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仿生人爲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文 | 浩陽

由Quantic Dream製作的互動電影遊戲「底特律:化身為人」(Detroit: Become Human)於5月25日正式發售,該作將背景設定在2038年的底特律,仿生機器人的技術得到突破,已成功實現商業量產,融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玩家將分別從三位性格迥異的仿生人視角,體驗其從遵循程式命令到覺醒自我意識,最終走上反抗人類道路的劇情故事。

遊戲的導演大衛·凱奇通過這個近未來科幻故事再一次拋出“人工智能與人”的命題,實際上,近些年無論是遊戲(「勿忘我」、「殺出重圍」等),還是電影(「銀翼殺手」「我,機器人」等)、電視劇(「西部世界」「真實的人類」等)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主題進行過探討。巧的是,這些作品大都具有一點共性:仿生人與人類處在二元對立的局面,(主流)人類對仿生人的自由意志感到恐懼、厭惡或是敵視。為何創作者們會如此設定,為何人對仿生人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是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

恐怖谷理論(The UncannyValley)是一個有關人類對機器人與非人物體感知的假設,本文旨在對恐怖谷理論的含義及歷史發展做出概述,以期為玩家解讀「底特律:化身為人」及同題材作品提供一個新視角。

人對仿生人為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1.“恐怖”概念的提出。

恐怖谷理論,核心詞無疑是“恐怖”,其英文詞彙”Uncanny”來源於德文”Unheimlich”,意為神秘和令人恐懼的。對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見於德國心理學家恩斯特·延奇(Ernst Jentsch)於1906年發表的論文《恐怖心理學》(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anny)[1]。

恩斯特·延奇重點研究了小說《沙人》(E.T.A. Hoffmanns Der Sandmann)中人造人被肢解的情景對讀者造成的恐怖感,並對其緣由做出兩點解答:

(1)當無法判定生命物體是否仍存在生命時,人們會產生恐怖感,例如看到殘疾人或病重患者。

(2)當無法判定無生命物體是否會產生生命時,人們也會產生恐怖感,例如看到蠟像館的蠟像或仿真木偶。

人對仿生人為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恩斯特·延奇的論文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後者於1919年在論文《論恐怖》(The Uncanny)[2]中,對“恐怖”的概念做出更深層次的闡述。

詞源分析方面,弗洛伊德認為”Unheimlich”是”Heimlich”(熟悉的)和”Heimish”(本地的)的反義詞,而在德語歷史中,Heimlich一詞的應用有向反義詞Unheimlich靠攏的趨勢,也就是說,“熟悉的事物會讓人感到恐怖”。

對恐怖感產生的原因,弗洛伊德也歸為兩類:

(1)當受壓抑的年幼印象被複蘇,人們會感到恐怖,比如幼時被家暴,成人後再次見到家暴工具。

(2)當已克服的信仰似乎得到證實,人們會感到恐怖,比如曾怕鬼,後不信鬼,在實際見到鬼時會感到恐怖。

人對仿生人為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2.森政弘的恐怖谷效應

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政弘在上述兩位前輩的研究基礎之上,融入自身對類人機器人的研究與實踐經驗,做出了從“恐怖”到“恐怖谷”的開創性貢獻。其在1970年發表的論文《恐怖谷》[3]中,首次將“恐怖”概念引申到仿生機器人的設計中,提出恐怖谷效應

在同仿真物(如仿生人)互動時,雖然在一開始人對其的正面情感與其擬人度成正比,但在擬人度到達一個閾值時,人們會對其的好感會急劇下降,甚至產生極為反感的情緒,這時,仿真物越像人,人們就會越發感到反感和恐懼,直到這種情緒跌至谷底。

為了使自己的理論可視化,便於大眾理解,森政弘還繪製了恐怖谷理論曲線,參見下圖。

人對仿生人為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在曲線圖中,橫座標表示仿真物的擬人程度,縱座標表示人對仿真物的好感度,實線表示人對靜態仿真物(如蠟像、娃娃等)的好感度變化曲線,虛線表示人對動態仿真物(如仿生人、木偶等)的好感度變化曲線,兩條曲線下凹區間即恐怖谷效應,該區間曲線呈山谷狀,“恐怖谷”的“谷”字由此得來。從曲線圖中我們能夠得出三條規律:

(1)無論是靜態曲線還是動態曲線,都存在兩個閾值,在仿真物的擬人度達到第一個閾值後,人們對其的好感度會陡然下降,擬人度越高,好感度越低,恐怖感越強,直到擬人度達到第二個閾值後,人們對其的好感度才會觸底反彈。這一規律說明在做不到完全擬人的情況下,盲目仿真是不可取的

(2)在第一個閾值處,動態曲線的變化幅度明顯高於靜態曲線,且前者的“谷底”(極小值)較後者更低,說明動態仿真物的恐怖谷效應比靜態仿真物更強,即人們對仿生人等動態仿真物會產生更恐怖的感覺

(3)在第二個閾值處,對標的例子為屍體、殭屍,

說明在極端情況,人們對仿生人甚至會產生行屍走肉般的恐怖感受

人對仿生人為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3.恐怖谷效應的產生原因

在遊戲「底特律:化身為人」中,雖然仿生人在外形上已經基本上能達到複製人類模樣的效果,並且深度滲入勞動市場中,從事許多原本需要人類承擔的工作,如保姆、侍從、偵探等,但仍然無法達到恐怖谷理論曲線中第二閾值後的高度擬人程度。

最表面、最突出的不同,要數太陽穴上的光圈,即便是手動除圈後,看似與常人無異,一旦人們意識到是仿生人後,二者間更深層次的差異,如(物理)身體構造、(生物)可繁殖性、(心理)情感有無(對普通仿生人)等,就會浮現並刺激人們的神經,使其與仿生人劃清界限,(主流)人群還會在失業、失寵等外部原因的誘導下,對仿生人產生反感情緒,表現為視作“物品”,甚至拳腳相向。而仿生人覺醒後,理論上擁有了自主意識,擬人度更高,但人們對其的好感度進一步下降,從反感上升到敵視的現象來看,「底特律:化身為人」中仿生人的擬人度仍處於恐怖谷理論曲線中第一閾值和第二閾值之間

對恐怖谷效應背後的內在機制,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不同學者各執一詞,大致可分為兩派:

(1)迴避本能。

以機器人科學家卡爾·麥克多曼(Karl MacDorman)和神經學家克里斯蒂安·凱賽爾斯(Christian Keysers)等人為首,其認為恐怖谷效應是人對群體內非正常個體的迴避本能。該假說適用於「底特律:化身為人」中的普通仿生人,當人們在視覺、心理等方面感知到仿生人與人的差異後,大腦會本能地將其判定為“不正常”,進而刺激神經觸發迴避反應,即引發厭惡、恐懼等情緒。

(2)認知錯亂。

以認知科學家艾斯·薩伊琴(Ayse Saygin)和心理學家科特·格雷(Kurt Grey)等人為首,其認為恐怖谷效應是大腦預期同現實之間發生不匹配造成的認知錯亂引起的情緒反應。該假說適用於「底特律:化身為人」中的覺醒仿生人,人們預期仿生人沒有自主意識和自由意志,因此當見到覺醒仿生人展現出真實情感的時候,人們的預期與現實之間出現差異,人們不能理解仿生人在外表無法做到與人100%相同的情況下卻擁有和人一樣的情感,導致認知失調,這種無法理解進而引發恐懼、敵視等負面情緒。

人對仿生人為何總是抱有敵意——恐怖谷理論

——

不知道20年後是否真的會出現遊戲中那樣的仿生人。

如果遊戲成真的話,你是否會觸發恐怖谷效應,對仿生人產生敵意呢?

參考文獻:

[1] Ernst Jentsch. Zur Psychologie des Unheimlichen[D]. Psychiatrisch – Neurologische Wochenschrift, 1906.

[2] Freud,S. TheUncanny [M]. trans. McLintock, D. New York: Penguin, 2003.

[3] Masahiro Mori. The Uncanny Valley[J].Energy, 1970.

關注TapTap發現好遊戲,給你帶來全球最棒最好玩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