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一、春节的传统习俗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守岁

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穿新衫  

旧时,小孩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二、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

春节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春节大年初三

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春节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春节大年初五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春节大年初六

正式开业: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春节大年初七

吃素面线:在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补天穿:说是人日多阴,好像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补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