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熱評:文化潤物細無聲

光明网热评:文化润物细无声

2005年6月17日,習近平在武義縣調研基層民主法治併到履坦鎮楊岸村察看群眾性文體活動 周詠南 攝。

在杭州孤山腳下,有一座江南樓閣,是曾為存放國寶《四庫全書》而建立的皇家藏書樓文瀾閣。數次戰火中,文瀾閣《四庫全書》幾近毀滅,歷經數百年的珍貴古籍已經經不起後人的翻檢,然而浙江的文化建設卻需要大量的文獻研究做支持。

2006年,杭州出版社宣佈將重新影印出版文瀾閣《四庫全書》,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門批示:“文瀾閣本的《四庫全書》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將其影印出版,這是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對我省開展的文化研究工程具有重要意義。”諄諄囑託,化為廣大文化工作者的不竭動力。經過10年努力,匯聚浙江幾代學人心血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工作完成,功在當代,澤被後世。

賡續傳統文脈,賦予其現代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始終從傳承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歷史情懷、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歷史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精心譜寫“文化大省”的動人篇章;現在,從浙江到全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開啟了挺立中華文明主體性的偉大征程。

以文化自信照亮復興之路

2005年8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文化是靈魂》一文中這樣寫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從東海之濱到錢江潮頭,從太湖南岸到甌江之畔,大江南北、大河上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建立高度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正在從宏大設想變為偉大實踐。

以中華美德澆灌倫理生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激活了崇德向善的民族基因、彰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從深化理論淬鍊、挖掘思想資源,到倡導家風家教、培育鄉賢文化,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理念經過闡釋提煉,正在經歷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的過程,滋養著當代的社會生活。

讓傳統文脈在當代中國延續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作家、藝術家、戲曲工作者,到古籍出版者、文物保護者、教育工作者,都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一頭托起沉甸甸的文化遺產,一頭構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環境。以正確的方向,大師的境界,匠人的精湛,深扎專注的毅力與努力,讓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實現“可感、可知、可行、可融”的轉變,實現固本與開新的並進。

用文化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

中國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在提升國人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在世界舞臺中寫下華章。中國的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在豐富西方民眾生活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國外民眾獲得審美愉悅;中華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為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了豐富思想資源。

源遠流長的文脈,必有滋養當代文明的能力;文化自信的潮聲,必能激發億萬人民的共鳴。站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今天我們更有了奔騰向前的不竭動力和深厚自信,必將推動中華文明在全球化時代走向新輝煌。

(原題為《文化潤物細無聲【“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評論之六】。編輯張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