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已經亡了,爲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導讀: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清軍入關後,大清攝政王多爾袞頒佈“剃髮令”政策,頒佈後立刻遭到了廣大民眾的不滿,以至於出現了民眾為保護頭髮而抗爭至死的事蹟。但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頒佈了“剪辮令”,民眾卻冷眼相待,絲毫不剪辮子?

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選擇性遺忘

自頒佈剃髮令後,各省各地的老百姓以“身體髮膚受父母經血”理由反抗清廷體政策,於是就有了揚州,嘉定,江陰等屠城慘案。在清廷的鎮壓下,千百萬顆頭顱滾滾落下,在屠刀的逼迫下只能剃髮留辮。

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不斷的抹去幾代人創傷,淡化了幾代人記憶。經過兩百年的沖刷,辮子已成習慣,變態也成常態,人們自然選擇性遺忘了以前血史,認為自古我就留辮子。

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以儒家綱常控制壓抑民眾

剃髮易服的手段雖帶來了血腥,但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直接切斷了數百年來人們的脊樑骨,從此歸順清朝。而且康雍乾三帝手段高明,在位時期不斷提倡“滿漢一家親”“無論滿漢朕都一視同仁”,同時又虔誠的尊孔,崇孔,以君君父父的儒家綱常來控制壓抑百姓和大臣。

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文字獄

以醜為美

清英戰爭中,英國士兵爭著把清兵俘虜的辮子剪下來,寄回家鄉,供自己的妻兒取樂。很多英國人伶俐的評價道:“清朝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荒誕最猥瑣的民族,他們剃髮,留辮,小眼睛,奇怪服飾以及纏足,清朝人就像未開化的非洲土著,很難想像曾經一個文明古國竟淪落於此。”

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一直到清末都是金錢鼠尾

溥儀英國的英國老師直言到:“清朝的辮子像一條豬尾巴”。溥儀經過一番思索剪掉了自己辮子。

但有覺悟的畢竟是少數的,“睜眼看西方第一人”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中接見了英國人,看到了英國人西服裝扮鄙夷道:“未開化蠻夷也。”

在林則徐看來,長袍馬褂背後拖著一條漫長的辮子,才是世界上最美,最瀟灑的的裝扮。

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峨冠博帶實乃亡國陋規

1911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先生頒發“剪辮令”,據民國野史記載:“民眾興高采烈地去掉了豬尾巴辮子”。實際上有很多地方的人抵制剪辮運動,有很多人哭鬧叫喊:“祖宗之辮,不可剪啊”;還有人發出吶喊:“吾可頭斷,辮誓不。”

大清都已經亡了,為何百姓還不願剪辮?

當時《申報》刊載到:一挑水夫留有辮子,革命軍強令剪去,在爭吵之下,挑水夫為保辮子不被剪去,跳入水中,最終淹斃。

結語:民國初期誓不剪辮的盛況,不禁讓人怪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