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關係中,外甥親還是孫子親?

人無信而不立1


女兒的兒子叫外孫,不是外甥;俗話說“外甥像舅”,外甥跟自己的女兒是一輩的,彼此是表親關係。外孫則隔代了。

最近上海改教材,把“外婆”改稱“姥姥”,引起很大的爭議。對女兒的孩子來說,男性長輩叫外公或姥爺,女性長輩則叫外婆或姥姥。

瞧,“婆”與“姥”都沾一個“女”字,屬於女兒這一邊的;同時“外公外婆”這個稱呼還沾一個“外”字,這兩種稱呼無論是哪裡的方言,都顯示出在近親關係認知上的某種一致性,即女兒(及其子女),對於傳統的核心家庭來說,是具有“外向性”的。如俗話所說的:“女生外嚮”“女兒養不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都是為別人養的”等等,以及過去女子無大名,嫁到某戶人家,就隨這戶人家的姓,如稱張李氏、王楊氏,或稱張門李氏、王門楊氏等等。

這都是在宗法關係上強調,女兒是嫁出去的,既然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外人”,她既不需要承擔本家(孃家)的義務,同時也不享有相應的權利(如繼承權)。

與之相比,傳統社會特別推崇“宗族共爨”“三(或四)世同堂”,一般來說,父子之間不輕易分家析財,老人與子孫(兒子及兒子的兒子)長期生活在一起,始終是一家人。

禮法社會將女性禁錮在家庭門戶之內(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孩兒一旦出嫁,是不能隨便回家歸省的,往往逢年過節(如父母生日)才專程回來拜望生身的爹孃,無形間就跟父母兄弟疏遠了。孃家人既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管姑娘在夫家的生活。女兒和外孫來見老人,真跟客似的,一年上頭,也就見那麼幾次。那麼從情感上來說,外孫也沒有孫兒們親近,偶爾來拜一趟的外孫,直當是遠親了——遠親還不如近鄰呢!孩子們在一起玩時,孫兒是本姓,外孫是外姓,單從姓氏上就顯得疏離了。

總的來說,無論是傳統的觀念、習俗和家庭權利,還是現實情感上的遠近親疏,都決定了外孫不如孫兒親。

但是在現代社會,過去的許多東西都不管用了,時代在進步嘛!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外公外婆到女兒家幫女兒女婿照看孫子孫女,並且貼補家用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在過去是不存在的。

如今男女也平等了,男性與女性享有同等的繼承權,嫁出去的女兒依然能夠回來享受村裡的福利或分割老人的遺產。最關鍵的是,過去男子為娶,女子為嫁,是女人入男家之門的意思,如今再說“嫁娶”,也就是用一句俗話罷了,還有多少古代“嫁出去”的意思?

新時代,生男生女都一樣,那麼相應的,對外孫孫兒誰親的問題,也就失去了辨析它的必要。這麼說吧,誰孝敬老人、經常來看老人,誰就親。親不親,看錶現,不以男女辨。(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題主應該是想問外孫和孫子哪個更親,女兒的孩子不是外甥是外孫,外甥是你姐妹的孩子,這個問題原本應該不是個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確親疏有別,我的觀感如下:

第一:僅僅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外孫甚至要比孫子更親!

孫子是你兒子的後代,外孫是你女兒的後代,從目前對基因遺傳的瞭解,孩子來自於母親的遺傳會更多一點,因此女兒的孩子比兒子的孩子遺傳自你們的基因會更多一點!外甥像舅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如果從封建傳統習俗來說,孫子肯定比外孫更親!

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觀念非常濃厚,傳宗接代的除了極少數招女婿上門的女兒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兒子們的專利,在兒子面前女兒低人一等,女兒的後代壓根就不是同姓人,因為這個原因認為外孫沒有孫子親的大有人在,這樣的老封建眼裡他的財產女兒和外孫是不要想的!

第三:如果從法律角度上來說,孫子外孫一樣親!

因為在法律上來說兒子女兒是完全平等的,無論是對父母的贍養義務還是父母財產的繼承權力都是如此,作為兒子或女兒的後代自然也是平等的!

第四:親不親是一種感覺,是相處出來的!

如今這個年代信奉男女平等的老人越來越多,兒子女兒都是一樣的,有許多老人剛開始也是抱著一視同仁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關係好不好關係親密不親密也要看怎麼相處,哪個是自己帶大的,哪個投入的感情和時間更多自然更親一點!


心安理得君



俗話說,大孫子,小兒子,老頭兒老太太的命根子。還有人說,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過就走。由此可以看出兒子與孫子在老人以目中所佔的地位,至於女兒和她的孩子,那隻能算做客人了,再怎麼親也只是出於血緣關係,她們的地位怎麼可能與兒孫相提並論呢?

父母照顧孫子是天經地義,如果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照顧,可能就得用錢補償;給女兒照顧孩子,大家往往覺得不應該,作為女兒就得負擔起父母的一切。作為女性,我為這樣的結論感到難過和傷心,同時也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現實!

其實想想也不要太糾結這個問題,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對人們毒害至深,特別是農村,重男輕女現象更是嚴重;在城市還好一些,人們的文明程度更高,無論男孩女孩,都能成為父母的繼承人。

記得小時候經常在姥姥家住著,表哥表姐比我大不了幾歲,小孩子在一起當然避免不了爭執。每當我哭著去找大人理論的時候,姥爺總是和顏悅色地對錶哥表姐說,不要欺負妹妹,她是咱家的小客人。我不明白什麼是客人,總是喜歡反客為主,什麼玩具都要搶來自己先玩,於是媽媽會毫不客氣地過來打我的PP。

那時候姥爺特別像小孩子一樣喜歡慪氣,他一生氣就不吃飯,矇頭大睡,無論誰去喊都不行。每當我們都覺得一籌莫展的時候,姥姥都會把表哥拉到一邊,對著耳朵交待一番,然後表哥就端著飯過去,跟他撒嬌說再不起來吃飯就要跪下來求他。姥爺會一骨碌爬起來,趕緊說要吃要吃,他怎麼捨得他的寶貝孫子跪下呢?

關於家的概念,再小的孩子都有感覺。

儘管老人會有厚此薄彼的想法,但到老年往往由不得自己了,大部分農村的老人會靠女兒生活,這好像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如果他們能夠看透這個現實,不知道年輕的時候會不會對外孫更親一點。


蝸牛媽媽育兒寶典


一、孫子來源於爺爺:最低含量為一條Y染色體(僅Y染色體來源於爺爺、其餘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奶奶);最高含量可達50%(Y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爺爺)。

二、孫女來源於爺爺:最低含量可為零(來源於父親的一條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奶奶);最高含量為22條常染色體,接近個體總量50%(來源於父親的一條X染色體必需來源於奶奶,其餘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爺爺)。

三、孫子來源於奶奶:最低含量可為零(Y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爺爺);最高含量為22條常染色體,接近個體總量50%(除Y染色體來源於爺爺外,其餘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奶奶)。

四、孫女來源於奶奶:最低含量為1條X染色體(來源於父親的一條X染色體必需來源於奶奶,其餘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爺爺);最高含量為50%(來源於父親的一條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父親的22條均來源於奶奶)。

五、外孫來源於外公:最低含量可為零(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婆),最高含量為50%(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公)。

六、外孫女來源於外公:最低含量可為零(來源於母親的一條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婆);最高含量為50%(來源於母親的一條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公)。

七、外孫來源於外婆:最低含量可為零(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公);最高含量為50%(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婆)。

八、外孫女來源於外婆:最低含量可為零(來源於母親的一條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公);最高含量為50%(來源於母親的一條X染色體和22對常染色體中母親的22條均來源於外婆)。


旺旺61206505


從血緣上來說

都是一樣的親,孫子外孫的身上都流淌者自己1/4的血液,都是因為自己孫子外孫的生命才得以延續,他們都可以稱之為自己的後人。

從倫理道德上來說

很多老人還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就是認為自己的孫子親,外孫是外人、是親戚,自己的孫子是自己家人,和自己姓,以後自己去世了,孫子可以給自己的墳頭上香燒紙,族譜裡自己的孫子可以名列其中……



從感情付出上來說

俗話說“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就走!”意思是說,姥姥姥爺再疼,等孩子長大了還是跟爺爺奶奶親,也說姥姥養外甥是白養,得不到一點回報。說這句是有失偏頗的,對姥姥姥爺是不公平的,只要是真心實意的對待孩子好,孩子就會和誰親近對誰的感情深。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陪伴和愛護,只要他們感受到了老人的愛,不分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誰的陪伴多、付出多就和誰親,長大以後也就和誰的感情深厚。


丁媽親子時光


在家庭關係中,外孫親還是孫子親,從理論上來說,我覺得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都一樣親。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的表現可能會有意無意的做的不一樣,特別是對於 那些受傳統習俗影響比較深的人:兒子是一個家的命根子,兒子的孩子肯定就是延續血脈的人;而女兒遲早要嫁人,嫁人就是潑出去的水,女兒的孩子以後也是別人家的。

我家是兩姐弟,我有一個弟弟,我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媽媽就是典型的一個重男輕女的人(雖然她自己不承認),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之前我初中畢業,我媽一定要讓我考中師,考不上就出去打工。後來因為分數不夠,沒能上中師,但是分數可以上縣重點高中,要不是我爸跑去幫我報名,我連高中都上不了,也沒有現在的自己了。而我弟弟的待遇卻不一樣,雖然弟弟每次平時成績不錯,但是一到考試成績就差強人意。弟弟從幼兒園到高中,每次升學考試都差幾分,雖然那時家庭條件不怎麼好,媽媽每次都給弟弟交高價去讀書,後來我大學畢業工作了,媽媽讓我給錢給弟弟交學費和生活費。

後來,我結婚有小孩了,弟弟也快要有自己的孩子了,當時爸爸媽媽在幫我帶小寶,每次媽媽都說:外孫外孫,白帶一回,到最後還是跟爺爺奶奶親。後來,在小寶11個月的時候,弟媳還差一個月臨盆,媽媽就迫不及待的跟我說,要過去照顧。我說不是還有一段時間才生嘛。媽媽說,快生了,行動不方便了,要早點過去。本來爸爸想要留在這邊幫我照顧孩子的,但是考慮到爸爸媽媽身體都不怎麼好,於是我讓爸爸一起過去,倆人可以互相照顧一下。於是,在大寶11個月的時候,我辭職回家做起了全職媽媽。有時候媽媽會給我說,讓我把小寶扔給爺爺奶奶,難道自己的孫子還不帶嗎?照顧孫子是爺爺奶奶的責任,等等這些話。

媽媽一輩子生長在農村,農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她的眼裡,兒子和孫子才是一個家的根本,雖然她自己根本不承認。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成長為自己


外孫親還是孫子親,回答這個問題有點難。

.首先,必須分清:外甥與外孫是不同的,外甥指的外甥與舅父輩,外孫指的是與姥姥姥爺輩,即祖孫輩。

從以上提問“外甥親還是孫子親?“我理解這裡的外甥應是外孫才合題意。

在過去“多子多福”的年代,一家兄弟姊妹多人,作為姥爺、姥姥,爺爺、奶奶,愛外孫還是愛孫子,大多數人還是有側重的。

農村有句俗話:“孫子愛了燒堆紙(死人幣),外孫愛了手一指。“姥姥愛外孫,不如愛侄孫。“

最典型的說法是:“雞養鴨,鴨下水,(家婆)雞見鬼。"

以上意思是說,老人愛外孫最大的回報是從其墳前過,用手一指對人說:那是我姥爺或我姥姥埋葬的地方,而孫子則不同,每年會在過年、清明節或老人生日忌辰日,會到爺爺奶奶的墳頭祭拜燒紙錢。

愛外孫,不如愛侄孫。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外孫成家立業後,會以父姓家祖為主,而親侄孫因祖墳葬在一起,在祭拜家祖時,也不會忘記伯、叔祖;在老人晚年時,也會是親侄比外孫關照的多一些,因為過去同族父輩之間,多居住在一起或左右隔壁。死後也會葬在同一片祖墳地段。

至於雞鴨之喻已經非常清楚了,雞將鴨養大,結果鴨子生活在水中,吃魚捉蝦,而雞生活在岸上,只能幹看。

當然也不排除有外孫,回報姥姥、姥爺的個例。

進入近代或說當代,這是一個國策制約的少孩時代。

外孫親還是孫子親?基本成了偽命題。這是因為一對夫婦只能生養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要麼是男,要麼是女。外孫(外孫女)就是“孫子“,孫孑(孫女)也是孫子、孫女,基本來說,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兩個家族只有一個親孫子(女),哪個家庭離父母工作的地方便利一些或哪個家庭條件優越一些,子女一般就生活在一起的多一些。大概講,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兩個家族同為孫輩一起奮鬥共養的多一些。

應該說,在少孩時代的這一代中,孫輩對父系或母系親近誰?

一是由父母的教育傾向決定。這種傾向反映的是父母在家中的支配地位。

二是由家庭的教育方法決定。如男尊女卑或男女平等,重教如養,某種觀念的灌輸會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固化。

三是與老人的性格有關。如有的溫柔體貼,有的粗魯體罰,都會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形成親疏的概念。

總之,在這個少孩時代,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作為祖父輩,一視同仁是他們共同的心願和行動。

作為外孫或孫子,儘管祖輩學識、性格各有不同,教育、疼愛的方法有異,他她們都是懷著讓孫輩不成才即成人的心理,作為晚輩,我們都要以報恩之心回報他(她)們的晚年生活,讓老人們老有所樂,老有所幸,老有所念,一視同仁對待父系母系雙方老人!

祝天下的所有老人幸福快樂,健康長壽!


老狼48440790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孫子比外孫親。

多數情況下,孫子是隨爺爺的姓,也是爺爺這個家族的繼承人、接班人。用老人的話說,孫子是這個家庭香火的延續,是被這個家庭寄予厚望的人。尤其是幾代單傳的家庭,對孫子這個香火更是看重,親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

而外孫則不同,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同樣是孫子輩,多了一個“外”字,其親疏關係便有很大差別。是外族的、別的家庭的孫子,外人,所以,從情感上來講,親近關係就比孫子差了點。

而且,在我國的繼承法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孫子對爺爺的財產有優先繼承權,外孫卻沒被列為同等優先繼承行列。從家族直接關係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遠近區別。

但,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得具體看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分別與老人相處的關係如何而定。老人對孫輩們的態度,有時取決於兒女對自己的態度,人都是相互的。

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有發言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孫子和外孫的雙重身份。是爺爺奶奶對自己親,還是外公、外婆對自己親,各自都有不同的感受。

就我自己而言,可能我感受到外公、外婆的親近感更多一些。有時候,家庭中自然的親屬關係,並不能完全體現出彼此間的親近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近程度,有時候還得靠相處。

你覺得孫子親呢?還是外孫親呢?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送交流!】


龍族社


俗話都說“大孫子小兒子,老頭兒老太太的命根子!”也有人說“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完就走!”。兒子的孩子,女兒的孩子(外甥),就沒有可比性。這還用說,那肯定是孫子親了!

孫子是血脈之親。孫子是兒子的精血,兒子又是父親的精血,也就是說這孫子與他的爺爺是有簡接的血緣關係。血脈之親,砸斷的骨頭還都連著筋呢!從古到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一直維繫著父系氏族血親關係,對母親氏族血親關係排斥在外。從贍養的義務來講,孫子有代父自身贍養爺爺奶奶的責任,又受親房族系的管束,人的傳統觀念就是家族親,家族的族譜只有孫子。孫子就是自家人,以後自己壽終了,只有孫子給自己墳頭上香燒紙錢。這似乎是民間延續和風俗,孫子最親也就不難理解了。

外孫就見“外”了。女兒只有父親的骨血,生的外甥還是女婿的骨血呢。外孫沒有代母自身(血統)贍養外公外婆的責任。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已為人婦,就是別人家的人了。這也是有些地方不讓女孩上墳祭祀的原因。雖說也要“外甥像舅”的說法,這僅僅是說女兒的孩子也有點“血緣”,但畢竟不是“自家”孩子,連姓氏都隨外人了,人家祭祀的是他們的祖先。家族的族譜也不會把外孫的名字寫上。一個“外”字,能不說有見外、外人的意思嗎?



其實,還別忘記了純女戶可是特殊情況啊!孫子、外孫子是一樣的親。再說了,有幾個老人能指望上孫子輩的人孝順呢,還不是做兒女的照顧父母,孫子和外孫又有什麼區別呢?


提神只為自己


這個問題問的好問到了很多人的心坎裡,因為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很多身邊年輕人的抱怨,假若老人幫兒子帶孩子,女兒會抱怨TA重男輕女。如果幫女兒帶孩子,兒子兒媳則會抱怨TA:到底是孫子親還是外孫親?這已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剛好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對這個事情也有著親身經歷,現在來談一點我的個人看法。


這個事情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從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和儒家思想來看,對老人來說孫子比外孫更親。因為孫子起到的是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的作用。正如,悟空問答有一題目《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母親決定救兒子棄女兒》也就是如此,並非母親不愛女兒而是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統治著我們的思想,而儒家文化裡最大的一個要義就是:女子父死從夫,夫死從子。雖然當下女權主義盛行,但總的來說,我們還是生活在一個以男權為主的社會。


其次,從更現實的因素來看,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再加上女人天生屬性要比男人更細膩,對父母更貼心。所以在感情上,父母會更喜歡女兒也願意幫女兒帶孩子。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包括父母和孩子,你對我好,當然我更願意為你付出。另外也有特例,比如兒子還沒結婚的;我兩個孩子都是外婆外公在幫忙照看,但其實我知道,在我媽我爸心裡,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當然是孫子更親。因為我已不止一次聽到他們說:外孫吃了靠邊站,孫子才是自己人!


其實,在家庭關係裡不能單看老人幫誰帶孩子就是和誰親;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最為主觀的因素:很多的媳婦不要婆婆看孩子,而選擇要自己的媽媽看孩子。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即使在老人的心裡孫子更親,可也沒有這個渠道來表達親密呀。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老人是隻有一個女兒,當然就只能選擇幫女兒看孩子。


總而言之,就目前國情來說,對老人而言我更傾向於是孫子更親;但,不管老人是在帶孫子還是在帶外孫,對於他們來說手掌手背都是肉;幫你帶孩子是情分你得感恩,不幫你帶孩子是義務,老人辛苦一世,臨老了該享福了,我們也要孝順。否則,樹欲止而風不盡,子欲養而親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