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醫院遷建十週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16篇文章是病理科張亮撰寫的《切片即名片》。張亮是病理科的技術員,他經歷了醫院病理科的變遷。清晨他氣喘吁吁踏上公交車,可心中卻溢滿快樂,那是因為也許有一天,在世界舞臺上,有張切片就是我們的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地壇醫院,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是在媒體上,那是2003非典那年……近而熟知。2004年入職面試,我來到地壇醫院,古老且不知名的大樹,門診樓三層、醫技樓三層、住院樓三層,陳舊的樓內牆皮有些剝脫,和自己心中的三甲醫院完全是兩種樣子。單從環境來看,似乎與一些縣級醫院的硬件相比都有差距,但這也確實是那個曾經捍衛北京城生死線的讓人肅然起敬的醫院!

剛參加工作時,我們的病理科是這樣的

2004年,參加工作第一年,當時的病理科位於醫技樓的三層,同層的科室還有消毒科、輸血科,真正屬於病理科的空間加在一起也不到一百平米的樣子,更是沒有一間像樣的實驗室。一個水池、一張桌子、一個“切菜板”、幾把舊的快生鏽的刀柄……就組成了當時的取材室。技術室沒有像樣的通風換氣設備,標本接收、組織處理(當時還沒有脫水機)包埋、切片、染色、封片擠在一間十多平米的小房間裡。診斷室還算相對大些,但也只有20平米左右,陳舊的顯微鏡根本談不上清晰度,辦公室能擺放的桌子卻達不到每人一張。

新的工作環境,我們要懂得珍惜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2008年,按照市政府的規劃,醫院搬到了遠離市區的一個地方,新的環境,寬敞明亮的走廊,聞不到任何異味,全自動的儀器,整潔舒適的辦公桌,每個人還能擁有一臺電腦,與老院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工作十餘年,我見證了地壇病理科的改變,使我們發自內心的自豪,科室人員結構也逐漸越來越合理,儘管還會存在些許問題,但我們會做的更好,相比起曾經的工作條件,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當下,享受工作帶給我們的愉悅感。

清晨追趕公交車,因為心有方向

早晨上班走在路上,在離公交站臺不遠的地方,看到要搭乘的那輛公交車,會拼命的追趕,搶在它還沒有離開站臺之前趕上,然後氣喘噓噓的擠上車,很累卻倍感暢快。因為心裡有一個方向,奔跑,用輕盈的腳步,蓄積全身的力量,向一個方向衝刺,身苦心甜。

最近,心中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病理科是個什麼樣子呢?良好舒適的工作環境,數字可觀的收入,輕鬆愉快的工作氛圍……我們期待的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努力的也還有很多。

經歷十年,我們有了一席之地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如今,醫院搬到新址已經十年,醫院早已有了新的定位,科室類別逐漸完善,醫院已轉向綜合化發展。病理科所接觸的標本也逐漸多了起來,無論從數量和類別上,每年都在呈階梯式增長,技術員要求掌握更多的技術,醫生要會看更多的片子,每天都必須要求提升自身素質來適應醫院的發展。每年一次的肝病培訓班早已經把地壇病理這張名片輸送出去,還有主任牽頭組織的各種學術交流。至少,在北京城,我們已經有了一席之地。在主任的帶領下,在全科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正逐步與世界接軌。新的環境,因為忙碌,所以挑戰頗多;因為挑戰,我們從未放棄學習;因為學習,我們每天都過的充實。比起老院,當下無疑是個幸福感倍增的時代。

也許有一天,有張切片就是我們的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從非典到埃博拉,我們從未退縮,地壇精神一直推動著我們每個人前進。未來是個美麗的詞語,我們也終將肩負著社會的責任,將這種精神傳播出去,一起迎接美好的未來!也許有一天,我不用再和親人們解釋病理科不是化驗室,更不是管病歷的部門;也許有一天,我們的醫生會經常出入臨床科室忙於會診,學術交流大會上,主席臺上會永遠保留一個我們的位置;也許有一天,這裡的每一張切片都是我們技術人員的名片……加油!這一天,我們為之奮鬥,一定能實現!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張亮,1982年生人,2004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主管技師,病理科技術組組長,2004年入職北京地壇醫院工作至今。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