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学位难求 形势波及三、四线城市

(作者:李小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那么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作为农业大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古称同州,全县辖15镇2街道,总面积1776平方公里,是渭南市面积第一大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晧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距省会西安125公里,境内路网纵横密布,108国道、202省道、沿黄旅游专线穿境而过,韦罗高速公路将连霍、西禹高速接为一体,大西高铁将使大荔经济社会实现新的飞跃。

上学难|学位难求 形势波及三、四线城市

7月11日下午,众多学生家长在大荔县实验小学门口排起了长龙,成为这个小县城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据在现场排队的家长描述,今年该校招生名额有限,学生家长就连夜跑到学校门口排队,一传十,十传百,截止晚上十点,排队的家长有数百人左右。家长们也表示,连夜跑过来排队也实属无奈之举,只能用如此办法来为孩子争取一点所谓读书的权利。旁边你一言他一语的,道出了其中为孩子上学的灰色“产业链”,前段时间,都听说今年大荔实验小学的进一名学生的市面价已经到了一万五千块钱,实在令人咂舌。

上学难|学位难求 形势波及三、四线城市

为解决上学难问题,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那么,作为家长而言,宁愿为其子女排长队、甚至愿意给一些“产业链”拿费用,初衷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学者质疑,倘若所有的家长都是一门心思地让其孩子来县城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来完成学业的话,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否能是一致的呢?这个我们都可以暂且不谈,如何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孩子进入校园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教育的缺失发展,在县城这一级层面,真正地有几位校长能够扎根教学一线,屈指可数!甚至,为了荣誉、成绩、职务升调,苦费心机,教育不是做企业,这是一门心灵交流的高尚活动,不能让其成为产业化,过度强调了它的利益,一级学生能够出成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学,需要辛勤耕作的教师们、每一位好校长、教育局长等,我们不高谈阔论,如何最实际地解决上学难等问题,一时间让我感觉很渺茫,眼看着在路旁拿着凳子甚至有些家长连家里的躺椅都派上了用场,不为别的,只求让孩子们能够在教室里有朗朗读书声、课间有欢声笑语。

在众多家长排队的同时,该校大门大门紧锁,如同将家长冰冷地隔绝在门外。还好,公安部门及时赶到维持现场秩序。教育行政部门,如同沉默的羔羊,能否站出来替莘莘学子说句公道话……

那么如何真正地解决学生上学难等问题,还需要行政部门的多方协调。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