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中找放量:水有漣漪,下必有魚

紅刊財經 陶丹

股諺有“地量之後見地價”的說法,也就是指市場成交極度低迷的時候,往往也是拋壓接近窮盡的時刻,買賣雙方的力量對比從空方佔優轉向多空平衡,“地價”也因此應運而生。本週滬市再度出現罕見的低迷成交,週一、週二、四周的成交金額均不足1300億元,這也是本波調整以來,滬市第三次日成交金額出現在1300億下方,前兩次分別為6月22日的1272億和6月28日的1297億。由於1300億是2015年A股見頂前後的日成交天量1.31萬億的十分之一左右,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成交萎縮至極限的“地量”,因此近期滬市1300億以下的地量頻現,也正孕育著否極泰來的生機。如果將時間拉長到2016年至今,在剔除熔斷及長假前一天的特殊節點之後,每一次滬市成交金額萎縮至1300億以下的“地量”,都對應著波段低點,存在較好的波段操作機會,正和“地量之後見地價”的股諺不謀而合(見圖1)。

地量中找放量:水有漣漪,下必有魚

這一次滬市再現“地量”,是否預示著又一次波段低點的到來?筆者認為,從6月22日第一次成交金額跌破1300億之後又繼續下跌的情形來看,這一規律需要做重新的修正。6月22日“地量”當天,上證指數最低探至2837.14點後回升收陽,但並未形成有效低點,一直下殺至7月6日的2691.02點才初步企穩。換言之,第一次“地量”出現之後,滬指很快又繼續下殺,最低點整整下移了100多點,超過5%。這一走勢和2016-2017年多次“地量出低點”的情況不太吻合,此前“地量”出現之後股指調整幅度十分有限,甚至直接上攻。因此,本次的“地量”,更多地需要理解為一個區間的概念,1300億以下的成交極有可能還會出現多次,甚至不排除跌破2016年9月28日1164億元地量的水平。

地量中找放量:水有漣漪,下必有魚

事實上,如果將“地量”看做波段行情最低的成交水平,這一“地量”也需要後期的放量才能確立,否則“地量復地量”,調整的時間拖長,調整的低點還會不斷刷新。因此,只有在“地量”出現之後,市場用持續放量來確認“地量”,才會真正演繹“地量之後見地價”。這也是市場下跌到多空平衡向多方佔優的過渡階段,需要增量資金入駐表態,才能確認地價的出現。也正因為如此,“地量”頻繁出現只能算是左側交易或基金定投的起點,還未到右側交易的階段。

另一方面,“地量見地價”更多隻能應用在大盤中,對於個股的使用則需要高度謹慎。個股的地量頻現,是流動性缺失的表現,無論是高度控盤的莊股硬挺,還是“一字板”無量跌停,或者持續縮量陰跌,對投資者都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尤其是縮量陰跌的個股,表面上看,調整空間已經十分巨大,跌無可跌,但此類被邊緣化的個股,已經被主流資金拋棄,缺乏接盤的“地量”伴隨著持續不斷的下跌,所謂“地板之下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之下還有18層地獄”。以老牌上市公司申華控股為例,2015年見頂11.98元之後持續回落,迄今跌幅已經接近85%,不可謂不慘烈;在調整過程中,曾經在2016年底的4元附近、2017年10月底的3.3元附近、2018年初的2.7元附近出現三次“地量”陷阱,期間換手率低至0.3%左右,和滬指1300億元日成交對應的換手率接近,但無一例外都是向下突破,看地量抄底的投資者損失慘重,腰斬者不在少數。因此,投資者對於下降通道中的地量,切勿貪便宜抄底(見圖2)。

地量中找放量:水有漣漪,下必有魚

“地量”對應的大盤氛圍比較沉悶,而在這一片沉悶中如果有個股在底部放量走強,那麼往往預示著主力資金正在低位收集籌碼,正所謂“水有漣漪,下必有魚”,未來一旦股指見底,這些主力資金提前介入的品種有望出現較好的表現。因此,筆者建議投資者不妨“在地量中找放量”,尋找那些調整充分、提前大盤企穩、底部出現溫和持續放量、短中期均線系統形成多頭排列的個股重點關注。如果再結合基本面尋找估值較低的品種,那麼勝算無疑更大。筆者重點觀察的對象有:新集能源、中糧糖業、華電國際、張裕A、奧瑞金、永東股份等,這些提前走強的品種如果有縮量回調不破前期低點,再度放量拉起的時候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