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大规模地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深化殖民侵略,先后在大连开建大型企业,将大连建设成侵华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

今甘井子街道区域是当年日本统治当局首选的建厂之地。老甘井子的蟹子湾和梭鱼湾一带先后建立起“满化”、“进和商会”、“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等企业。一是因为这里依山临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二是修筑铁路后,与海运相连,可直接将从东北掠夺的原料,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运回日本国内或侵华战场。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老甘井子铁路桥涵洞)


日本投降后,这些企业由苏军接管,除部分企业被日方破坏外,还有一些重要企业的大型机械设备被苏军拆卸运回苏联,当时的大连工业破败不堪,大部分工厂均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47年建新公司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逐步恢复产能,开展军工生产,同时形成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解放后,在“满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在“进和商会”和“大华电气冶金株式会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连钢厂,在“裕华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二三厂,在“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油七厂,在制罐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连橡塑机厂等都成为当时年轻共和国的重要工业力量。其中我们熟识的“大钢”、“大化”、“五二三”和“石油”都集中在老甘井子地区。数十年来,老甘井子的经济社会民生和这些大企业息息相关,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我们称东北是老工业基地,辽宁是共和国工业长子,那么老甘井子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进和商会(大钢前身)正门


如今,五二三厂、“大钢”、“大化”都已搬迁,只有“石油”仍在。曾几何时,甘井子路、东方路上手拿饭盒欢声笑语的工人队伍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流已成记忆中的亮丽风景。但在老甘井子人的心中,不能忘怀的,是永远的“大钢”、“大化”,永远的“五二三”。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大连钢厂

大连钢厂是由原大连金属制造工厂(前身为进和商会)和大连炼钢工厂(前身为大华电气冶金株式会社)合并而成,时称大连钢铁工厂。曾隶属建新公司,1953年6月正式定名为大连钢厂,简称“大钢”。工厂位于甘井子区工兴路4号,占地137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大连钢厂经过恢复建设和发展,成为全国重点特殊钢生产企业之一和全国特殊钢产品重要出口基地,是国内研究、生产精密合金钢的创始厂,堪称中国特钢的摇篮。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1975年大连钢厂生产现场)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大连钢厂棒材生产线)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大连钢厂产品外运)

大连钢厂为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1950年,工厂“将大部分生产设备、技术力量南迁湖北大冶支援建厂;1965年,工厂将90%的精密合金设备和80%的技术骨干、30%的钢丝生产设备及部分技术人员迁往西安建厂。还先后支援了贵阳钢厂、 齐齐哈尔钢厂建设。之后,大连钢厂依靠剩余力量迅速发展和扩大生产。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辆重型坦克的研制,都使用过大钢提供的重要原料。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大连钢厂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薄一波、李富春、罗瑞卿、方毅、田纪云等曾先后到工厂视察。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大钢、大化搬迁后的场地图)

“大钢”现已整体搬迁至金州登沙河。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你想看的精彩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工业遗珍」老甘井子: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重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