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戰略轟炸機的門檻有多高?

一德格天1


生產戰略轟炸機的門檻在於製造國怎麼用。這並不高的問題,而是絕大多數國家還沒找到“門”而已。

戰略型轟炸機是以一個國家對世界各國的戰略威懾作為考量,那麼什麼樣的轟炸體系能夠威懾到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呢?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題主說的“門檻”。

很不幸,中國目前也是屬於還沒有找到“門”的國家,就不要提“檻”了。

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各國、美國和俄羅斯都有著製造大型轟炸機的歷史,他們對什麼樣的轟炸能夠取得什麼戰果、轟炸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等都有著實戰經驗,他們知道在一架戰略轟炸機上“捨棄”什麼,“注意”什麼和“要求”什麼。比如歐洲各國,他們就知道在目前的國際態勢下,根本不需要戰略轟炸機。因此,歐洲各國雖然都有能力製造戰略轟炸機,卻都十分理智的“捨棄”這個機種了。這,是取捨的藝術。

說回生產這個問題,戰略轟炸機參與行動使用什麼方式會具有優勢?有人(美派)認為隱形機體最佳;有人(俄派)認為高速突防的大馬力發動機才是王道;還有人(美俄派)認為在空權論中的“一次轟炸無需重複”理論才是經典。可見在戰略一詞下的各種機體已經不是設計問題,而是理論難題。反過來體現在生產上就是“強國將各種可能都生產出來等待戰爭檢驗,防禦國家研究出理論後等待生產”的矛盾現象。

戰略轟炸機是一個矛盾複合體,無限加大的載彈量和航程與設計性能間的取捨才是關鍵!到底在均衡的機體中“取”哪些和“舍”什麼。

大載彈量的轟炸機勢必沒有長航程和良好的機動性,沒辦法稱為“戰略轟炸機”。因此目前主流的戰略轟炸機載彈量大約控制在15噸左右,再多就會犧牲突防時必要的機動性和速度;低於這個載荷那麼飛行上千公里去臨空轟炸“戰略目標”又達不成作戰意圖。這時可以看出,均衡才是轟炸機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轟炸機上裝一件兩件設備不難,難在如何控制指標後去取消一件設備。戰略轟炸機在獨自面對敵人(對等戰爭中)無盡的防空打擊下,突防(隱身或者高速低空)必須將機體做到小巧與輕便。這門檻高不高?

我國已經做出了運-20和C-919的大飛機,那麼究竟需要什麼一款“戰略”級的轟炸機來構成我國空軍的作戰體系?其實沒有實際使用過大型戰轟臨空轟炸的我們不知道我們需要的戰轟去完成什麼樣的作戰任務,因此也就沒有辦法做到如何“取捨”戰轟上的設備。這種情況下W君覺得我們的“轟-20”並不是中國需要的戰略型轟炸機,它只是一款試水之作。我國還需要“三多精神”:多造多用多感覺。

綜上,生產戰略轟炸機的門檻在於理論,有想法很重要,高不高的在於想法高低。


軍武數據庫


首先,市面上永遠沒有國家會賣戰略轟炸機,賣的都是低級別的轟炸機。其次,要有戰略需求,國土面積小的國家需求也低。美俄要求互相投送火力,所以才有圖95和B52,而且投送的必然是原子彈。法國有非洲領土,所以才有3V轟炸機。沒有上述硬性要求,談什麼戰略轟炸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