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輕記者發了篇調查報導,氣的蔣介石大罵「危言聳聽有礙抗戰」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

日軍自1937年全面侵華以來,處處鋒芒畢露,卻無法快速佔領整個中國。他所得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城,城外的地方表面上在自己手中,實際上統治卻是虛化的。日本國內的軍需供給根本無法滿足他在中國戰場的需要,因此他不得不從中國的百姓手中搶奪。

一年輕記者發了篇調查報道,氣的蔣介石大罵“危言聳聽有礙抗戰”

就在日軍地毯式搜刮糧食的同時,土匪四起,雜牌軍不斷。各路搶糧大軍,很快就把老百姓的那一點點救命糧都搶光了。此外因為是戰時,糧食產量驟減,很多的莊稼地變成戰場。本應該麥浪翻滾,卻處處都是彈雨槍痕。

這一矛盾在中原人口大省河南最為突出。

1942年12月,張高峰作為《大公報》的記者被派到了河南,隨後他的報道,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

張高峰奉命之後,經過陝西前往河南,沿途看到了大量的逃難者,路邊走不動倒下的災民非常之多。眼前的一切對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記者來說,一時很難接受。河南到底出了什麼事,變成了這樣的人間地域。

到達河南後他發現,這片土地不僅遭受著那些共有的災難,還有好幾種其他災難相繼而來,到處民不聊生。一般情況有了旱災是不會有水災的,但是在河南,兩者同時來是常有的事。初春之時氣候乾旱,莊稼作物種不下去;到了夏季大雨集中,莊稼極易被毀。此外,河床遠高於地平面的黃河,每年總要氾濫幾次,使一大片的地方變成澤國。同時遇上旱災與雨災,雖說很難。但常年住在河南的老百姓,有他們勉強過活的本事。但不幸的是,蝗災這時也來湊熱鬧。蝗災是中國農業史上一個最頭疼的問題,老百姓在計無可施的時候就會去求神,這是中國百姓最相信的一個辦法。天旱了,求龍王;發洪水了,拜河神;蝗災來了,就拜蝗蟲廟。城隍廟的數量,就是蝗災在中國古代發行頻率和範圍的客觀反映。

一年輕記者發了篇調查報道,氣的蔣介石大罵“危言聳聽有礙抗戰”

當時統治河南是著名軍閥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是位履歷戰功的將軍,幹過些英勇之事,但其治軍很有問題。在整個河南都陷入水深火熱之際,其手下卻四處豪搶,為害一方。河南人總結四大災害為“水、旱、蝗、湯”。

面對這樣的現實,張高峰能做的只有好好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把真實的河南報道出去。

在洛陽、豫西、豫東等地的採訪中張高峰發現,自然災害確實嚴重,更嚴重的國民黨對消息的嚴密封鎖。這樣嚴重的災情,民國中央政府對此幾乎絲毫不知,對於社會上傳來的絲絲縷縷的傳言,統治者也抱著一切向好的態度,只認為是傳聞。

在天災人禍百般蹂躪中的河南人,已經無法承受任何的稅賦,由於當地政府的消息封鎖,民國中央政府對傳言的無視,大災之下的河南依然絲毫無減的承擔著應繳的稅賦。而這些隱藏在河南大災背後的原因,百姓看不見,但而前往採訪的張高鋒很清楚。

經過一番調查,他認為這次看似天災的大劫實為人禍。

1943年1月17日,他的通訊稿《飢餓的河南》寫就寄回了《大公報》。

首先看到稿子的是《大公報》的主編王芸生,這篇稿子報不報,該怎麼報是他最關切的事。最後王芸生對稿件進行了一個簡單修改,並把題目改為《豫災實錄》,刊登了出來。第二天,王芸生根據《豫災實錄》又發了一篇社評《看重慶,念中原》。一篇通訊,一篇社評,立刻在全國引起一片軒然大波。

蔣介石看了報道之後異常生氣,想起接下來的連鎖反應勃然大怒說《大公報》:“危言聳聽,有礙抗戰”。並在當天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勒令《大公報》停刊三天。

一年輕記者發了篇調查報道,氣的蔣介石大罵“危言聳聽有礙抗戰”

報館被封在民國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大公報》被封卻很少見。大公報的創始人張季鸞、胡政之等同很多的國民黨政要都很熟。特別是張季鸞是民國極少的幾位見蔣介石不需通報之人。雖然此時張季鸞已經去世,但是《大公報》仍然保持著高質量,大影響的狀態繼續發行。王芸生等一批新人也已經成為民國報界的風雲人物,所以封《大公報》的影響必然更大,甚至遠大於那篇報道。

但是蔣介石還是封了,可見其對此事的報道的憤怒。

在河南,氣急敗壞的湯恩伯以編造虛構的罪名將張高峰逮捕,將他關押了半年到1943年8月份才被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