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丹心楊繼盛

楊繼盛,字仲芳,嘉靖二十六年二甲進士,與他同科入選的還有張居正、王世貞、汪道昆、劉應節等對明朝未來影響甚大的一群大神。有英雄就會有狗熊,黑白總是會一同存在。在那個眾神降臨,風起雲湧的時代,還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嚴嵩。​

嚴嵩作了很多惡,殺忠臣,排除異己,貪汙腐敗,夠可恨的了吧。但因著對手都是剛烈的主,不喜歡阿諛奉承明世宗,他這個會拍馬屁、會裝可憐的大尾巴狼就成功俘獲了世宗的心。一個喜歡馬屁精下屬的領導,不是好領導。世宗是個喜歡聽好話而又猶豫多疑的人。這樣的人從來就不欣賞剛正不阿。

嚴嵩大概學過心理學,他利用世宗多疑的性格整死了和他對著幹的首輔夏言以及鎮守河套的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曾銑。嚴嵩是快活了,但是河套的百姓不快活了。他為了滿足自己報復的心理,害死了鎮守邊關的大將,導致河套地區在韃靼的騷擾下永無寧日。這一年是嘉靖二十七年,繼盛才考中進士不久,還沒有資格上書彈劾嚴嵩。

其他人面對彼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嚴嵩,都聰明的選擇隱藏鋒芒,保存羽翼,靜靜的等待剷除奸臣的時機。

千古丹心楊繼盛

《明史·楊繼盛傳》:俺答躪京師,咸寧侯仇鸞以勤王故,有寵,帝命鸞為大將軍,倚以辦寇;鸞中情怯,畏寇甚,方請開互市②市馬,冀與俺答媾,幸無戰鬥,固恩寵。繼盛以為仇齒未雪,遽議和,示弱,大辱國,乃奏言十不可、五謬。

嘉靖二十九年,繼盛終於調升京師,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這一年,韃靼踐踏河套,俺答蹂躪京師。世宗任命仇鸞為大將軍,要他上陣殺敵。仇鸞跟嚴嵩是一丘之貉,根本沒有打仗的本事,他知道如果戰敗了,遭到世宗厭棄事小,被治罪丟了榮華富貴就真要了他的命。於是他極力主張議和,並提出開設互市買賣馬匹。繼盛認為議和乃是奇恥大辱,於是上奏提出十不可和五謬。

可惜那會沒有社交平臺,如果有的話,繼盛必定會因為彈劾仇鸞而上頭條。世宗看了繼盛的奏疏很是心動,他召來大臣們商議,但是,他多疑猶豫的老毛病又犯了。仇鸞舌燦蓮花的亂說了一通,皇帝陛下又變卦了,於是繼盛被下了獄,還被貶為狄道典史。

繼盛第一次彈劾奸臣,就被駁回。他被貶官的地方很多雜居的番人,他們沒怎麼讀過書,楊繼盛就找來三位經師教番人讀書。當地的番民都很尊敬他,稱他為“楊父”。 和蘇軾一樣,繼盛也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不論被髮配的多偏遠,他都能好好的幹出一番事業。

千古丹心楊繼盛

如果繼盛能一直遠離權利中心,或許會長命百歲。可惜朝政風雲變幻,昨天還是隊友,今天就成了死敵。仇鸞和嚴嵩為了爭寵撕的熱火朝天。俺答並沒有遵循議和條約,時常騷擾邊境。世宗怒了,將仇鸞革職查辦。也許是嚴嵩私底下恐嚇威脅了仇鸞,又或者他壞事做太多得了的報應(俺答進犯京師,仇鸞重金賄賂對方改道薊州),仇鸞背上生毒瘡死掉了。

世宗想起了被仇鸞抹黑的繼盛,將他一路晉升諸城知縣、南京戶部主事和刑部員外郎。和世宗一樣,嚴嵩也想起繼盛彈劾仇鸞時慷慨激昂的樣子,越想越覺得繼盛深得他意,於是他也加了把力,讓繼盛改任兵部武選司。

嚴嵩以為繼盛彈劾仇鸞而沒有彈劾他,是因為和他一個陣營。他大概沒有意識到嘉靖二十七年的楊繼盛,還沒有能力彈劾他這個大權臣。畢竟那個時候既沒有論壇也沒有新聞發佈會,還是個小兵的繼盛只能拿小本子記住他的惡行。

千古丹心楊繼盛

繼盛是個剛直的熱血青年,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是他做人的準則。他想到自己接連升遷,更加應該不畏強權,為朝廷報恩。於是剛剛上任不久的繼盛,就上書彈劾嚴嵩,一篇《請誅賊臣疏》,細數嚴嵩五奸十大罪。

可是世宗很生氣,嚴嵩是他的寵臣,深得他的信賴,他覺得繼盛腦子有病。嚴嵩更是恨得牙癢癢,他利用奏疏中“召問二王”一事煽風點火。世宗本就大動肝火,聽到嚴嵩挑撥,更加惱怒,他問繼盛為什麼要在奏疏中牽引兩位王爺。繼盛諷刺的說:“除了兩位王爺,還有誰不怕嚴嵩?”

此言一出,繼盛被廷杖一百。昏君和姦臣憎恨忠義之輩,但心中尚有正氣和熱血的人,誰不欣賞楊繼盛?

行刑前,繼盛的朋友託人給他送了蛇膽,讓他用來止疼,繼盛接了。另一位苗姓校尉也給他送了一壺酒,告訴他可以藉此酒來吃蛇膽。繼盛拒絕了他:“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椒山是他的名號。杖刑後的繼盛,“兩腿腫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後;腫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兩人,用力努掙,足不覆地而行入獄。”

繼盛傷的很重,親友給他送的藥被攔截,還被轉移到條件很差的民監,嚴嵩是要他死在牢裡。可繼盛實在太堅毅,他摔了瓷碗用碎片來割身上的腐肉,自己給自己清理傷口。看管他的獄卒嚇得發抖,繼盛自己卻淡定自如。朝審時,來看繼盛的人,堵塞了整個道路......

千古丹心楊繼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嚴嵩以為下了大獄的繼盛必死無疑,可繼盛在眾人的保護下,於詔獄裡活了三年......有人為他據理力爭被貶官,有人為他四處奔走製造輿論力挽狂瀾,還有人為他求到嚴嵩面前,希望嚴嵩高抬貴手饒他不死,連錦衣衛指揮使陸炳都在暗中保護繼盛,太多人被繼盛的正氣打動,這個人做了他們不敢做的事,面不改色的接受身體上的摧殘,再多的骯髒似乎也無法腐蝕他維護朗朗乾坤的決心。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真的不對,歷史上有太多俠肝義膽的讀書人,為了家國天下將生死置之度外,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世宗厭惡繼盛,但沒有想殺他。嚴嵩每每提及此事都不了了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費盡心力和嚴嵩周旋才穩住現有的局面。明面上世宗不發話殺人,嚴嵩便只能關著他;想暗地裡折磨死繼盛,保護他的人又太多。三年看起來似乎很短,其中的艱辛難以言喻。

最後,嚴嵩想了個陰險的招數,他知道世宗不會殺繼盛了,便在處置閩浙總督張經等人奏疏上不顯眼的位置加上了繼盛的名字,世宗看奏摺的時候沒留意名單,便草草批准。

千古丹心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這是楊繼盛就義前寫的詩。他被殺那年40歲,八年的仕途生涯沒有澆滅他的一腔熱血,楊繼盛永遠是那個胸中有浩然正氣,丹心能照千古的少年郎。

嘉靖四十一年,繼盛的老師徐階,在與嚴嵩隱忍周旋了多年後,終於等到剷除嚴嵩的機會。彼時的世宗已經瞭解到一些嚴嵩父子的罪行,他多疑的心思這次對準了嚴嵩,徐階立即撕掉偽裝已久的面具,聯合自己的陣營,上述彈劾嚴嵩父子。不久,嚴嵩被沒收財產悽慘死去,他的好兒子嚴世蕃也被斬首。

害人者,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繼盛的英靈終可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