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兰这个重孙子是什么态度?

君笺雅侃红楼


贾母对贾环这个重孙是什么态度? 不光贾母对重孙,包括王夫人对孙子,以及众姐妹对侄子,所有人对贾兰的态度,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冷淡。

只要看看贾兰出场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因为年纪小,贾兰还跟母亲李纨生活在一起,但是人们统计大观园里居住的男性,往往只记得一个宝玉,而完全忽视了贾兰。就可见他有多么不引人注目了。


在大观园中,众人的聚会有不少在李纨的稻香村,可从来没有提过贾兰一句。虽然他好学,白天大多在书房里,可是众姐妹竟连一句问候都没有。

贾母只有两个直系重孙,一个巧姐一个贾兰。对更小的巧姐,贾母还给她吃过一块糕(虽然引发了巧姐生病),而对贾兰,贾母几乎提也没提过。

王夫人就更怪了。巧姐是贾琏的女儿,只是她的侄孙女。王夫人的亲孙子只有一个。儿子早死、媳妇守寡,按理说奶奶应该对孙子格外疼爱才对。但是不,王夫人基本无视这个孙子。


他们的冷淡也带动了别人的忽视。赵姨娘和马道婆秘密谋害凤姐宝玉,就说“只要绝了他两个,明日这家私不怕不都是我环儿的”,竟然忘记了长房长孙贾兰的存在!而按照宗法制度,在分家的时候,长房长孙应该占大份的。

迎春不引人注目,有她性格上的缺陷。而贾兰这么小,不注意他就完全是成人的疏忽了。

贾府上下,这么齐心协力地忘记贾兰的存在,一定有内在原因。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有过一个事件,却与这情形有几分相似。

明末清初抗清将领郑成功,虽然有一半日本血统,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跟家人在道路选择上发生了很大的冲突:父亲投降了清朝,他却孤悬海外,几乎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一支力量。

郑成功三十九岁英年早逝。而他的死,与一桩绯闻有关——别误会,不是郑成功的绯闻,是他儿子的。

郑成功的长子郑经,虽然年轻,精明干练,很深将士爱戴,独自镇守离岛,不跟在郑成功身边。忽然有一天,郑经派人报信,说自己的小妾生下一子。

郑成功三十九岁就做了爷爷,自觉抗清事业后继有人,喜也可知。 然而没过几天,又有消息传来,说郑经这个儿子,并不是其妾所生,而是郑经与其四弟的乳母通奸而生。

其实和乳母通奸,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明熹宗朱由校,对乳母奉圣夫人依恋异常,野史中就记载他们有暧昧关系。那是跟自己的乳母,郑经的通奸对象却是弟弟的乳母,已经隔了一层。

但郑成功的儒家思想、礼教观念深刻,认为这就是乱伦,气得吐血,派人拿自己的宝剑去杀死乱伦的儿子。这时战局紧张,众将领认为不能临阵斩将,认为郑成功的命令是乱命,不肯奉令。 郑成功既恨儿子做出羞耻之事,又愤于诸将不肯受令,一气而亡。

接下来恰是这个不争气的儿子郑经,被奉为主帅。 郑经渐渐年长,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遇到矛盾。他的母亲、郑成功夫人董氏,认为这个长孙郑克臧的出生造成丈夫的逝世,从小对他很不感冒。她偏爱次孙郑克塽(没错,就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情敌)。

本来祖母偏爱小孙子,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把偏爱带到军国大事中,就会出大事了。董夫人帮助次孙郑克塽培植私人势力,在长孙郑克臧十六岁时谋杀了他,造成台湾内部的分裂,实力削弱,间接地加速了台湾被攻破。

这段历史在《鹿鼎记》中有所涉及。只是小说中把郑克塽的年纪改大了。事实上台湾被攻破、郑经自杀、郑克塽帅残部投降时,这位小公子只有十二岁。

说得有点多了。郑克臧这个长孙,一出生就背负着原罪,因为他的出生就是乱伦通奸的结果,并且因为他的出生,导致祖父与父亲失和、祖父因此早逝。背负着这样的原罪,祖母董夫人对他的厌恶冷淡,可想而知。

回到《红楼梦》中,贾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男子,是贾府不好读书的第三代弟子中唯一的例外(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都不好读书),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就死了。


袭人进谗一回,王夫人说:

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你珠大爷在,我是怎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今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

贾珠似乎自己非常好学争气,但这时王夫人以他为例:我是怎样管他?看来管得也非常严格。 下面又说宝玉,王夫人管得少了,是因为只剩他一个、长得单弱、老太太宝贝,怕有个好歹。看来贾珠的早死给王夫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儿子管得严了,就会出好歹。

如果贾珠的死,完全是意外,王夫人怎么会把对宝玉的管教和出好歹早死联系起来?除非贾珠的死,的确跟管教过严有关。

贾珠十四岁进学,在学业上非常上进,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王夫人未必会在这一点上对他管教太多。那么又管什么事呢?从对宝玉的态度上可以看出,王夫人最介意的是男女之事,惟恐宝玉被人勾引坏了。是不是贾珠的前车之鉴?



李纨有一次提到贾珠从前的屋里人,至少有两个:

“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个好的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

李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有容人之量,但两个侍妾惹事生非,在贾珠生日就很难忍受。换到王夫人的角度,她未必分得这样清楚,多半只看到贾珠妻妾争斗,想必贾珠也纠缠其中,不胜其扰。

就时候,就轮到王夫人管儿子(也包括儿媳)了。她强硬而生硬地介入,又缺乏调节润滑的能力,一来就是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就像金钏说几句笑话就被她撵出去,晴雯长得像林黛玉就被认定为狐狸精一样,简单而粗暴。

本来婆媳关系难处,丈夫要受夹板气,贾珠又加上侍妾这一层。二十不到的年纪,也缺乏处理家务感情的经验和能力。或许贾珠就是在妻、妾、母亲三方夹攻之下,心理上承受不了压迫,以至忧虑成疾、一病不起。


贾兰的出生,就是在贾珠生病死亡前后。不管李纨多么淡泊退让,这个时候怀孕生子,都会让人联想到争风争宠,甚至认为贾珠之死,李纨和贾兰也是催成因素。所以在八十回中,王夫人根本没跟李纨说过一句话,更没有过问贾兰一声。而贾母对这对母子的关照,侧重在李纨的年少守节,也无视贾兰的存在。

无可否认,以上推论,仅仅是一种可能,缺乏证据支持。但是同样无可否认,是存在这一种可能的。一部作品再包罗万象,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像生活一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第个人都有完整的故事。

在以宝黛钗为主的故事里,李纨只是一个配角,她的故事不可能充分展开。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里,推测贾兰受冷落的可能原因。而这冷落、冷淡、冷遇,毫无意外会对贾兰的心理产生影响,并且会在八十回之后影响情节的发展。


栖鸿看红楼


贾兰是贾珠的遗孤,是荣国府二房的长子长孙,是贾政一脉的法定继承人。可是他在荣国府的地位,远远不如他的叔叔贾宝玉。不仅祖母王夫人在前八十回从未理睬过他,就是曾祖母贾老太太,对他也淡漠的很。



在第二十二回,元宵节时,贾母做了一个围屏灯,主子们都在做灯谜戏耍。但贾兰却没有出现,只有贾政问了一句“怎么不见兰哥儿”,其他人却并未注意,包括贾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贾母并没有关注贾兰,以至于贾兰不在,她也没有发现,或者是发现了但并未放在心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贾兰的朋友圈我们也可看出贾兰在贾家的地位,贾兰去探宝玉,是与贾环结伴而行,探望贾赦,还是与贾环一起,而不是自己的亲叔叔宝玉,可见,贾兰的地位,与贾环相差不远。为什么这样?自然是贾母这个大boss不重视他这个重孙子,贾家的势利眼捧高踩低造成的了。



有人曾以第七十五回,贾母为贾兰送去了一碗肉为例,说贾母比较重视贾兰。事实上那只是贾母在中秋佳节做的一次秀而已。平时,她的一颗心则全放在两个玉儿身上了。对贾兰,则也是根本想不起。

 


萍风竹雨123


非常喜欢与重视

贾兰作为荣国府乃至贾府第一个四辈儿,获得老祖母的在乎和喜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相反,作为亲祖母的王夫人却没见有过什么交集。其实整个红楼梦处境最复杂的就是王夫人,其实在王熙凤之前掌家的就是王夫人。在这么个超级大家族当管家真不是件省心的事儿,王家是武将世家,她嫁入贾家是贾家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而王家恰恰处于刚刚兴起,王家的姑娘一向干练,所以她虽然干的还不错,不过上有老下有小都不是好伺候的主,也弄的她身心俱疲。最看好的长子贾珠又在生完儿子后死了,对她打击太大,所以才渐渐把权利交给王熙凤。仔细看红楼会发现王熙凤虽然厉害,但是还是处处要征询这个姑妈的。

回过头来说她对贾兰的态度,一是见到未免想起贾珠,二是她知道贾府真正的董事长是贾母,要把疼重孙子的机会给她


穆景天28434322


贾母对贾兰这个重孙子,比王夫人这个当祖母的好。

贾兰,是贾珠李纨的儿子。他是贾府荣国府的长房长孙,是贾府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他自幼孤苦伶仃,只能相伴在母亲旁边,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诵读四书五经,像他父亲一样走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之道。从李纨的"判词"可知,贾兰后来也考中皇榜,李纨"母以子贵"一段时间后死去。

贾兰,是贾母的第四代孙。因为他年幼,又在其寡母旁边带大。贾母的心思又放在孙辈贾宝玉身上。所以相对较少写关心贾兰的情况。家中大小聚会,也很少出现贾兰。这与贾兰年纪幼小有关,就如巧姐的出现,也很少描写。

王夫人是贾兰的祖母。对这个自幼失去父亲的嫡孙,王夫人也极少关心他。《红楼梦》中基本上没有描写王夫人疼爱这个亲孙儿的。

按《红楼梦》描写分析,主要原因:

一、贾兰自幼由母亲旁带着,有专职的奶娘一类侍候着,王夫人与贾兰之间接触较少缺乏亲情,自然也没有额外关心的内容。

二、王夫人与媳妇李纨没有共同语言,婆媳关系比较淡,估计因为贾珠的早死在互相间投下阴影。李纨也只知"侍亲养子",平时与众姐妹一块的时候多;

三、王夫人的眼光紧盯在宝玉这个儿子身上。因为贾宝玉这个儿子才是自己的倚靠。如果贾宝玉出现状况,或像他哥哥贾珠一样早夭,到时候荣府的一切都将是合法继续者贾兰的,甚至是贾环的。李纨母子一旦大权在握,王夫人的一切都将不可想象,但毕竟还是孙子。要是贾环母子掌权,王夫人的一切都更难想象。利害权衡之间,对幼儿贾兰,她就没有多少疼爱的心了。

喜欢经典《红楼梦》,关注




老林文学社


一句话:贾母这位重祖母对贾兰这个重孙子的态度,比王夫人这位祖母对贾兰这个孙子的态度好。

我们在书中曾看到贾母看到好吃的,说是留给兰小子吃去,却从来没有看到王夫人说把什么东西留给兰小子吃去。贾兰不是主角,曹公在写作的时候从来没有闲笔,只这淡淡的一笔,就可以看出贾母对贾兰的态度了。

至于有人提到,李纨的原型,原是曹顒的遗孀马氏;贾兰的原型,则是曹顒的遗腹子。而真实的曹家的祖母李煦的妹妹李氏,自然是疼爱这个孙子的。在我个人的观点里,作者将曹顒的遗腹子分化成了几个人,我们在贾宝玉和贾兰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然而,《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小说就是可以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永远不会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要说小说中原型符合最真实生活的,大概就数史湘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