实这个模式中的'公司 + 专业户'也就是温氏采用的商业模式。

那什么是'公司 + 专业户'呢?就是公司与农户以委托养殖方式合作,公司负责种苗生产、饲料生产、药物生产和采购、技术服务、回收销售等环节,而农户只负责饲养管理环节。

在'公司 + 专业户'的商业模式下,农户饲养的好坏会直接与其收益挂钩,所以农户会尽心尽力的饲养,同时,农户养好后直接卖给公司,也保证了其收益,所以农户也愿意与公司合作。作为公司方,很好的解决了养殖过程中的繁琐而不能大规模复制的问题,并且可以专心在品种培育,饲料选择等方面。

我想,当年陈生如果早一点研究温氏的发展史以及模式,应该就不用走那么一段弯路了。

ii. 科技加规模效应

当温氏有了最好的商业模式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立公司的'护城河'。

在温氏建立之初,温氏就让华南农业大学的相关技术人员入股,而目前,温氏每年也花费近2亿雇佣了1000多名研发人员。

这让温氏自己拥有了很多专利产品,比如各式各样的温氏猪。

在我们这个天天媒体鼓吹AI的时代,温氏也用其独特的方式,做着智能化:

另一方面就是规模效应。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温氏的增长速度是十分迅速的,从2007年的110亿做到了2015年的近500亿,而2016年的前9个月也同比增加了近30%。

温氏的版图已经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目前其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两广地区(占58%),以及华东(占22%)和华中(占10%)。

温氏目前的规模已经做到了全国最大,以生猪为例,其2016年上半年的出栏数比其他竞争对手的总和还要多。

有了好的模式,前沿的科技加上规模效应,温氏的养猪技术在中国已经是无人能及。从PSY(即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断奶仔猪的数量)来看,温氏的PSY能够做到23,而中国的行业平均是15,超越150%,而从料肉比来看(几斤饲料能够产生一斤猪肉),温氏的料肉比是2.45,而中国行业平均是2.8-3之间,这一块温氏又节省了20%。

这一高(PSY)一低(料肉比)让温氏有了国内行业最低的成本。以生猪业务为例,温氏的动保成本为68元/头,而行业平均是100元/头,而这使得温氏猪肉的每斤成本能够控制在6元以下(报告显示为5.6元/斤)。这样的成本优势,也让温氏能够在熬过更长的寒冬。

iii. 价格周期

农业仍然是属于周期行业,所以温氏的增长爆发以及如此之高的净利润也来于价格周期的影响。对于温氏,一方面是受近来猪肉,鸡肉价格的上升,温氏的收入上升。

另一方面是饲料价格(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导致温氏节约了开支。温氏的支出中,猪方面65%的成本来自于饲料,鸡方面71%的成本来于饲料。

猪肉价格的回暖再加上饲料价格的低迷,对于温氏这样的企业,就是最好的时代。当然,最好的时代不会一直都在,但对于温氏这样的企业,在面对价格的起起伏伏,其抗风险能力是好于个体养殖户的。这也使得温氏在价格低谷时,能够经历寒冬,并且能够逆势增长(12年-14年)。

温氏股份上市至今,股价一路走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市场不热衷于这样的农业大蓝筹,另一方面是11月以来的较大的减持压力。温氏的股价已经从高点下跌46%。

目前,温氏的市值为1400亿,对应其2016年的PE约为11倍。

这样的估值便宜吗?我想,其管理层给出了答案。在刚刚过去的增发中,其管理层与员工以31.98元/股认购了11亿。

我想,如果你相信未来中国的养殖业会越来越集中的,我想温氏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毕竟,中国人一年要消耗掉7亿头猪,而目前温氏仅仅占了3%不到,未来的空间还很大很大。

另外一点,温氏正在拓展线下店。未来温氏计划在全国开设5000家线下生鲜店,目前已经开了约50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家店的日均营业额为1.3万元,毛利在20%左右。如果未来温氏能够实现5000家店的规模,我想,这一块的年收入在250亿左右,净利润在20亿左右是可以达到的。

最后,再说下温氏自己的投资公司。以下为温氏投资参与的公司,发现我们以前写到的千禾味业,温氏也有参与(千禾味业:中国的龟甲万)。


钱真理


从一季报预告净利润绝对数额来看,温氏股份仍将是创业板“盈利王”,该公司也是创业板唯一一家预计一季度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公司。在计算机行业叫嚣的时代,缘何第一产业的温氏集团能在创业板独占鳌头?——公司+农户”事业合伙制。

模式创新源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瓶颈

温氏集团的前身是1983年建立起来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勒竹养鸡场,实行以股代劳,是一家普通的自繁自育自养自销的小规模养殖企业。到了1986年底,由于企业发展受到场地、资金、劳力等因素限制,养鸡场开始探索与农户的合作养殖,当年底有5个专业养殖户挂靠企业,这便是“温氏模式”的萌芽。试想,倘若温氏当初没有进行这样的合作模式的创新,也许至今都只是一家小规模的养殖企业,遇到个禽流感等大事件,兴许连存活都有困难。

其实,企业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会有瓶颈,然而中国不少民营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进入了一个舒适区,虽上不去,却也掉不下去,所有人的工作状态都跟着企业一起进入到这个舒适区:对于发展不像创业期那么渴望,对于可能的风险更不像创业期那么畏惧。在这种状态下就不会有创新和突破,其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瓶颈,然后“被迫”创新和改变。

核心瓶颈:是指真正制约企业当前发展的因素。一家企业会有各种问题,但是核心瓶颈只有一两个,若不抓住核心瓶颈解决问题,那再多改变也只是隔靴搔痒。

通过事业合伙制补回产业链中缺少的部分

在畜牧的整条产业链中包括了种苗、饲料、防疫、技术、养殖和销售六大方面,在温氏的“公司+农户”的模式中,以事业合伙制的方式将养殖部分越做越大,不仅是突破了养殖地对畜牧业天然的限制,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自身企业在此方面的人力、财力、精力的投入。

这就是“温氏模式”最聪明的地方,以往在产业链中的局限,通过事业合伙制的方式不仅是弥补了回来,还有效的做出了突破。作为经营者,要善于把握自身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价值,一些自身看似无能为力的部分,可以通过事业合伙制的方式得到有效补充,若是机制设置合理,还能达到异常好的效果。

风险承担确保事业合伙制的成功

实际上,“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如今在畜牧养殖业已十分普遍,天邦股份、雏鹰农牧、唐人神、罗牛山等上市公司都在进行“公司+农户”的尝试,但是相比温氏集团,他们都遇到了一个难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对合作养殖户无法实现24小时监管。假如农户为保证存活率在家里偷偷用药,企业也没办法完全监管到。那么温氏集团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若要说解决监管问题,估计要引出一大堆信息化技术的东西,温氏集团也确实在做相关研究,然而现在的信息技术还没发达到这种程度。所以,与其说是温氏集团解决了监管问题,倒不如说温氏通过其风险防范与分担机制降低了监管不足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措施:

  • 与农户签署保价协议,确保农户利益;


  • 每年提取20%的利润作为风险准备金。如在面对2003年非典和2004年禽流感中,温氏以高于市场3倍的价格回收成鸡,承担主要风险;

  • 二次分配机制。年终结算时,如果农户的年平均收益低于社会同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或者销售时市场行情好、价格上涨明显高于预期,公司以补贴形式返回农户。

以上的三个措施构成了“公司+农户”事业合伙制的基础,让员工能放心安心的养殖,做事情自然就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合伙制下的风险一定是由公司来主要承担,这还是要因人而异,若是公司的管理层,应该让他们承担和公司相同甚至更多的风险,才能更好的达到事业合伙的感觉。

事业合伙制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

关于温氏模式,有一句话诠释的很好“自身可复制,他人不可复制”。自身可复制,甚至是快速复制的直接原因是每个细分项目都有业内综合实力最佳的配套体系作支撑,深层原因是公司精神文化带来的利益分配机制。业内企业其他短期内可以复制模式,但缺乏相关配套体系,很难成功,即便花了大量的成本去建立体系,也难以模仿温氏多年积累下的文化氛围。

现在很多公司都讲企业文化,但是相信企业文化作用的人又少之又少。然而事业合伙制的成功恰恰需要企业文化作为基础。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是公司创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存在并随着公司成长而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在形成阶段是十分脆弱的,一旦有不良的风气出来,不及时打压就能将尚未成熟的企业文化毁于一旦。然而,现在太多公司只图短期内快速做大,企业文化之薄弱,发展根基之脆弱,终究只是摇晃的危楼和虚拟的估值。

关注我们,私信留言,或搜索关注“谦启管理评论”(chanage_salon),并在后台回复“社群”,小谦会把你拉进“谦启学堂”分享更多企业人才激励案例、干货,并和一群有趣的灵魂继续讨论。


谦启管理评论


2016年,温氏共实现销售收入593.55亿元,同比增长23.05%,净利润122.38亿元,同比增长84.40%。支撑靓丽业绩的原因有多个:

1、 好行情。2016年生猪市场行情之好可谓前所未有,6月初猪价最高价创历史新高,突破21元/公斤,而且全年猪价都处于高价位。温氏2016年商品全年销售均价为18.4元/公斤,而公司的完全出栏成本大概在11.4元/公斤,以115公斤出栏重计算,头均盈利超过800元。

2、 出栏规模巨大。2016年,温氏出栏肉猪1712.73万头,同比增长11.57%。

3、 饲料价格低。2016年玉米和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低位,公司原料采购成本大幅降低,也是公司生猪养殖毛利大幅增长的一个原因。

4、 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温氏拥有养殖产业链全程管理的体系优势。养殖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高效衔接,减少中间交易,降低中间成本,提高公司和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的养殖效率。


畜牧大集网


有这么一家“创业”公司,养猪的利润都可以比肩BAT!

提到“养猪”,各位读者脑中展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容词?土包子?低端?农民户?

有这么一家公司,以养猪业为主导,仅仅在2016年就实现营收600亿,净利润120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20%,这一家土包子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相当于创业板其他科技公司利润的总和!即使在高大上的 BAT 面前,这家公司也丝毫不逊色。

这就是著名的温氏集团,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家神奇的公司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对内:全员持股,成就共享

全员持股,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对企业持主人翁的态度,从而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被很多创业者所熟知并运用,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温氏集团才是中国最早实行全员持股模式的企业,早在1986年,温氏的创始人温北英就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本,想要留住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良性激励机制。所以他提出了“温氏食品,人人有份”的口号,开始推行职工全员持股制。

事实证明,温北英的决策非常正确,当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时,就是实现了鼓动和员工利益的相对统一,持股员工在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基础上,还能获得公司的分红,给员工一种与企业共荣辱的感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的前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同时也让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举三雕。

据统计当时的温氏集团,中高层以上的员工离职率不到2%,并且在骨干员工稳定的情况下,不断有新人涌入温氏,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外:先人后己,铸就共赢局面

当今社会,企业要想谋求所谓的单赢几乎是不可能的,温氏集团的另一个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始终保持和客户、农民之间的多赢关系,为企业的稳固发展保驾护航。在温氏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农户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客户,随后是员工,最后是股东。

这种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就是温氏集团维持多赢局面的秘籍。

在这段共赢关系中,温氏集团之所以将农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农业是集团的主导,也是温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基础,而将客户放在第二位,也是因为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这种拎得清的风格值得很多创业者学习。

并且,这种关系的划分并不仅仅凭借口头的重视,而是作出了一定的实际行动。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温氏集团都保证农户本身的利益,保证每只鸡的1-2元的利润,即时是在非典时期,这种保证也没有取消。而在客户方面,为了协调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温氏集团特意成立了销售客户合作会,听取客户的意见,不断改善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客户的要求。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集团、客户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联系更紧密,也加强了双方之间的信任。

企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似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同样的,企业也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具备强竞争力,就必须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不管是对内的员工还是对外的客户,这种关系的处理都尤为重要。温氏集团巧妙地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所以它成为一个能与 BAT 相媲美的成功企业,同样的,创业者合理处理这几段关系,同样也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越走越远。


爱合伙


温氏作为国内最大的养猪企业,年出栏1400万头。而且温氏还有养鸡、养鸭、水产等多个板块,一年赚100多亿很正常。我们但就从养猪来说,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赚钱的?

一、成本低

这个成本包括饲料、兽药和疫苗。饲料他们有自己的饲料公司,没有厂家和中间商赚差价,自然价格便宜,饲料成本更低。兽药和疫苗,他们首先有大华农自己的兽药公司,其次因为温氏体量巨大,所有的兽药和疫苗企业都为进入温氏采购目录而挤破头,自然这方面的成本比农村散养户更低。



二、生产成绩好

温氏的生产成绩虽然不是国内最顶尖的,但是也是国内前列,他们拥有国内顶尖的技术团队,也能最早接触到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养殖技术,目前他们母猪窝产仔数可达11头-12头,这个数据暂时还是比较理想的。生产成绩好自然成本就会下降。

三、风险共担

温氏完全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没有自己的育肥猪场,这样他们就做到了风险同养户共担。比如仔猪21天断奶后整天的死淘率比较高,若是自繁自养这样死亡率就自家承担,而若是公司+农户就可以共同承担。这种模式在行情好的时候收益便宜,但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收益会高于自繁自养猪场。



虽然温氏疯狂扩张抢占了农村散养户的市场,这个确实让农民朋友接受不了,但是他也是符合目前国内的政策导向。我们不可能阻止别人发展,但是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成绩,当我们的生产成绩比温氏还好的时候养猪行业永远都有我们的一口饭吃,你说对不?



果然悠


我觉得有两点比较重要。

第一是规模大,相比于散户养殖,规模养只统一采购,统一技术指导,包括后期的品牌和销售,都可以通过规模,降低各种成本。

第二点是股东构成,温氏企业中大部分的农户都是企业的股东,而农户是养猪行业的核心,这样农户更有干劲,更有责任感。


田野观察AgriReview


首先纠正下,温氏赚百亿不是去年,而是2016年,行情做最好得2年,得益于公司+农户模式,温氏养猪规模大增,温氏其实自养得猪不多,都是农民(代养户)帮养,自己养种猪,在全国20几个地市建有种猪场,小猪断奶后卖给代养户代养,然后约定价格(有一定得浮动)回收肥猪。

温氏股份2016年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89.70%。这种挣钱的速度,这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2016年,温氏集团拥有239家公司,分布在23个省(市、区),总资产达417亿元,包括养鸡、养猪在内,有10大业务体系,其中养猪产业达集团总产值的60%。


温氏养猪得成功,主要是公司+农户模式,温氏“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400元/头),“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

温氏为农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优质的饲料和疫苗采购等,并统一管理分散的农户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生猪的产权仍属于公司,农户的托管从传统的“雇佣农工饲养-支付工资”变为“委托农户饲养-支付托管费”,不过饲料等费用计入应收账款直至合同履约时才能收回。这模式为温氏扩张节省了大量得成本,同时降低了风险,但相对于于牧原得自养模式就是效率要差些。

再大得养猪企业也得靠行情

2018年7月11日温氏股份披露了2018年业绩预告,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5亿元~9.5亿元,同比去年下降47.52% ~53.04%。这个数据其实是比较好得,今年上半年得猪价养猪普遍亏本,温氏养猪模式与代养户承担了大部分成本,温氏可以不在养猪上赚钱,但可以在饲料、疫苗、兽药等环节赚钱,另外温氏养鸡业是一大利润来源。但相对比其他养猪大企业,数据就没有那么好看了,牧原却亏了2亿。


保健养猪


应该合作社模式,农民负责养,公司负责提供饲料保底收购,公司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农民负债养殖,并承担养殖风险,表面看是互赢,农民的投入和风险更大,不仅要建猪舍,和饲料仔猪的资金,更大的风险是养殖的风险,这里面有肉料比,死亡的风险,而企业饲料和猪回收屠宰都是赚钱的,不好的时候这一部分利润也可以抵挡市场的风险,好的时候更是大赚,所以整个鸡猪产业最累和风险最大都转移到农民这边了,


a心语鲜果


规模大,竞争对手少。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我们看上去觉得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除了已经到了垄断地位的BAT外大部分是每年亏损,靠投资砸市场的。而很多传统行业企业看似消失在公众视野,但这也使得他们所在的市场逐渐竞争性减弱,像温氏、海螺水泥、魏桥纺织这样每年净利润过百亿也并不稀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