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医院迁建十周年征文活动推出的第16篇文章是病理科张亮撰写的《切片即名片》。张亮是病理科的技术员,他经历了医院病理科的变迁。清晨他气喘吁吁踏上公交车,可心中却溢满快乐,那是因为也许有一天,在世界舞台上,有张切片就是我们的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地坛医院,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媒体上,那是2003非典那年……近而熟知。2004年入职面试,我来到地坛医院,古老且不知名的大树,门诊楼三层、医技楼三层、住院楼三层,陈旧的楼内墙皮有些剥脱,和自己心中的三甲医院完全是两种样子。单从环境来看,似乎与一些县级医院的硬件相比都有差距,但这也确实是那个曾经捍卫北京城生死线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医院!

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的病理科是这样的

2004年,参加工作第一年,当时的病理科位于医技楼的三层,同层的科室还有消毒科、输血科,真正属于病理科的空间加在一起也不到一百平米的样子,更是没有一间像样的实验室。一个水池、一张桌子、一个“切菜板”、几把旧的快生锈的刀柄……就组成了当时的取材室。技术室没有像样的通风换气设备,标本接收、组织处理(当时还没有脱水机)包埋、切片、染色、封片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小房间里。诊断室还算相对大些,但也只有20平米左右,陈旧的显微镜根本谈不上清晰度,办公室能摆放的桌子却达不到每人一张。

新的工作环境,我们要懂得珍惜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2008年,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医院搬到了远离市区的一个地方,新的环境,宽敞明亮的走廊,闻不到任何异味,全自动的仪器,整洁舒适的办公桌,每个人还能拥有一台电脑,与老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工作十余年,我见证了地坛病理科的改变,使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豪,科室人员结构也逐渐越来越合理,尽管还会存在些许问题,但我们会做的更好,相比起曾经的工作条件,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当下,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愉悦感。

清晨追赶公交车,因为心有方向

早晨上班走在路上,在离公交站台不远的地方,看到要搭乘的那辆公交车,会拼命的追赶,抢在它还没有离开站台之前赶上,然后气喘嘘嘘的挤上车,很累却倍感畅快。因为心里有一个方向,奔跑,用轻盈的脚步,蓄积全身的力量,向一个方向冲刺,身苦心甜。

最近,心中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病理科是个什么样子呢?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数字可观的收入,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我们期待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的也还有很多。

经历十年,我们有了一席之地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如今,医院搬到新址已经十年,医院早已有了新的定位,科室类别逐渐完善,医院已转向综合化发展。病理科所接触的标本也逐渐多了起来,无论从数量和类别上,每年都在呈阶梯式增长,技术员要求掌握更多的技术,医生要会看更多的片子,每天都必须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来适应医院的发展。每年一次的肝病培训班早已经把地坛病理这张名片输送出去,还有主任牵头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至少,在北京城,我们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在主任的带领下,在全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正逐步与世界接轨。新的环境,因为忙碌,所以挑战颇多;因为挑战,我们从未放弃学习;因为学习,我们每天都过的充实。比起老院,当下无疑是个幸福感倍增的时代。

也许有一天,有张切片就是我们的名片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从非典到埃博拉,我们从未退缩,地坛精神一直推动着我们每个人前进。未来是个美丽的词语,我们也终将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播出去,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不用再和亲人们解释病理科不是化验室,更不是管病历的部门;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医生会经常出入临床科室忙于会诊,学术交流大会上,主席台上会永远保留一个我们的位置;也许有一天,这里的每一张切片都是我们技术人员的名片……加油!这一天,我们为之奋斗,一定能实现!

「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迁建十周年」切片即名片

张亮,1982年生人,200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主管技师,病理科技术组组长,2004年入职北京地坛医院工作至今。

请扫上方二维码,关注“北京地坛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了解医院信息、医疗服务内容、健康科普知识、医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