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巴普洛夫大樓,爲何德軍三個月都攻不下?

難忘情人


巴普洛夫大樓,是一座位於斯大林格勒的四層紅磚建築,正好在一個十字路口,所以是個絕佳的觀察所,而且距離這裡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蘇軍由東岸向西岸進行補給的重要哨所,重要性不言而喻,原本已經落入德軍手中,只是他們認為沒什麼重要性,所以防衛鬆懈,又被蘇軍奪了回來,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中是一個重要的據點,當時守著這座建築的是23名蘇軍戰士,和數倍於自己的德軍浴血奮戰,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因為當時帶領他們而一名叫巴甫洛夫的中士,所以最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樓。



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棟建築,都成為了抵禦德軍的堡壘,士兵的生命平均不超過24小時,軍官也不超過三天,雙方可能一個在廚房,另一個在客廳,就這麼近距離射擊,屍體都成了掩體,傷亡慘重,而德軍的重型武器也根本無法在巷戰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只能硬攻。

而巷戰是戰爭中最慘烈的一種戰爭方式,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二戰著名的巷戰,這裡原本就有很多工廠,所以建築大多是混凝土加石頭,比較堅固,而且這棟大樓底下的地下室,為了安全,至少有兩個出口,同時用來作指揮所,彈藥和補給儲藏室,而且當時留在這裡的30多個居民,挖通了這裡和周圍汽油廠,麵粉廠的通道,指揮官每天都會通過這些通道過來指揮戰鬥。



為了能更好的進行戰鬥,他們把整棟打樓的玻璃被全部拆下來,避免交戰時,裡面的人被玻璃碎片劃傷,一層也都加了鐵絲網,以防止德軍從外面向裡面扔炸彈。

地面也做了處理,用沙子鋪起來,避免被崩起來的碎石塊崩傷,在樓的在牆上畫一些偽裝的射擊口,用來誤導德軍,而反坦克炮,則放在地下室通風口處,低矮隱蔽。迫擊炮則放在閣樓視野開闊處,同一樓層的每個房間都被打通,方便進出,不同樓層之間也打了洞,然後做一個簡易梯子可以上下活動。

經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防禦,來自不同民族的二十三個蘇聯士兵,在這幢建築裡苦苦支撐了三個月,堪稱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


軍事一點通


巴普洛夫大樓,位於斯大林格勒,二戰時期,是一座4層紅磚樓房,是蘇軍防守的一個重要據點。

戰爭期間,先後有巴普洛夫中士等23名戰士,以及30名左右的當地居民居住守護此樓,配有波波莎衝鋒槍、莫辛-納甘步槍、1挺馬克沁重機槍、3支反坦克槍、2門50毫米迫擊炮等武器。

在此樓附近蘇軍埋了大量地雷,從大樓到汽油庫和麵粉廠大樓,蘇軍挖了交通壕,在大樓周圍設置了不少明暗火力點,由地道和大樓相連,蘇軍一名連長几乎每天都從麵粉廠大樓到巴普洛夫大樓指揮作戰。

最終,大樓被德軍炮火摧毀,但混泥土結構依然完整,直到將德軍趕出此區域,大樓一直是蘇軍的重要支撐點。

巴普洛夫中士率領蘇軍戰士和居民,一直戰鬥在1月9日廣場上這座4層樓房,打退了德軍無數次突擊。

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震驚了交戰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蘇軍與突入市區的德軍,幾乎在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都發生了激烈的對抗,雙方為爭奪每座建築物,都拼盡了全力。

在斯大林格勒,隨處可見巴普洛夫這般樓房,尤其是工業區的建築物,多以鋼筋混泥土和石材為主,非常堅固,可以抵禦大口徑炮彈的轟擊。

巴普洛夫中士率領的戰士們,採用了許多典型的防禦戰術,有反坦克槍打擊輕型坦克,或攻擊持通用機槍的德軍機槍手,室外交通壕,可作為外部防禦和突擊陣地。

馬克沁重機槍,一般放在窗臺上,用沙袋作掩護,射界開闊,能阻擋步兵的衝鋒。

大量的單人射擊掩體,適合步槍手射擊,衝鋒槍手射擊更是靈活機動,從而發揮出自動槍械的火力優勢。

樓上各窗口,包括開挖的射擊孔,都適合士兵扔手榴彈,手榴彈是巷戰一寶,另外一寶,就是衝鋒槍,兩者都能在近距離內給對手以極大的殺傷。

狙擊手和觀察哨位,都在最高層,或樓頂(如果可以爬上去的話),此處,也是迫擊炮理想的陣地,及炮手絕佳的觀察位置。


蘇軍的防禦,從地下室開始,一直到樓頂,層層設防,處處是陣地,每個窗口都是戰鬥位置,窗口玻璃全都拆除,防止玻璃碎片傷人,步槍、衝鋒槍、重機槍、反坦克(槍)炮、迫擊炮、手榴彈等,步戰武器除了大口徑火炮外,幾乎都不缺了。

指揮所、彈藥室、食物、飲用水等都設置在地下室,巴普洛夫大樓甚至設置了列寧室,備有跳棋、骨牌和各類書籍,政治活動也在此進行。

蘇軍將每座建築,都改成了堅強的堡壘,此類象巴普洛夫這般樓房,除非轟炸機投擲航空炸彈,或者用地面152毫米重型榴彈炮轟炸,否則,單靠步兵手中的槍械、迫擊炮等是極難攻克的。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首先題主的“為何德軍三個月都攻不下?”的數據是錯的,巴甫洛夫大樓整個堅守的時間是58天,也就2個月不到的時間,目前若你去伏爾加格勒(1961年將斯大林格勒更名為“伏爾加格勒”)旅遊,那裡還有“巴普洛夫大樓”的一面牆,而上面清晰的刻著“58”。

至於為什麼巴甫洛夫大樓能夠頑強堅守?總結出來有3個點。

德國空軍“不敢炸”

1942年9月13日,在希特勒的親自督促之下,有“御林軍”之稱呼的德國第6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城區北部發起了強力突襲。

而蘇聯則集中了第62集團軍、第64集團軍嚴陣以待的打巷戰,且蘇聯將領在德軍入城那一刻起,就制定了“和稀泥”戰術,即讓蘇軍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完全相互攪到一起。

因而斯大林格勒除了在德軍進城之前,遭受了德國空軍猛烈轟炸,大片房屋變成廢墟外,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空軍都無法再進行有效的轟炸。

在那個沒有精確制導炸彈的年代,很有可能德國空軍的炸彈扔下去,死的全是德國士兵,所以這是巴甫洛夫大樓能夠守住58天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德國空軍“不敢炸”。

假如斯大林格勒巷戰中,蘇德士兵分割清晰,以德國空軍的帶彈量,發動幾次點對點的投彈整棟樓都垮了。

德國陸軍“不願意”炸

在德國陸軍進城之前,德國空軍的容克-88轟炸機已經將整個斯大林格勒的建築用燃燒彈弄塌的差不多了。

而巷戰的核心點在沒有GPS的年代即為爭奪“制高點”,用“制高點”帶來的視線,對敵人進行近距離的火力輸出。

因而斯大林格勒僅存未塌的建築成為了交戰雙方都想要的“金娃娃”,所以對於進攻的德軍來說,一座完整的巴甫洛夫大樓的價值遠高於一座廢墟。

因而這也就是為何德軍自始至終都不願呼叫空軍對大樓進行徹底的轟炸,或者是自己抬榴彈炮來將其轟平的重要原因。

蘇聯士兵的堅守

首先由於蘇聯是個高緯度的國家,全國整體氣溫都非常的低,在那個沒有大規模暖氣供應的年代,為了保暖蘇聯人只能用紅磚將牆砌的非常厚。

而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即為,能在戰役初期的大轟炸中存活下來的斯大林格勒建築,在防禦水平上都達到了“碉堡級”別,一般的小口徑炮彈根本無法對它造成任何致命傷害。

與此同時別看鎮守巴甫洛夫大樓的士兵只有23名,他們的火力配置可一點都不差,50毫米迫擊炮2門、馬克沁機槍1挺、3把反坦克步槍。

且還有30餘名的平民做搬彈藥的後勤補充,更要值得注意的是,巴甫洛夫大樓並不是孤軍奮戰,當大樓作為制高點火力輸出之後。

蘇聯軍隊立刻圍繞巴甫洛夫大樓構建了一個密集的防禦網,當德國軍隊進攻巴甫洛夫大樓時,大樓之外的蘇聯士兵會從四面八方射擊。所以德軍攻打巴甫洛夫大樓不是隻跟23人戰鬥,而是在跟所有斯大林格勒駐防士兵打。

配圖來源網絡,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