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時期那麼頑強,對上滿清卻不堪一擊呢?

書荒屋說歷史


題主這個問題看似宏大複雜,實則就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戰術問題——

對待潰敗之敵應該“窮寇莫追”還是“狠追猛打、斬草除根”

李自成和張獻忠率饑民起兵,先後轉戰大江南北10多個省份,各自麾下兵力鼎盛時期分別達到100萬和40餘萬之眾,但是他們建立起穩固大後方根據地了嗎?基本上沒有,而這既是他們的戰術優勢,也是其最大的戰略弱點

無論李自成還是張獻忠,起兵10多年間,都失敗過無數次——李自成戰敗了上百次,其中被打得近乎全軍覆沒的慘敗就至少有3次,特別是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傳庭和洪承疇潼關設伏,李自成僅剩18騎逃入商洛山。但明廷卻以為大功告成,沒有派兵繼續搜剿農民軍殘部,導致1年多後李自成就重整旗鼓再次出山

張獻忠比李自成狡詐得多,他在遭到明軍左良玉部重創後馬上接受明廷招安,卻保留兵權、畫地為牢,暗中休整部隊、壯大軍力,如果明廷及時採取強有力措施將張獻忠所部分化、瓦解,又怎麼可能讓其在接受招安2年後就重新起兵,以至於短時間內席捲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大片區域呢?

可見,明廷“剿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夠堅決、徹底,總是給自己留後患。但是等到清軍入關後,前者對於農民軍可就沒那麼客氣了,而是

將“兵貴神速、除敵務盡”作為最高作戰原則。

以清軍追殲李自成大順軍為例,作戰時間表都是以天來計算的,根本不給對手任何喘息之機。

1644年4月23日,清軍在一片石擊潰李自成所部。4月30日,李自成率部放棄京師西撤,2天后清軍就佔領北京,並安排順治帝遷都北京,同時安撫明朝軍民以籠絡人心。緊接著,清軍就以吳三桂所部為先鋒,阿濟格、多鐸等親王率主力督後,開始窮追大順軍。從5月2至3日,李自成部隊連續被追兵擊敗,退入山西,其原本奪取的山東、河北、晉北、豫東等地區不出1個月就丟了個乾乾淨淨。

同年7月,稍微緩過一口氣的李自成開始局部反攻,卻在這個節骨眼上高層爆發內訌,傑出將領李巖兄弟遭誣陷被殺,農民軍內部更加矛盾重重。結果,到1644年10月大順軍反攻失敗,山西全境落入清軍手中。山西一丟,李自成老家陝西門戶洞開。2個月後(1644年底)清軍發起西征,從邊外繞道綏德一路攻克延安等重鎮,於1645年元月攻至西安城下。

因為無法堅守立足,李自成只好繼續率兵撤退,出武關南下至襄陽、武昌、九江。

由於清軍追擊太緊,農民軍根本得不到絲毫喘息,結果連戰連敗,士氣越來越低落,終於在1645年5月上旬李自成進入九宮山後遭地方武裝襲擊身亡,大順軍餘部也潰散四方。可見,要想真正打敗擅長流動作戰的明末農民軍,說到底要訣就一條——死纏爛打。


網言軍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李自成、張獻忠都堅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實力卻長江後浪推前浪!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從起義到最後失敗,總體實力變化都不大,甚至說後期的實力要強於崛起時的實力,戰鬥力總體上是在線的。

但是,明朝後期的軍隊,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幹活,喜歡“打活仗”。而且很多管軍和民軍都是鄉里鄉親,很多時候不忍心弄得魚死網破,所以明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反觀清軍,創業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捨得玩命,又因為是外來戶,沒有人情債壓力,所以打起仗來沒什麼顧慮,能夠將民軍打得狼狽逃竄。

所以,民軍面臨的對手時不一樣的,當然結局也就不一樣!

1、先說明軍

從1628年明末起義軍的第一把火燒起來開始,整個崇禎年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就不曾熄滅。在這十幾年時間裡,明朝曾創造了多次可以一舉消滅起義軍的機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紛紛失敗,雖然一再失敗,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為徹底撲滅農民起義軍做著努力。

在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明軍雖然出現了洪承疇、曹文詔、左良玉、孫傳庭等優秀將領,但是由於明朝固有的軍戶制度,導致明朝官兵積極性大為降低。甚至因為明朝為剿匪而加設的“三餉”,導致很多官軍也加入了民軍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將領出工不出力,導致明朝始終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征剿部署,最後導致農民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像洪承疇這樣盡職盡責的將領,雖然幹活努力,但是手裡也沒有足夠的白銀,這就導致很多將領只能以愛國主義教育喚起廣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後為了江山社稷消滅走投無路的農民兄弟。

這本來就扯淡,沒有錢,誰也不願意餓著肚子扛槍打仗!

2、再說清軍

相比於明軍的空洞,清朝很務實。

務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關外時,只要是主動投降過去的漢人,後金都以禮相待,讓人感覺到組織的溫暖,所以投降過去的漢人無不感激涕零,進而捨生忘死。

因為捨得付出,捨得將搶來的東西分給給自己賣命的小兵,所以清軍的戰鬥力強悍無比。

在入關後,這一優良傳統得到了延續。這就導致很多明朝降將,比如吳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組織一樣,感激之餘不忘立下誓言:不剿滅起義軍誓不歸!

和明軍相比,清朝統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嚐到甜頭的漢奸們無不以一當十,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自然不是對手。

清軍的八旗,是一個兵農合一的組織,也是一個類似於股東大會的組織,因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滿人是,蒙古人是,漢人也是,所以,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說,制度和利益決定戰鬥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將領在明軍陣營中碌碌無為,而到了清軍陣營就生龍活虎。

這樣的對手,李自成、張獻忠等是應付不來的!

再加上天災人禍,比如肆虐華北的鼠疫災變,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餉,都導致農民起義軍戰鬥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軍的對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裡面不談明朝後金的政治經濟情況,只從戰鬥力層面分析,明朝末年衛所制度崩潰,糧餉不足真正有戰鬥力的就只剩下邊軍了,洪承疇孫傳庭也就是倚仗他們打得高迎祥覆滅,李自成十八騎逃走,但是運氣好每到絕地的時候滿清就入關了,出商洛山後,正碰上中原大災大旱遍地逃荒流民,李自成採用自然淘汰法則,每打破一座縣城,把糧食所有物資一掃空,老百姓留下也沒吃沒喝,只能全家老幼跟隨免得餓死,下一座城池這些人作為炮灰衝鋒在前,幾次不死就可以作為步兵,會騎馬的升為馬隊加上投降的明軍山匪,這樣滾雪球下來,幾十萬大軍就誕生了,核心是老營,主要成分是馬賊杆子,還有部分投降官軍家丁,一人雙馬基本都會騎射,能力據說接近清兵馬甲,不過平時只是作為哨騎和督戰隊很少打硬仗,進北京人數最多時候有一萬兩萬三萬好幾個數字,我估計不會超過三萬人,再往下是驍騎馬隊,也就是精銳步兵升級會簡單騎馬絕大部分人沒有馬上射箭能力,基本騎的都是劣馬或者騾子,不過機動性強了很多,下面就是步營了,打仗攻城主要戰鬥力除了投降的明軍主要是活下來的饑民也有一定戰鬥力,剩下的就是龐大的饑民炮灰了,他們遇到的對手明軍都是些內地弱兵一個總兵有戰鬥力的也就是幾百家丁,剩下的刨去吃空餉二三千人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明軍騎兵非常惜缺,戰場偵查和對方老營沒法比,沒有哨騎出門兩眼一抹黑,闖軍一埋伏一個準,被饑民圍上沒馬跑不掉就是蟻多咬死象,一個個所謂名將被打敗被消滅,也讓李自成對明軍對吳三桂根本不重視。進北京腐化加上瘟疫,戰鬥力大打折扣,對手清兵確實那個時代的BUG,除了搏戰無敵騎射犀利,後期火炮都超過了大明,雙方決定命運的一片石大戰為了儘快擊敗吳李自成壓上老營,結果清軍以逸待勞只用了兩旗還不是全部就輕鬆擊潰了最精銳的老營兵,而且李一路被趕鴨子丟掉了全部步兵和火炮和全軍覆沒沒啥兩樣。清兵入關以後,李自成最拿手的饑民包圍完全沒用,騎兵能力差距太大守城對方有紅衣大炮,每次打仗和送人頭沒什麼兩樣,自然就只剩下跑了。

至於張獻忠平時打的硬仗更少和李自成差距都不小,號稱二十萬大軍第一次照面就被清兵幾十個偵查哨騎射死了簡直是笑柄!


萬川集海2


謝邀。這個問題有質量,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在以前我已經從內亞格局變動、戰略戰術、戰役法等角度寫了農民軍為何不如清軍。最近又在思考,其實還應該有一個角度:政權建設的成熟度。李自成面對的明王朝是大廈將傾還各種作死的王朝,面對的清王朝是二世之餘烈,奮鬥三十年的上升王朝。而李自成的政權建設才剛剛開始。

1、清(後金)政權的發展與變遷

如果努爾哈赤穿越到1644年,他一定不認識順治這個王朝。因為變化太大了。

A.都城三遷,政權形成

努爾哈赤本來是大明建州衛指揮使,龍虎將軍,和朝廷貿易。後來由於

邊界衝突、貿易(等有邀請再細說)等原因就和大明翻臉,然後打敗了大明。

赫圖阿拉(興京)→遼陽(東京城)→瀋陽(盛京),也就如此遷都。這意味著政權變化。不再是女真人+少量蒙古、漢人逃民的政權,實實在在管理上百萬遼東漢人,還得面臨毛文龍、孫承宗兩邊滲透

(這就是努爾哈赤佔了遼東的環境)

努爾哈赤最初採取政策較為柔和,把居民編戶,類似於遼朝最初的做法。後來隨著封鎖、叛逃、民變,自己年齡也越打越大,脾氣越來越暴躁,變得越來越極端,大量屠戮漢人,鬧得內部危機四伏,尤其是寧遠之戰失敗,引發內部危機更嚴重

皇太極上臺後,想借戰爭解決危機,在寧錦被袁崇煥打敗,內部危機四伏,逃人非常嚴重。當時畢自肅、袁崇煥等都認為後金要倒。明檔就有一份材料顯示有五百個女真人投降,押送延綏安插。

B、政略轉型

治國當需未雨繆。皇太極顯然不是如此,在1629年,袁崇煥統一事權,兵強馬壯,封鎖線更加完整。而且明朝在宣大已經和林丹汗議和。形勢非常惡劣。所以皇太極軍事冒險,率領大軍從薊鎮入關,是為己巳之變,此戰完全打亂了明軍的戰略部署與封鎖皇太極贏得了戰略機遇期

相對從容處理內外事務。

(己巳之變對皇太極有特殊的意義)

對八旗內部而言,一方面藉著丟失關內四城處置阿敏,藉著大淩河事件處置莽古爾泰,加強集權;一方面在最高戰略會議上確立對明朝劫掠原則,對八旗上下必予以妥協,保障其利益。到1636年代善的下跪完成了集權,

從部落國家向集權國家轉型完成

對蒙漢而言,一方面力改努爾哈赤時代的屠戮等不佳政策,並把關內四城屠戮歸過與阿敏,對漢人降將、降兵予以有待;同時對從龍的漢人、蒙古人編入八旗;另一方面,建立滿漢聯盟,內蒙盟旗+漢軍三順王一順公。為政權提供了智力、技術、馬匹的支持。

對應的就是征伐,用戰爭推動改革,用改革強大國力,形成良性循環。

到1642年為止,皇太極確立了在八旗的絕對地位,政權也成了滿蒙漢,內有滿蒙漢八旗,外有內蒙盟旗+漢軍三順王一順公的會盟機制。當然還有半島、外喀爾喀的朝貢部分。

C、戰略轉型

其實皇太極在任時期,已經在逐步調整清軍劫掠型作戰問題,但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只能妥協。

1644年,李自成佔了北京。清朝在多爾袞主持下正式確立入關戰略。洪承疇的話很有代表性:

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雖間有一二嬰城固者,不過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是則明之受病種種,已不可治,河北一帶,定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耳,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宼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遂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宼角也,為今日計,我當任賢以撫眾,使近悅遠來,蠢茲流孽,亦將進而臣屬於我。

清軍在實行政策上不再劫掠就可以了。加上吳三桂投降,山海關一戰取得勝利。

一個完成集權的高度軍事化政權轉型自然是很快的

同時保障就是瀋陽的府庫銀子充足,開始給士兵發工資,加上其他開支,短時間耗費百萬兩,之後佔了山東、山西、河北,財富就更容易獲得了。當然這背後的根源是完成了八旗內部集權與三方會盟的利益訴求

D、小結:

到現在很容易發現其實皇太極在任時期,清朝已經實現了政略轉型,不再是部族政權,成為一個完成集權的高度軍事化政權轉型。而且充沛的積累,成熟的處理滿蒙漢經驗,都為戰略轉型奠定了基礎與前提。

2、大順、大西的政權建設

李自成十八騎在商洛山中做什麼今天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確實總結了失敗經驗,出來就開始政權建設:攻佔城池即任命官員,雖然不努力守(也是最初當坐寇被打怕了)

許多人爭議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政權建設,其實這不重要,最早1640年,最遲1642年。

至於建設效果,肯定比張獻忠要好很多。李自成的政權大致有四個階段:河南下地方隨意設官任職;襄陽建官守土;西安三秦開國,有了國家規模;佔了京師,傳檄天下

可以發現,他沒有徹底改變流動作戰傳統,政權建設會比較草率,在各地大順政權是沒來得及深入下去(不然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怎麼那麼快易手)。

對州縣政府的治理控制動員顯然不如清軍,政權核心部分的後備力量也不足,政權還在草莽階段,勝敗全憑一個勢字,力不足

總結: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面對的是一個完成集權的高度軍事化清政權。無論從什麼條件看,清政權都是當時東亞世界最有組織力、戰鬥力與政權建設有朝氣的。

到了孫可望、李定國在雲貴推行軍事化管理後,加上清軍的攻擊超過了戰略頂點,雙方才有了對峙的可能

參考文獻: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

《明朝檔案總彙》《崇禎長編》《守鄖紀略》《綏寇紀略》

《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

《袁崇煥集》《撫遼疏稿》

《南北戰爭三百年》《經略幽燕》《拓邊西北》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從一個組織發展過程來看,滿清是當時顛覆性多民族包容的上升趨勢勢力,而明朝是一個垂垂老矣,內部體質固化,沒有新鮮血液加入的下降趨勢勢力,相較前兩者雖然李自成的集團是更新的上升勢力,但在發展過程中體系不完善,也一味在小農階層封閉自守,自然不足以贏得天下。



首先明朝立國兩百多年後由封閉守舊的官僚集團把持著固有利益,不僅排斥外來新鮮血液,甚至會將內部想要改變崛起的新秀排擠出去,這樣一個集團必然會持續走向下坡路。

原本科舉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打破內部禁錮的一個創舉,前有張居正之流也正是因為科舉進入統治集團,為了打破傳統利益禁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出現了萬曆中興,奈何身死而法滅。後有袁崇煥、洪承疇之流通過軍功進入體制內,然而卻因種種原因被殺,被排擠。這種長時間發展存在形成的僵化體制是已經無法再繼續運行下去的,除非完全破舊重造,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反觀滿清,從成立之初到入關前的近半個世紀發展,基本上是在吸收聯合包容其它民族的優秀基因和人才,融合出一個全新的高效運作體系,如早期統一女真各部,征服並聯姻莫南漠北蒙古,吸收關外漢族勢力,設立漢八旗制度,相繼拉攏引誘明朝優秀人才加入,甚至後期入關後基本上靠明朝投降將領搞定了南明及張獻忠等,基本上這個體制平臺一直在包容最優秀的人才幹事業,焉有不成功之理?

我們再看李自成,除了團結身邊的窮兄農弟,就憎恨一切明朝統治階級士大夫以及地主皇室,像流寇一樣殺到哪裡就搶到哪裡,進入紫禁城之後更是鬧的雞飛狗跳,殺伐綁票明朝官僚,拒絕招納想要投降自己的原明朝上層官僚人士,甚至連手握重兵防守滿清的吳三桂願意有條件投降都逼殺了其全家,這樣一個小農思想組織如何能不敗亡?



李自成只是基於明朝的腐朽不得人心,其趁勢崛起,但是領導沒有發展的眼光格局,同時根基不牢,所以崛起快,而滅亡也就更快,三者之中,在當時環境下,滿清反而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先進勢力,故而最終贏得天下,且滿清入關後其騎兵優勢又融合了中原及南方的人力和財力最終滅了漠西蒙古葛爾丹,又將青海新疆外蒙收入囊中,實際上是能力圈邊際的繼續擴張,不幸中有大幸,不得不說是中國結束封建王朝之前最好的民族解決方案。


牛牛的事兒


首先 題主這裡的“頑強” 確實道出了李張二人及其部隊的頑強 而為何頑強 憑什麼頑強 這個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百姓為基礎 得到百姓的支持 其雖然經常遭到官軍挫折 甚且一敗塗地 然而根基並未遭到沉重打擊

但從其作戰厲害來講 其實並不盡然 縱觀李自成戰爭史 經常被明軍打的丟盔棄甲 以至於走商洛山 當改變這樣的處境是崇禎十三年以後往河南的發展 縱使這樣 在他踏入京城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比如周遇吉的死戰 雖然最終拿下了京師 然而由於他沒有與滿清八旗交戰的經驗 也沒有遇到遼東鐵騎這樣精銳且強悍的部隊 所以一接觸戰爭便感到吃力 最終由於八旗鐵騎的注入 早已疲憊的大順軍又因為風向等因素一敗塗地 匆忙奔逃回北京即皇帝位而遁回陝西 這可以說明題主所謂的大順軍一敗塗地

至於張獻忠面對清軍不堪一擊這個問題 其實並不嚴謹與準確 首先 張獻忠並沒有直接如強盛時期的李自成與滿洲八旗參與戰鬥 張獻忠在對南下四川的豪格部滿洲八旗作戰以前 其實戰鬥力已經為故明的四川官軍及四川武裝地主楊展 於大海 李佔春等所消耗一大部分 尤其是楊展在彭江口阻擊之下 使其大敗 遏制其南下重慶的戰略而不得不北返成都 與已經佔領漢中南下的豪格部滿洲八旗決一死戰 由於劉進忠的獻策及指導和滿洲八旗突然殺入與張獻忠並未進行多大防備的情況下敗死

若言與清軍交戰的大西軍在張獻忠敗死以後 單論戰鬥力而言 似乎大西軍與大順軍旗鼓相當 這個旗鼓相當可以從後期兩個政權投順南明以後的戰績而窺測一斑 並且也可以由此知道後期的大順與大西軍隊在與清軍的戰爭上 並不遜色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大順 大西后期的忠貞營 劉文秀 李定國等部隊通常是與降清的漢軍進行鬥爭 也就是吳三桂 尚可喜等故明武將 也就是說 大順 大西軍很少直接與滿洲八旗的清軍交戰 但是從李定國衡州之戰來看 似乎滿洲八旗戰鬥力對比農民軍出身的李定國大西部隊並不見得更強 並且從姜驤大同歸明與鄭成功北伐(達素敗兵廈門)也可以看出滿洲八旗戰鬥力 大抵滿洲八旗入關以後通常駐防於京畿 對於南征北戰 攻城略地 並不直接投入 而是讓投降過來的吳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棟 金聲桓等漢軍八旗充當打手 事實證明這些打手確實強悍 為清朝奪取明朝江山獻出了相當大的功勞 滿洲八旗即便投入也是作為監軍與輔助的作用 不得已不用滿洲八旗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洲八旗人員少 據《大義覺迷錄·卷一》雍正諭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云云 此處所指的十萬 當是滿 蒙 漢三軍編制之下的清軍 所以除去二者之下 真正的建州八旗 即滿洲八旗 不出四萬人 此四萬人是清朝貴族的保障 不到萬不得已 通常不會去動用這支部隊

綜上所述 從清朝一方面來講 大抵清之亡明與大順 大西“不堪一擊” 在於滿清以漢人作打手 誠如雍正所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大義覺迷錄·卷一》)故並不能言“不堪一擊”之結論 若持有“投降清朝 即清軍”之論點 則另當別論 然而若論姜驤 金聲桓 李成棟歸順南明又當如何界定?

從南明一方面來講 南明內釁比比 文武相軋 朋黨互立 此予勝敗影響頗大 若昭廟之世 其敗亡 即大抵歸於文武不和 門戶各立而內釁所造就者 其門戶者 乃吳楚黨爭 而士大夫多謀私利 故局勢愈壞 雖然李寧夏 金昌國 王繁昌 反正復豫章而粵東 政府猶不能支援 而二省亦不能相互聲援 各圖私慾 其寧夏尤甚也 及南昌危難之際 方攻贛州 其昌國圍贛州之際 寧夏不能支援 破竹贛州 卒被禍信豐 而何黎平亦自圖私立 欲扼堵無錫等文武 其之復楚而旋失 卒致敗亡 不可卸其責也 他若秦晉之釁者 於局勢愈發困厄耳 卒致亡明國祚 而大順 大西亦亡矣







張洵美


作為提問人,我也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闖王”李自成成功地扼殺了不和親、不納貢的大明王朝,並助攻滿清獲得MVP。可滿清並未如同他想的知恩圖報,反而將其逼上了絕路。

李自成的流寇生涯可謂是出彩,無論崇禎怎麼集結兵力,李自成都能夠全身而退,並且下次捲土重來時,更加強大。他就像那鑽地泥鰍,明朝軍隊的天羅地網都鎖不住他。令人好奇的是,他一旦對上了滿清,居然一敗再敗,而且不再能夠翻身,甚至最終的死因都充滿了歷史爭議。

那為何李自成對上滿清,就翻不了身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大順軍隊腐化,迅速失去民心

早在身為流寇時期,李自成便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也就是童謠所傳唱的“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靠著這一口號,極大地欺騙了普通百姓,所以每次李自成都能夠裹挾數十萬的農民,捲土重來。可”免糧“這件事情明顯是屬於一場欺騙,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稅才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一旦所有老百姓都免稅不納糧,政府考什麼生存。未攻下北京之前,李自成完全可以有理由維持這個空頭支票,並且作為流寇,李自成也不需要收取稅收,他只要靠著,攻破城池,搶劫富戶,便能維持大順軍開銷。

可他一旦攻進了北京,那就不一樣了,許多原大明官吏投降於他,變成了他的臣子,理論上他總不能搶自己人的吧。可李自成等農民軍目光短淺,被榮華富貴迷了眼,開啟了他們作死的一步——追餉。以劉宗敏為主,大順軍開啟了對原大明達官貴人的追餉,通過嚴刑拷打,竟在北京城找到了七千萬餉銀,而崇禎幾番加餉,也就只在民間徵收到了兩千萬兩白銀。上行下效,大頭都被上層將領吃了,大順軍底層將士自然不服,不能將手伸向貴族,他們就把手伸向了民間。一時間,大順將士衝入民居,搶奪錢財,奸人妻女,整個大順統治領地,百姓一片哀嚎。百姓開始對大順軍失望,本以為是會得到不納糧的美好生活,怎想到比原先大明統治還不如。如此一來,大順徹底失去了民心,李自成逃離北京後,便不能向從前一樣得到農民的支持,一呼百應了。

第二:農民軍目光狹隘,完全忽視滿清

李自成此人極其目光短淺,上文所談到的暫且不提了。最為讓人想不通的是,李自成心中似乎把滿清給忘了。他好像就覺得只要攻下北京城,天下就是他的了,他就可以當皇帝了。入城後,思想迅速腐化,腦子裡想的滿滿都是榮華富貴,完全沒意識到滿清的威脅。在他的眼中,大順與大明是死敵,滿清與大明也是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朋友之間何需提防。如今大明已滅,滿清自然就不會入關了。每當讀到歷史,小編就氣啊,大明朝怎麼被這樣一個人給斷送了呢,這斷送的不只是大明,而是漢人統治的國運啊。

關寧防線,是大明朝對付滿清,最主要的防線。這條防線,非常穩固,滿清若想強行入關,這中間的損耗是他們負擔不起的。吳三桂這人在歷史中是不折不扣的大漢奸,可是他的確做到了穩固關寧防線,抵禦滿清。崇禎上吊自殺後,吳三桂思慮許久,還是決定投降李自成,而不是像洪承疇一般投降滿清。可是李自成居然毫不重視關寧防線,毫不重視吳三桂,直接將人家的父親抓來,嚴刑拷打,奪取錢財。這樣的情況,吳三桂除了投降滿清,那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說得好聽,那是農民階層的侷限性,不好聽,李自成此人實在是太天真太可愛了。

第三:李自成性情大變,疑神疑鬼,濫殺忠臣

一片石戰敗後,李自成開始逃竄。前不久還在北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如今卻又如往日流寇般落荒而逃,強烈的反差壓迫著李自成的心理。再者,原本大順軍軍威浩蕩,大明官員無不望風而降,可經歷過一系列的事件後,許多原大明官吏看清楚了李自成的真面目,他們知道這樣一個人肯定是奪取不了天下的。於是許多官吏紛紛離開,一部分投向南明,還有一部分投向滿清。遭遇背叛後,李自成更是開始疑神疑鬼,一方面害怕將領逃離,另一方面更是害怕有人想要將其取而代之,畢竟他現在已經是皇帝了,但凡皇帝都逃不出一個魔咒,那就是擔心別人覬覦自己的皇位。

外鬥鬥不過,李自成開始將心思放在內鬥上,整個大順軍有能力有地位的人,能夠將他取而代之的人,唯有李巖了。李巖在大順軍中的重要性,就如同諸葛亮在劉備手中一般,李自成也是在得到李巖之後,才如魚得水,得以攻下北京。而李自成的軍師,牛金星、宋獻策一流,則等於是土雞瓦犬,不值一提。可以說,李巖是大順軍中唯一的智者,可奈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牛金星的攛掇下,李自成最終殺了李巖,自毀長城。

很多網友會說,李自成之所以失敗了,是因為滿清八旗非常強大,而大明軍事實力太弱了。可我始終認為八旗鐵騎的強大,並不是最主要因素。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勢力,一個國家,能否生存崛起,獲得最終的勝利,並不取決於敵人強不強大,而是取決於自己的意志。只要李自成能夠聽從李巖的建議,穩紮穩打,哪怕滿清兵力強盛他十倍,大順軍也未必沒有機會。就像是抗戰時期,小日本的國力何止比我們強上十倍,可我們依舊贏了。如今美國經常在中東搞事情,可就連一個小小的阿富汗,他都解決不了,反而引發了全球恐怖主義。鄙人淺見,各位朋友不喜可噴,互相學習。


書荒屋說歷史


在明末農民軍中,李自成的大順軍無疑是最強的一支,包括農民義軍和明西北邊軍兩部分組成,戰鬥力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及清軍亳不遜色。李自成還提出均田免糧的囗號,得到廣大人民支持,軍隊百萬,路大同,宣化居雍關攻佔北京。大勢定矣,沒有想到山海關前一敗塗地,精銳盡失,徹底喪失逐鹿天下的機會。李自成從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在河南汝州殲滅孫傳庭主力,隨後攻佔長安建立大順政權到兵臨北京城下,僅一年時間就席捲了北方,李自成還沒有來及思考和建設自已政權,沒有一個鞏固的後方基地。幸福來的太突然,心理感到困惑和迷茫。對越來越大的地盤沒有來得及去經營。兵臨北京城城下時還向祟禎皇帝拋出橄欖枝。最後因祟禎皇帝自殺佔領北京城。李自成和手下農民軍進入北京城後被勝利衝昏頭腦,主要工作是拷問出七千萬兩銀子,缺泛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吳三桂示降以後,沒有派出大將和軍隊換防,也沒有對降將家屬搞好統戰工作。沒收了吳三桂家財,扣押其父吳襄,掠走陣圓圓。至使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在一片石之戰中對戰前局勢沒有整體意識,沒有考慮到清軍入關的可能性。只想速一戰速決一戰定前坤。在戰爭初期沒有拿出精銳部隊速戰速決,給了清軍和吳三桂喘息之機。一片石之戰,李自成精銳盡失,肓目出戰導至全局崩盤。由於在河北北京一帶沒有穩定基地。李自成只能退往陝西,希望守住潼關東山再起。可是清軍沒有給他喘息機會。平西王-在後面日月追敢。降清的孔有德紅衣大炮轟開了潼關。李自成再次失去割據一方的機會,撒底變成流寇,最後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關東俠客


李自成、張獻忠這等流寇光靠軍事沒辦法消滅,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軍事打擊為主,以政治為輔。明末政府拼命收稅,草菅人命,結果這是在不停滋養流寇。

清軍入關以後,除了按照明初的田稅外,去掉各種苛捐雜稅,老百姓負擔輕了,自然一下子安定下來,流寇自然失去土壤。

即使在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也不允許增加田賦,湘軍、淮軍靠的是厘金,類似於商稅,這也是太平天國沒能幹過清政府的主要原因之一。


wpf971333


李自成,張獻忠的壯大,得益於朱明朝及其宗室欺虐人民,造成大批的饑民,有用不盡的兵源。象李自成,他的核心戰力是老八營,在一片石與清吳聯軍作戰中,傷亡殆盡,也失去核心戰力。以後人數雖眾,實際上都是沒有受過訓練的饑民,其戰鬥力較差。加上後來加入反清復明的陣營,實際上是解散了隊伍,戰鬥力就更差了。因為這些饑民,全為滅凌虐他們的朱明朝而來,現在要復明,視仇寇如君父,誰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