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第一天票房破3亿!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豆瓣上给出的综合评分是9分,而上一部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华语电影还是16年前的《无间道》。

时隔16年,《我不是药神》的票房、评分、媒体热度把这部电影推向了又一个神坛。

电影能爆有很多原因,医药行业的敏感题材,敢于揭露体制顽疾的突破,情节上设置的法与情、钱与命的戏剧性冲突,以及演员们“毁容式”的演技,无不让人醍醐灌顶。在今天充斥着家庭伦理、男女感情的影视剧作品中,《我不是药神》无疑是一股清流。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有网友评论说:电影前半场大家都在当《印囧》看,笑声此起彼伏,可是到了下半场放映厅里却全是隐忍的啜泣声。

而这部电影,让我眼中含泪的,是情节背后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英雄主义情怀。

影片主人公程勇,初始人物设定是一个有家暴倾向、卖印度神油(用来做什么你们懂的)的中年落魄男人。妻子因为家暴要跟他离婚,父亲得了血管瘤急需一笔钱做手术,8岁的儿子也要抚养,影片一开始就把中国大多数中年男人面临的困境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看: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不上不下,即使不贫穷也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

就连程勇的人物形象,也是90年代中年人最有代表性的:微长的头发分两边耷拉在脑袋上,褐色的皮夹克里穿着格子衬衫,一条宽松的西装裤搭配着路边摊买来的二手皮鞋。这个人,仿佛就是10年前你的叔叔伯伯舅舅们的缩影。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如果没有王传君找他代购救命药“格列宁”,也许程勇这个人物最后的结局是:为了给父亲治病债台高筑,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抚养儿子而将抚养权给妻子,最终一个人在市井间庸庸碌碌过完一辈子,甚至更坏还有可能走上违法或者自杀的道路。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有多少30~50岁的中年男性观影者,在电影院看着徐峥演绎的程勇面对家庭矛盾、疾病和子女期盼的眼神时,不自觉把自己代入到了角色中?

影片里,程勇因为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以及深埋心底的英雄主义情节,最后成为了药神。但时代和机遇都可遇不可求,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后都成为了“中年油腻男人”。

在网上热传的《中年男人8大死因排行榜》中,最致死的不是抽烟酗酒这些日常习惯,而是抑郁、心脏病和紧张致死。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对我们来说,英雄主义情节在成年以后就被深埋心底,只能在偶尔看到《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时,放纵自己的眼角在黑暗的影厅中泛红。而回到家中,回到办公室,依旧要兢兢业业地扮演那个为了每月到账的那笔工资而加班熬夜的普通人。

将电影照进现实,程勇父亲的绝症、儿子的抚养费,吕受益因为白血病无时无刻不戴着的白色口罩,谭卓为了救治女儿在酒池里跳钢管舞的身影,这些都是人到中年后岁月在眼角刻下的一道道皱纹。

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活得体面?

有,但我们从来都选择忽视。

回到电影的最开始,如果陈勇的父亲,吕受益自己,谭卓的女儿都有一份保险,那一切悲剧就都不会开始。以最近支付宝上热议的好医保长期医疗为例,只要是CFDA(中国药检局)批准上市的,被医院列入医疗方案的各种高价药(如:格列卫、赫赛汀、力扑素、易瑞沙、爱必妥)都可以报销。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一个35岁的中年男人,一年保费299,保额400万,6年之内可续保,直到100岁。与病痛来临时的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相比,哪个更体面?

正面临中年危机的我,看完《我不是药神》更焦虑了

很多人看完电影纷纷谴责制药商,但是,一款正规科研药品的前期,投入几十亿美元都不奇怪,而且科研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功,药品成本不贵,但是科研成本贵啊,赚不回成本,只能停产。他们也是制药救命,他们有罪吗?社会总有自己的规则,但商业保险也同样用规则给了每个人出路。

每当我们看到“一顿饭钱就能享400万医疗保障”这种宣传时,总是一掠而过:这跟我没关系。可看完《我不是药神》后你还这么觉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