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口述主人公:倪茂才,省戲曲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高派傳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上海白玉蘭“主角獎榜首獎”獲得者,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本期主人公 倪茂才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我出生在河北省正定縣的一個小村莊裡,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看電影,每次村裡有露天電影,我無論如何都要去看。也就是在那時候,我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京劇——《紅燈記》,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受到的震撼,也就是這部京劇電影,在我的心裡埋下了京劇的種子。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1976年,河北省正定縣劇團在距離我家70公里外的地方招收學員,一聽說這個消息,我心裡就想著一定要去報名、去學戲曲,於是我就騎著自行車趕了過去。招生的老師問我:“不怕吃苦呀?”當時我很執著,一心只想要進劇團。同年10月,我成了正定縣劇團的一名學員。進了劇團我才發現跟我想象的一點都不一樣,練基本功很枯燥、很辛苦,而且我們一同進入劇團的其他學員本身都是梨園子弟,有很好的基礎,我自然而然地就被分到了“慢班”,這對我刺激很大,於是我更加發奮練功,別人練一遍,我就練十遍。老師注意到了我的嗓音條件,格外加強對我唱功的培養。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1982年,我考入了河北省藝校,從河北梆子改學京劇。終於能夠觸碰到京劇,我更加珍惜機會。我知道自己的武功薄弱,於是有的放矢,加強了唱功和基本功的練習。在藝校學習期間,有人勸我改行唱歌,有人勸我學回河北梆子,我都沒有改,因為我就是喜歡京劇,從來沒變過。也是在藝校學習期間,我有幸看到了李和曾老師的演出。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京劇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1986年我們畢業了,班裡的大部分同學分配到了邯鄲市京劇團,當時是戲曲蕭條的時期,我們排演的京劇《黃粱夢》雖然在河北獲了獎,出去巡演卻沒什麼影響,於是我的很多同學不再堅持,轉行去做生意了。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也到鋼鐵廠去工作了,雖然因此物質條件有所改善,但我心裡卻一直響著一個聲音——“我要的不是這種生活”。短短一個月我就離開了鋼鐵廠,重新回到劇團,繼續唱京劇。我的嗓音條件一直是同學裡最好的,劇團裡的一位老師便指點我跟隨李和曾老師學習高派。1990年4月12日,我正式拜李和曾先生為師,開始學習高派的表演。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倪茂才與老師李和曾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李和曾先生是當時所有藝人裡第一個入黨的,所以人們都稱他“黨員藝術家”。先生名氣特別高,卻非常有親和力,我第一部高派的戲《逍遙津》是先生在我的小宿舍裡講完的。有一次先生在山東臨清演出,我看到了眾多觀眾慕名而來,是那麼地喜歡先生、喜歡京劇,我突然明白,不是京劇沒有了觀眾,而是我的演出不夠吸引人,沒有號召力,這更堅定了我繼續努力學習的心。先生在北京,我在邯鄲,我只能把先生唱的講的都錄在磁帶裡,每天聽、每天學,《斬黃袍》和《哭秦庭》就是這麼一點點學下來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吸收了一些別的唱法,先生聽了之後,非但沒有責怪我,反而鼓勵我說,“只要觀眾喜歡,你就可以繼續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1992年的冬天,我第一次來到吉林演出,第一次接觸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原吉林省京劇院),寒冷的三九天、發著高燒的我對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的強素質、好團風記憶深刻,所以雖然舉目無親,1994年我還是來到了吉林工作。

2004年,我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青年研究生班,當時我已經有很多年的工作經驗了,深知自己哪裡不足、哪裡需要改進,可以說讀研究生班這幾年是我大跨度提升的幾年。多年的學習和演出,讓我越來越能體會到高派的精髓,所以我也深深明白,繼承是必須的,創新是必要的,發展是必然的,每個演員的嗓音條件不同,要好好發揮出自己的優點,才能讓觀眾更喜歡。《孫安動本》是我向李和曾先生學習的最後一部戲,所以在讀研究生班時,我邀請了幾位十分優秀的同學,與我一起重排《孫安動本》。好戲需要“磨”,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把劇本、唱腔、服裝全部細細琢磨了一番,最終呈現出來的《孫安動本》也是後來我們拍攝電影《孫安動本》的基礎。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倪茂才拍攝京劇電影《孫安動本》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從縣劇團、市劇團,再到省級劇團一路走來,我知道,戲曲是個“慢工”,不能速成,一個好的演員,要沉得下心學習、吃得了苦練習,有了這些積澱和累積,後來我得了“梅花獎”“白玉蘭獎”等一系列大獎。

雖然有了些成就,但是我知道我的目標並不是個人的成名,我想要的是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在全國優秀院團中有一席之地,讓京劇在吉林有更大的影響力,從而有更多人喜歡京劇、傳承京劇。近年來,我國文藝事業欣欣向榮,省裡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來扶持、發展戲曲行業,我們更要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回饋觀眾,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倪茂才為京劇高派藝術人才培訓班學員授課

這些年,我們復排了《三打祝家莊》《大鬧天宮》《贈綈袍》《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多部傳統大戲,還創排了現代京劇《楊靖宇》,除了高派,團內張派、荀派、關派等多個派別共同發展,讓每個演員都有好戲演,有屬於自己的戲演,培養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我們不僅連年晉京展演,還受到了全國各地的演出邀請,可以說在業界,現在只要提起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支素質過硬的優秀隊伍。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京劇《贈綈袍》中倪茂才飾演範睢

京劇是中國文化天空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明星,但沒有了觀眾,沒有了傳承的人,明星也會有暗淡的一天。為了記錄、保留下優秀的京劇劇目,我們國家推出的“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簡稱“像音像”)工程一直在進行著。

我們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已經完成了《逍遙津》《轅門斬子》《斬黃袍》《三打祝家莊》《哭秦庭》等多部戲的錄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派因嗓音條件限制而難以找到傳人的問題,也讓觀眾能夠看到完整的高派演出了。

倪茂才為京劇《斬黃袍》錄音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倪茂才排練京劇《轅門斬子》

這些年來我看到,在國家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走進劇場看京劇、討論京劇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京劇、學習京劇。從藝40年,我看到了京劇從輝煌到日漸式微,再到重振旗鼓,也看到了我們國家硬實力的迅猛增長和文化軟實力的逐步提高,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京劇《斬黃袍》劇照,倪茂才飾演趙匡胤

後記

倪茂才獲得了很多大獎,擁有諸多榮譽。可採訪中,他總也記不太清自己到底得了哪些獎、獲得了哪些榮譽,他記得最清楚的是還有哪些好的本子沒有排,有哪些經典的“骨子戲”沒有挖。似乎從看到京劇電影《紅燈記》開始,京劇就已經融入他的骨血,與他密不可分了。無論是懵懂的孩童時期,還是眾多榮譽加身的現在,倪茂才始終如一,向著京劇,追光而行。

“親歷者”說—追憶改革開放40年之三十一 京劇藝術的“追光者”

本報記者 裴雨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