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此文曾發表在《人民音樂》2013年5月號

閔季騫,1923年生,江蘇宜興人,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青年時就讀於南京國立音樂院,曾師從楊蔭瀏、儲師竹、曹安和、程午嘉、曹正等一代國樂先輩,是劉天華二胡學派的第三代傳人。其長女閔惠芬,二胡演奏家;兒子閔樂康,指揮家;小女閔小芬,琵琶演奏家;外孫劉矩,青年指揮家。由他啟蒙引導的“閔氏音樂家族”享譽樂壇。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季騫先生

與閔季騫先生幸為同事,已有20年的時間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筆者來到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時,閔老先生已經退休在家。但他退而不休,一直以其江蘇一代民樂名宿的聲望,活躍在各式各樣的民族音樂活動之中。譬如,帶領著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樂團的老師們,教學之餘為全省各地大、中、小學校舉辦“民樂演奏講座”活動,歷時5年;多次參加江蘇省大型民樂盛會及其音樂會演出;數渡日本、香港、臺灣進行民樂演出交流,等等。直到去年5月份在南京舉辦的“紀念甘濤先生百年誕辰音樂會”上,89歲的閔老先生還健步登臺,帶著南京樂社的演奏家們,琵琶領奏《春江花月夜》一曲,引得全場一片喝彩……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中青年時代的閔季騫

一次次地與閔老合作。從老人那恬淡雅靜、氣定神閒的琴聲中,你會發現,當今盛行於世的“火”樣的音樂,與中國傳統中“水”樣的音樂明顯不同:如“火”的音樂使人燃燒,給人激情;似”水“的音樂使人安靜,令人從容。這,亦或是中國文人音樂中的那份禪風與逸氣,那份內省和修行。從老人那鍥而不捨的身影中,你會明白,在江南這片溫山潤水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族音樂之所以香火不斷的箇中實情。是為身教。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老先生(中)與本文作者嶽峰教授(右)一起彈琴論樂(2012年10月)


想到為閔老編書的,則來自另外一本書著的編寫過程。那是1999年的春天,筆者受閔季騫、張韶、黎松壽和沈正陸幾位先生之託,開始為劉天華二胡學派的首傳弟子、閔季騫和張韶的恩師儲師竹先生(1901—1955)編書立傳。由於儲師竹早年英逝,資料蒐集工作十分困難,所幸有閔、張二老傾囊相助,拿出多年收藏的珍貴資料,才使《音樂家儲師竹》一書編撰順利進行。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老在國立音樂院就學期間使用的國樂教材


不曾想到的是,在多次登上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西山的閔老家中,與閔老先生採訪聊天時,筆者意外發現了閔老陋室的壁櫥裡,藏匿著另外一個民樂世界:這裡有民國初期周少梅先生為江蘇省立無錫中學印發的二胡曲譜(1929年);有南京國立音樂院時期使用的民樂教材和音樂會節目單(1947年);有閔老親手從劉天華先生弟子王君僅處傳抄的清宮樂譜(1952年);有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僅有的兩座中等藝術師範學校編印的民樂教材、音樂會節目單和民族樂隊座次排列圖;還有50年代風行於江南一帶的二胡教材母本,等等。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季騫(左二)與呂驥(右二)、馮光鈺(左一)、陳鵬年(右一)


看著這些從未謀面的民樂史料,這些紙張發黃、字跡清秀的書稿、教材、節目單和故人舊照,一代民族音樂家們的民樂聲、民樂事、民樂情彷彿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是20世紀中葉民樂先輩們留下的一段歷史,它們真實地訴說著專業民族音樂教育那段拓荒般的行程。整理這段歷史,將為民族音樂傳承史填上一段空白;記載這段歷史,會為民國樂史研究提供翔實的資料;總結這段歷史,亦利於後來的研究者們拾級而上。是為文獻。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氏家族音樂會”臺北市中山堂演出後全家人向熱情的觀眾致敬(左起:閔惠芬、閔季騫、閔樂康、閔小芬、劉矩)(2004年)


從此,我們走進了閔季騫的民樂世界,也就走進了上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個民樂大師為民族音樂傳教授徒的歷史記憶;就瞭解了劉天華先生第二代、第三代傳人民樂教學的傳承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理解了一個閔氏音樂家族是如何形成的;就看到了一個民間樂社為民樂陣地傳香續火的執意和艱辛。於是,從2004年開始,筆者相繼和研究生袁晶晶、劉芸一起,利用課餘,蒐集整理,斷斷續續持續八年之久,終於在閔老先生九十壽辰、從教從藝七十週年之際,有了這本書。(以下簡稱《閔書》)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九旬老人閔季騫出生江南水鄉的一個書香之家,為人性情謙和,始終遺存著江南傳統文人的儒風雅韻。這在理論名家喬建中的“序”中有入情入理的描述。


閔老絲竹傳家,教子有方,成功啟蒙子女走上了宮商之路,是卓有成就的子孫們心中永遠的音樂領航者。二胡名家閔惠芬的文章“我和爹爹”中有一往情深的敘說。

閔老師承一代民族音樂先輩,有幸真傳民樂名宿的琴韻教風,先後從楊蔭瀏處學三絃,曹安和處習琵琶,儲師竹處學二胡,程午嘉處習鑼鼓,曹正處修古箏。諸師不忘,終身滋養,這在他的回憶文章中有真情流露。尤其是談到為了讓他掌握崑曲琵琶伴奏的妙義,楊蔭瀏、曹安和二位先生一人執琴、一人演唱的現場示範時,老人感慨不已、倏然淚下……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老手抄清宮傳譜原件之《八段錦》工尺譜(1952年)


為秉師意,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蒐集轉抄民歌、民間音樂、戲曲唱段和民樂新曲,歷時半個多世紀堅持不怠,為他的教學和傳承提供了不盡的營養。作為近代專業民族音樂教育的第三代傳人,他潛心編寫的民樂曲譜和教材達18本之多(含手抄本、油印本和正式出版本),僅在丹陽藝術師範(1952——1955年)任教期間,就編寫刻印有二胡、笛子、古箏、壎、嗩吶、樂理和民樂合奏7種教材。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圖五:閔老歷時五十餘年所編印、出版的民樂教材(1956——2011)


為承師志,他整理記譜、編訂的《崑曲琵琶伴奏譜》(1979年江蘇省戲校任教期間)、《江蘇民間器樂曲》(1958年江蘇六合縣下放勞動期間)、《太倉江南絲竹十大麴三絃伴奏譜》(2005年),多為今人所遺忘的民樂角落。其中,由楊蔭瀏先生手把手教授的三絃彈奏方法及其伴奏應用,是楊師來不及整理的一筆珍貴財富;他從1959年編著的第一本《三絃彈奏法》(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一直到2011年曆盡艱辛終於出版的《三絃基礎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為這件多年瀕於邊緣的個性化民族樂器堅守著一脈香火。此外,他親手轉抄的清宮樂譜,很可能隱藏著一個朝代絲竹合奏的宮廷式樣。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閔老執教掌鞭七十載,亦如成千上萬個默默耕耘在民族音樂教學第一線的眾多教師一樣,雖無驚天大偉業,卻也惠及學子上萬千。這從他早年和楊其錚一起編著的、總共發行7萬餘冊的《二胡教材》與迄今發行10萬餘冊的《少年兒童琵琶教程》中可見一斑。


“閔書”中,最為有趣但隱藏於字裡行間而不易被人察覺到的,是閔老一生基礎教學為師之道的一個秘密:“微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此為國人自古以來傳道授業的真諦所在。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三絃:閔季騫教授(時年90歲),二胡:嶽峰教授,琵琶:曹月教授 老少同臺《十八板》 (2013年南京《隨緣琴語——嶽峰師生二胡音樂會》)


近現代中國民族音樂的行程走過了一百餘年,已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邁過21世紀的門檻兒回眸一望,有太多需要總結的話題。而真正的總結歷史,首先要從史料做起。這一本本有關民族音樂前輩的文獻專著,就是一個個微型的便攜式博物館,它們好比一塊塊鋪路基石,為搭建宏偉的民族音樂大廈築路搭橋。其實,早在八十多年前,近現代民族音樂先驅劉天華先生在他的《國樂改進社緣起》一文中,就已經規劃了民樂史料的蒐集、記載和出版等項目。二十一世紀初始,《二十世紀中華國樂人物誌》一書的出版,翻開了民樂人物研究的新視角;接著,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編的《華樂大典•二胡卷》,確立了百年二胡史料編撰的鴻篇鉅著;還有,八年來相繼出版的《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一、二、三),已成為民樂名家縱深研究的範本;而前不久無錫市顧山鎮鎮政府編著的《國樂先輩周少梅》,則提供了民樂人物史料的民間樣式,等等,等等。隨著民族音樂發展的步步深入,將會有更多的同道問津這項工作。這便是學術的意義,也是本書編輯的最終目的。在此,筆者謹以該文向閔季騫教授90華誕、從教從藝70週年深表祝賀,並向為民族音樂事業貢獻一生的老一輩音樂家們送上真誠敬意!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一書出版之際


著名民族音樂教育家、民族器樂演奏家,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三絃專業委員會顧問,江蘇省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名譽會長,南京樂社原社長閔季騫先生於2020年1月16日23時駕鶴仙逝,享年九十七歲。

閔季騫先生1923年8月出生於宜興市萬石橋鎮灣鬥裡村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47年,閔季騫以二胡獨奏曲《病中吟》、《良宵》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後併入中央音樂學院),曾師從曹安和學習琵琶、儲師竹學習二胡、楊蔭瀏學習三絃、曹正學習古箏、程午加學習打擊樂。1952年在江蘇丹陽藝術師範學校任音樂教師,1956年受著名音樂教育家陳洪先生親點,調入南京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民樂教師至1989年退休。

閔季騫先生執教七十餘載,惠及無數民樂學子,桃李滿天下。作為音樂教育家,他培育了以二胡大師閔惠芬為代表的眾多傑出音樂人才,以及多位留學生,深受大家的敬仰和愛戴。他學術造詣深厚,治學嚴謹,與楊其錚合作編寫了新中國最早的二胡教材《二胡教材》;編著了《三絃彈奏法》以及發行量達數十萬冊的《少年兒童琵琶教程》等民樂教材,對於民族器樂的教學與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民族器樂演奏家,他將二胡、琵琶、三絃、古箏、十番鑼鼓等樂器的演奏技法融會貫通,形成了典雅、質樸的風格與婉約、清新的韻味,多次受邀參加國家重要的交流演出活動,蜚聲海內外樂壇,為弘揚我國民族音樂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讓世人矚目的是,他對子孫後輩的音樂薰陶,最終形成了一家三代的閔氏音樂家族。長女閔惠芬,著名二胡演奏家,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長子閔樂康,國家一級指揮,曾任江蘇省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首席指揮,現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幼女閔小芬,著名琵琶演奏家,國際著名音樂人;外孫劉炬,從小跟隨外公閔先生操習二胡,現為國家一級指揮,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2020年1月1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