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徐崢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第一天票房破3億!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豆瓣上給出的綜合評分是9分,而上一部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華語電影還是16年前的《無間道》。

時隔16年,《我不是藥神》的票房、評分、媒體熱度把這部電影推向了又一個神壇。

電影能爆有很多原因,醫藥行業的敏感題材,敢於揭露體制頑疾的突破,情節上設置的法與情、錢與命的戲劇性衝突,以及演員們“毀容式”的演技,無不讓人醍醐灌頂。在今天充斥著家庭倫理、男女感情的影視劇作品中,《我不是藥神》無疑是一股清流。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有網友評論說:電影前半場大家都在當《印囧》看,笑聲此起彼伏,可是到了下半場放映廳裡卻全是隱忍的啜泣聲。

而這部電影,讓我眼中含淚的,是情節背後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英雄主義情懷。

影片主人公程勇,初始人物設定是一個有家暴傾向、賣印度神油(用來做什麼你們懂的)的中年落魄男人。妻子因為家暴要跟他離婚,父親得了血管瘤急需一筆錢做手術,8歲的兒子也要撫養,影片一開始就把中國大多數中年男人面臨的困境赤裸裸地展現給觀眾看:上有老、下有小,事業上不上不下,即使不貧窮也被金錢壓得喘不過氣。

就連程勇的人物形象,也是90年代中年人最有代表性的:微長的頭髮分兩邊耷拉在腦袋上,褐色的皮夾克裡穿著格子襯衫,一條寬鬆的西裝褲搭配著路邊攤買來的二手皮鞋。這個人,彷彿就是10年前你的叔叔伯伯舅舅們的縮影。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如果沒有王傳君找他代購救命藥“格列寧”,也許程勇這個人物最後的結局是:為了給父親治病債臺高築,因為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兒子而將撫養權給妻子,最終一個人在市井間庸庸碌碌過完一輩子,甚至更壞還有可能走上違法或者自殺的道路。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有多少30~50歲的中年男性觀影者,在電影院看著徐崢演繹的程勇面對家庭矛盾、疾病和子女期盼的眼神時,不自覺把自己代入到了角色中?

影片裡,程勇因為守住了自己的底線,以及深埋心底的英雄主義情節,最後成為了藥神。但時代和機遇都可遇不可求,現實生活中,我們最後都成為了“中年油膩男人”。

在網上熱傳的《中年男人8大死因排行榜》中,最致死的不是抽菸酗酒這些日常習慣,而是抑鬱、心臟病和緊張致死。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對我們來說,英雄主義情節在成年以後就被深埋心底,只能在偶爾看到《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時,放縱自己的眼角在黑暗的影廳中泛紅。而回到家中,回到辦公室,依舊要兢兢業業地扮演那個為了每月到賬的那筆工資而加班熬夜的普通人。

將電影照進現實,程勇父親的絕症、兒子的撫養費,呂受益因為白血病無時無刻不戴著的白色口罩,譚卓為了救治女兒在酒池裡跳鋼管舞的身影,這些都是人到中年後歲月在眼角刻下的一道道皺紋。

難道就沒有一種方法,讓我們活得體面?

有,但我們從來都選擇忽視。

回到電影的最開始,如果陳勇的父親,呂受益自己,譚卓的女兒都有一份保險,那一切悲劇就都不會開始。以最近支付寶上熱議的好醫保長期醫療為例,只要是CFDA(中國藥檢局)批准上市的,被醫院列入醫療方案的各種高價藥(如:格列衛、赫賽汀、力撲素、易瑞沙、愛必妥)都可以報銷。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一個35歲的中年男人,一年保費299,保額400萬,6年之內可續保,直到100歲。與病痛來臨時的家破人亡走投無路相比,哪個更體面?

正面臨中年危機的我,看完《我不是藥神》更焦慮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紛紛譴責製藥商,但是,一款正規科研藥品的前期,投入幾十億美元都不奇怪,而且科研不能保證每次都成功,藥品成本不貴,但是科研成本貴啊,賺不回成本,只能停產。他們也是製藥救命,他們有罪嗎?社會總有自己的規則,但商業保險也同樣用規則給了每個人出路。

每當我們看到“一頓飯錢就能享400萬醫療保障”這種宣傳時,總是一掠而過:這跟我沒關係。可看完《我不是藥神》後你還這麼覺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